因著二女兒的國語課上到客家風情,內容提到北埔柿餅
與福菜。由於現在觀光的宣傳普及下,多數人對客家文
物與飲食、特產的印象,都集中在北埔。實際上,有關
柿餅的製作與推廣,還是以新竹縣新埔的旱坑里最為古
老傳統。
趕在中秋前夕,回家一趟。回到家,下車、迎面而來的
山風吹的一陣涼意,比起北部的悶熱,秋,真的已經到
了家門口。九降風起,新埔鎮最有名的特產之一柿餅,
傳出陣陣香味。手工製柿餅的傳統原味,更是新埔鎮由
來已久的產業文化之一。從第一批客家人進駐新埔約兩
百七十年前,台灣的柿餅工業就 已經開始了。
新竹縣新埔鎮舊名為「吧哩國」,是一個擁有二百七十
餘年歷史充滿客家文化風情濃厚的客家小鎮,向來以柿
餅香、粄條Q、宗廟美等三大地方特色聞名全台。
與孩子們騎著腳踏車隨意「探險」,是小朋友最樂的遊
戲。不經意讓她發現課本內容的敘述,相信會讓她印象
深刻。第一站就讓浩浩蕩蕩的一家人「發現」碳窯。這
是燒木炭的窯子,以前人在山上建有窯子,窯子一般可
以容得下10來人藏身。
這是碳窯燒完之後的次級品木炭。碳窯是難得一見的舊
行業「燒炭業」,既辛苦,利潤又薄。以前新埔地區就
有幾十處炭窯,如今已沒落而寥寥可數了。在旱坑里目
前還又有二處碳窯,大致所提供外地木炭需要,從前在
旱坑里製作柿餅,在地居民利用木炭烘烤柿餅以加速柿
子的糖分加速凝結。
(旱南碳窯)位於新埔天主教公墓旁邊,早期本地有十
幾處碳窯,大部分早已沒落了,僅存兩處碳窯,此圖為
旱南碳窯。窯的材料用紅土,阿伯說,蒸燻一窯相思木
炭需要八天。這個碳窯有很久的歷史,見證了昔日先民
在旱坑山區辛勤墾殖的過程。當大家經過這個地方,不
妨小歇一下,欣賞這座蒙古包式的土窯,並共同維謢,
永久留存。
旁邊的林蔭小道進入,趕上張發來老先生正在收好曝曬
的柿餅,準備要進入碳室燻烤。昨天剛削好皮的柿餅,
顯得有些蒼白,引起女兒好奇「為何不是金黃色的?」
現在製作柿餅的業者,多以快速的電烤箱速成,少了煤
球、煤炭的燻烤,似乎就少了那麼一點古老味。
傳統客家婦女的發來嬸,很熱心的以夾雜客語和國語,
一一講解柿餅製作過程,三個女兒眼界大開,還親自體
驗煤炭的溫度與熱氣。
說著,說著,發來嬸還聊起電視上常報導的燒炭自殺,
這種「最不好死」的方式讓她感觸良多。我說著,可能
是比起割腕、上吊....燒炭是比較不痛苦的「好死」方
式,她卻不以為然說,「只有死在自己的床上,才是最
福份的【好死】。」
這樣的壽終正寢(內寢)觀念,意外成為柿餅之旅的話
題,也凸顯傳統客家老人珍惜生命的人生觀。「看到電
視上他們一家人燒炭自殺,我都會難過好幾天。」發來
嬸悠悠的說著。
(旱北碳窯)位於旱坑里涼井人文講堂旁邊。早期本地
有十幾處碳窯,大部分早已沒落了,僅存兩處碳窯,此
圖為旱北碳窯。旱坑傳統古法製作柿餅,以碳窯烘烤,
距離旱南炭窯往北約五百公尺處的【涼井人文講堂】,
是新竹中學國文老師彭元歧開設,家門口就是新埔鎮民
過去依賴百年的「涼井」,因此以涼井為名。
涼井人文講堂頻繁舉辦各種客家文化講座,或請客家
藝文人士前來表演,更曾經邀請國寶級客家山歌王徐木
珍大師前來表演「搭韻隨口逗」--也就是「客家脫口秀
」。
彭元崎本身熱愛詩詞歌賦,更愛吹拉彈唱,因此每每吸
引眾多熱愛客家文化人士前來喝咖啡、聽古詩、唱山歌
,彭元岐與妻子李心惠默契十足的唱唱和和,更羨煞眾
多來訪人客。
新竹縣新埔鎮傳承了上百年的製作精髓,向來享有「柿
餅之鄉」的美譽。新埔丘陵地形,而西區的旱坑,更因
天乾少雨,再加上強勁有名的新竹風,完全符合生產柿
餅的最重要也最需要的曝曬、乾燥及脫水等要件,所以
才能製作出口感十足的「新埔柿餅」。
阿梅姐
新竹縣新埔鎮旱坑里的柿餅在市場口販賣,秋冬之際,
每次回鄉都會向阿梅姐採購一些送給台北的朋友,順便
拿一粒阿梅姐親自醃漬的橄欖,入口真的是回味無窮。
她的仙楂也是不錯吃。
阿梅姐所販售旱坑里的柿餅依照古法、利用日曬及碳烤
方式製作,在繁複的日曬乾燥、碳烤、壓製的過程,使
柿青中的單寧酸慢慢地轉換成葡萄糖,也讓澀澀的柿子
成為精緻天然的健康柿餅,品嚐起來風味特佳。味甜而
且沒有澀味,而且Q度也佳。
柿子如果還沒脫澀,吃起來會「咬嘴」,發來嬸用客家
話說,這叫做「相罵」。其實,並非按照字面解釋,柿
子會與人吵架相罵。而是,如果主人請你吃柿子,結果
客人吃起來澀澀的,主人問起「感覺如何?」作客的不
會直接了當的說「你的柿子太澀了!」而是含蓄的說「
你的柿子與我相罵。」
不但以人類「相罵」時,嘴唇喋喋不休的樣子,形容吃
到生澀柿子時,嘴吧難以合攏的貼切樣子,同時也替主
人保留顏面,相互以「辭可達意」的代用形容,說明吃
到生澀柿子的情況,充分顯示出敦厚的本性。9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