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什麼西方民主理論聽上去很美,但實際執行時經常走樣?
2019/06/18 19:41:40瀏覽181|回應0|推薦1

首先,我理解很多自由派的想法,按照民主的傳統理論:人民有選票,那麼政客就要討好人民,所以肯定會在監督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各黨派爭相制定好的治國政策,競相吸引選民,選民在中間選擇一個最優秀的,其他沒選上的負責監督這個執政黨,這樣國家就能始終處於最優的政黨領導之下,也就蒸蒸日上了,對吧?


聽上去很完美,但是這只是理論、理論、理論、理論,和實際相差了十萬八千里,尤其是在非西方國家中間。 漏洞出在什麼地方?在於政客獲取選票並不一定非要「制定並實行好的政策」,或者說,通過「制定並實行好的政策」這種方式來獲取選票,成本太高,完全可以通過其他的捷徑來得到選票。


拿印度來說吧,你是印度教的選民,一個伊斯蘭教的候選人和一個印度教的候選人,你會選前者嗎?幾乎百分之百不會!如果我是這個印度教的候選人,我需要「制定並實行好的政策」嗎?完全不需要啊,我只需要強調我的印度教背景就足夠了,同理,對方的候選人也是如此。


民族問題也可以拿來說事,甚至我還可以通過強化族群對立,來打造我的鐵票區。 除了這個之外,政治意識形態的分歧也可以用來操作,這點在中國也是如此。我舉個例子,假如現在中國實行全民選舉了,兩個人在對毛澤東的認識上有分歧,一個說毛澤東是民族英雄,一個說毛澤東是惡魔。好了,現在如果讓各位混時事論壇的線民投票,大家覺得就憑各位在論壇混了這麼久的認識,絕大多數人還會去仔細分析這兩個人的具體產業政策、就業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政策等等的治國優劣嗎?僅憑對毛澤東的兩極認識分歧,就足夠讓他們分成兩個陣營來投票了!


臺灣的藍綠,實際上就是這樣。只不過這裡的毛澤東換成了蔣介石,換成了228,換成了臺灣主體論。 而在中國,能夠引發意識形態分裂的,何止一個毛澤東?偏自由還是偏民主還是偏共黨,親美還是親日還是自主,怎麼評價1840-1979年的大大小小歷史,少數民族區域的民族意識,宗教意識,這些引發意識形態撕裂話題多了去了。 這個時候,誰還去在意什麼治國理政的實際工作?有這麼輕鬆的通過割裂意識形態來獲取選票的方式,不用不成了傻瓜?


西方的所謂多黨選舉,其實有非常苛刻的前提條件限制,你可以看到,只要不符合這個前提條件的,民主化後,原有的裂痕不但不會消解,反而會更加擴大和撕裂。


這個條件就是:國民中不能有根本性的意識形態裂痕分歧,或者雖有分歧,但其中一種的擁護人數要佔據絕對多數。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兩黨或多黨選舉時,大家才可能就事論事,心平氣和討論具體事務,而不是互相用意識形態攻擊、強化身份認同的方式和撈取選票。


例如,臺灣有統獨分歧,這是根本性的意識形態分歧,所以兩黨都不幹事,天天用統獨來扯皮。不是他們不想幹事,而是幹事換不來選票,遠不如高喊「愛臺灣」、「KMT賣台」之類的口號讓選票來的快。 而韓國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朝鮮經濟太弱,對韓國國內政治沒有這麼強的磁吸效應。 西方國家,目前基本上都還算符合這個條件,基本上是白人+基督教為主體的結構,所以西方國家目前還算平穩。


但是,隨著歐洲人口、宗教結構發生變化,未來三十年,恐怕也未必能夠符合這個條件了。 美國,隨著拉美裔人口、黑人人口比例(主要是前者)急速增加,盎格魯撒克遜白人在未來三十年內的比重也會降低。


屆時,這兩個地方都會出現種族或者意識形態方面的兩強或多強對峙,而不再是一種獨大,到時候會發生什麼,看看上面的分析就能想像到了。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giant&aid=12757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