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18 09:10:49瀏覽75|回應0|推薦2 | |
紐轉乾坤654 生活的藝術 南太井蛙 二零一三年即將過去,中西佳節接踵而至,有了許多輕松而開心的節目安排。過去幾年寫《紐轉乾坤》專欄,談了一些與政治有關的話題,其實老蛙真正喜歡的是文學與藝術,美食與旅行,并非政治。太多的政治太沉重,生活里有那麼多詩意美好的事物,欣賞與珍惜她們,才是我等活著與感到幸福快樂的理由。 多年前得了一本林語堂寫的《生活的藝術》,一個中國人用英文寫書,書成後再翻譯成中文,始與終匯集交接,仿佛從西到東画了一個圓圈。這本書的誕生,本身就成為一種啟迪。 此書早已成為枕边書,有事無事,掀開它從任何一處讀起,或只是三五頁,也得益匪淺。 人的生活可以說很簡單,有生命時活著,便可稱「生活」。但要懂得生活的藝術,身體力行令個人生活成為一種藝術,就很不簡單也很不容易。 《生活的藝術》共十四章,這十四章的題目,概括了生活的藝術究竟包括哪些方面,例如醒覺、遺傳、觀念、人情、人生、 生命、生活享受、悠閑、家庭之樂、享受大自然、旅行、文化、信仰、思想等等。 在我看來,所謂生活的藝術其實正是一種包涵以上十四類內容的智慧。 將平生所學、所見、所經歷揉合凝炼、歸納提純,成為一種個人判斷、觀念與見解,依照這些來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價值理念,就是智慧,就是「生活的藝術」了。 對人生有鑒於明慧悟性上的達觀者,有傲骨地淡泊名利,樂天知命地享受人生,是中國文化里的最高境界,由古至今能達至此境界者不過寥寥。 更多的人活著,是屬於林語堂所講的現實主義者與理想主義者,以及兩者混合而成的人。 林語堂認為「智慧」就是「現實」加「夢想」加「幽默」。 不要以為「幽默」躋身「智慧」要素之一是荒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到世上來多是受苦,而「幽默」才是消弭苦痛的良方妙藥。 人在世上受苦有林林總總,為三餐一宿奔忙之苦,十載寒窗求學之苦,感情煎熬之苦,貧病磨折之苦,天災人禍之苦,年老體衰之苦﹔大苦大難之外,日常所遇種種不快、煩惱、耽心、憂慮、悔疚、恩怨、孤獨甚至某些慾望需求得不到滿足,都是另類的「受苦」。 百斤之軀,人生一世,身心皮肉以及靈魂,何曾離開過一個「苦」字?! 對此,林語堂有另一種角度的看法﹕「人類對於人生悲劇的意識,是由於青春消逝的悲劇的感覺而來,而對人生那種微妙的深情,是由於一種對於昨開今謝的花朵的深情而產生。起初受到的是愁苦和失敗的感覺,隨後即演化為那狡黠的哲學家的悟徹与嘲笑。」 這哲學家發出的「嘲笑」,就是對人世之苦的看穿參透,是「幽默」的最高境界。 生活的藝術,端賴我們如何看待與對待這些苦痛困難,如何摒除一切多餘與不必要的東西,讓自己變得更簡單,也就是在得到之前學會放棄。 林語堂覺得「人必須从知識的智慧,進步到無智的智慧,須變成一個歡樂的哲學家﹔也必須先感受到人生的悲哀,然后感受到人生的快樂,如是方能稱為有智慧的人。因為我們必須先有哭泣,才有歡笑,有悲哀爾後有醒覺,有醒覺爾後有哲学的微笑,另外再加上善良與寬容。」 明白了以上這些,我們就應該學會珍惜与塵世結下的不解之緣,林語堂勸誨我們對於這個孕育萬物的天地,必須有一種感情,對於自己身心寄托的處所,有一種依戀之感。 致於活在這個天地里的生活方式與追求目標,每一個人都因各有所需,故各有所求。如何調節使自己的生活成為一首有韻律有節拍的詩,達到莎士比亚的「人生七階段」那般理想,具有「恒河般偉大的音律和雄壯的音波,緩緩地永遠流向大海。」 就是生活的藝術之關鍵所在。 生活的藝術之奧妙,端視人心慾望渲洩與抑制的微妙平衡,在塵世物質與個人精神兩者之間,如何取舍選擇,支配與順從。 掌握了以上這些,人生毋論長短,將會非常精彩。在世匆匆幾十年,足以學到很多東西,享受到很多幸福,做很多事情。足以视看習俗、道德律和政治的變遷,看夠人類的愚蠢,更獲得了人類的智慧。 林語堂覺得若能如是,此生足矣!「在人生舞臺閉幕之時,應該可以心滿意足地由座位上站立起來,說一聲『這是一齣好戲』而離開了。」 人人都會年華老去,又有誰不希望在離開之前,能夠說一聲﹕「這是一齣好戲」?!■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