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13 06:18:58瀏覽251|回應0|推薦3 | |
紐轉乾坤630 造夢的肥皂泡 南太井蛙
因為有事錯過了奧克蘭中國電影節的首映禮,事後對所選的幾部中國電影,揀了其中一部《中國合伙人》來觀賞。 電影以自八十年代至今為背景,描述了改革開放跨越三十年大歷史中,三位中國青年大學生﹕「土鱉」成東青、「海歸」孟曉駿和「憤青」王陽,創辦英語培訓学校「新夢想」,最終實現中國式夢想的故事。 香港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這部勵志片,屬於低成本的小電影,不是那種動輒億萬的大片。今年五月公映後,僅三月餘票房已餘人民幣五億。 近年來類似「屌絲逆襲」的電影在中國大陸受到追捧,其實與新一代觀眾有關,美國《世界日報》最近曾經撰文,從電影市場的变化論及中國美學教育與文化陶冶的失敗。目下中國七零後与八零後年青一代的崛起,這一個「屬於網絡、遊戲、MV、廣告世代消費新群體」,強調物欲、情感直露、事事唯心、十分自我。這些衣食無憂與享受現代科技與教育的年輕人,正陸續成為中國社會的「精英力量」,《中國合伙人》正是為他們而拍的一部電影。 除了佔據權力與財富高地優勢的少數「紅二代」、「官二代」與「富二代」,「土鱉」、「海歸」和「憤青」是當今中國年輕人的三大類型,在道德淪喪唯利是圖的現實社會里,中國的年輕人追求與實現人生夢想,可謂千辛萬苦亦難以美夢成真。 造夢的電影應運而生,為這些中國的年輕人而拍攝,銀幕的世界既寫實又虛擬,宣示一個現實里無法抵達的夢想幻境,奢侈豪華堆砌的物質天堂,上天入地,左擁右抱。三位中國年輕人,除了能在貪富懸殊的中國心想事成,一下子從不名一文到富甲天下,還挾巨資遠征美國,反轉華爾街,以滔滔雄辯和上市公司攻陷美國。 在短短一百二十分鐘里,電影技術的無所不能,令人們的想象力發揮到了極致,國人內心那種民族自尊与仇外情結也渲染到了頂點。 然而造夢的肥皂泡,終歸是要破滅了的。 來自香港的陳可辛因為執導這部電影,受到不少指責,質疑他這此一作品意味着一位導演失去了個人的獨立思想。當然,陳導演挾五億票房之紀錄當然不會在意這類批評,本來他拍的就是商業電影,衡量成功與失敗的惟一標準就是賣錢,既是為錢,就甚麼好賣就賣甚麼。 在龐大的中國電影市場里,《中國合伙人》式電影的出現不足為怪,至於拿到海外作為文化交流的作品,進入國際主流舞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則有待商榷。近年花費數百億的「大外宣」,并沒有收到很明顯的效果,與所提供的文化作品的藝術造詣、精神內涵不足有很大關係。 文化不是宣傳,藝術不是政治。真正優秀的作品不是在某种旨意、某种領導下誕生的,人類的經典傳世之作從來都是藝術家個人獨立思考的自由創作。 中國人不是沒有才氣,國際大導李安拍的電影就征服了整個世界。他在談到中國大陸電影時曾說過這麽一段話﹕「直截了當地講,大陸還沒有很好的片子,就是說真正覺得這麼大的市場裏面應該產生的,還沒有。只是有賣座的,觀眾的品位還需要慢慢培養。」,「當導演拍電影,不是想表達我們自己最重要,不是說我有一個什麼東西(你一定要看),你把自己放那麼重要,就是自我,就是業障,而不是藝術。在我的價值裡是這樣的,藝術是渾然天成的東西,是有人回應的東西,不是孤芳自賞的東西,或是火氣那麼大的東西。」 龍應台曾說過﹕「文化是溫柔的力量與鑰匙。」傑出的文化,成功的藝術,之所以溫柔而有力量,之所以能夠開啓世人的心靈,超越歷史的不同、語言的障礙,感染撼動另一個國家另一個民族的人心,引起不同文化的迴響呼應甚至唱和,就是因為她是普世價值的謳歌,是人性與愛的結晶。 世間最有感召力的莫過於「真、善、美」,而不是靠財富打造与武力征服。看完了《中國合伙人》,我更堅信這一點。■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