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09 10:25:20瀏覽91|回應0|推薦0 | |
一篇民國小學生作文 南太井蛙 近日讀一好文﹕「飯後齋中獨坐,好友忽臨,約往外遊。乃束裝偕往,蓋月下泛舟也。舟次池中,舉目四眺,則亭亭獨立,不蔓不枝,微風吹來,搖曳波中者,淩波仙子也。而月影星光,益輔其美,殊可樂也!余以良宵美夕,人生難再,故至夜闌興盡,始搖舟而歸,並攜蓮一枝,置於瓶內,以驅塵俗。歸而記之。」 作者江柄崧,乃廣東番禺三區南田小學一名小學生,時年十歲左右。《夜月采蓮記》寫「月下泛舟,池中觀蓮」之美景,言「置蓮瓶內,以驅塵俗」之雅趣。意境深邃,情景交融,此小童擅於運用四字句,經過一番推敲錘煉,恰到好處,讀來音節鏗鏘,韻味悠長。 上世紀三十代初的一名鄉間學童,已能寫出如此精煉的文言文,當年民國教育水準可窺一豹。 中國的文字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寶物,所謂「文傳神,字如畫,詩言志,韻詠歌,律合人」,文字之中有天地之氣,生命能量之源﹗好的文字,讀來如賞畫聽樂,心隨神往,箇中思想情怀與節操,對世間人事萬物之體察感觸,又引人共鳴,為之心神激蕩。 書上字句,宛若水中雲影,映出來似雲却非雲,是「真實」通過了作者的心与手,幻化成文學的成像。 而決定這一切的只是境界。 雖說寫出來的都是眼所見,耳所聞,心所想,情所至,但见到与聽到哪些,想到与感受到哪些,不同境界的人會寫出不同的文字。這不單純是技巧問題,我們看到今人运用中文寫作,寫出來的東西冗長繁瑣,平鋪直敘,思緒無章,心念散失,箇中见不到個性、血性與思想性,缺乏感染力与啟迪性。根本原因不是文采不夠,而是整個社會、教育、環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所致,是被政治窒息了文字的活力,扼殺思想的飛揚。 有時人們會覺得,幾十年前的孩童反而是幸福的,說他們幸福,不是指電子產品的声光娛樂,資訊擷取之便,也不是指衣食住行的物質之豐,而是指孩童身心的單純與潔淨能否得到保存。那時成人世界的紛爭與殺戮,還未化為政治的蜘蛛網,把民間人情世故包括孩童教育編織網羅進去。皇帝倒了,共和來了,搞政治的,打仗的,盡可搞他們的政治,打他們的仗。中國的老百姓或會忍受天災人禍,饑餓貧困疾病,但那時沒有人來干涉他們想甚麼,講甚麼,讀甚麽書,寫甚麽文章。 那時的孩子是真正的孩子,完整的孩子,因為沒有一種力量企圖扭曲他們的童真,左右他們的思想。 讀了江同學在八十年前寫的作文,想起老蛙在廣州的一位親人的孩子,小小年紀每天揹着沉重的書包早出晚歸,除了要完成繁重的作業,從周一到周日還要學書法、鋼琴、舞蹈、繪畫以及上各種補習班。不知有多久了,他沒有在齋中獨坐過,也無好友忽臨相約,享有一次类似月下泛舟的外游,他甚至沒有見過掠過船舷的蓮花,更毋庸說有採蓮置瓶以驅塵囂的雅興了。 每次回去見到這可愛又可憐的孩子,都覺得他身上有一種不應有的老成,背負着父母期許與社会競爭的多層重荷,他不止一次感嘆想自殺,聽了都教人心寒。 不僅僅是他累,他身邊的人都累,因為面對如此一個复雜而無情的世界,他不用種種的知識與技能裝備自己,就很可能會無法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并且輸掉自己的一生! 不過又有誰能肯定,那一種環境里的所謂「成功」,就不會是另一方面的「失敗」呢? 我們很多人都是在同一條路上走過來的,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夠回首來時路,當我們走到了人生的某一個階段,又或者是國家与民族到了某一階段,這個階段必須具備一定的高度,站在那端回首往事與歷史,必須能夠清晰俯瞰來路之坎坷曲折,瞭解自己曾在何處失足跌倒或是迷途。能夠「知今是而昨非」的人,其人生之路如同一山還有一山高,不斷向上攀升。 同樣的道理,記住與珍惜歷史里那些弥足珍貴的精萃,怀揣着這些精萃繼續前行永不丟失,也是令個人與國家、民族不斷上進發展的保證。 一篇民國小學生的作文,比對出今昔教育的优劣,在今天重讀這些文字,宛若望見山脚田園農舍的一角屋脊,那里有着當年山河歲月的柳綠桃紅,生活的閃光。嗟嘆之餘,我們有責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文字與思想。 一個民族經歷了那麽巨大的苦難与掙扎,她偉大的步伐邁到了今天,產生與留下的絕對不會只有淺薄、粗俗與扭曲,一定還會有許多熠燦閃光的東西源源生出與久久流傳。 八十年前南粵村童都能夠做到,今天的我們為何不能?!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