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22 14:02:35瀏覽2796|回應5|推薦78 | |
比爾蓋茲、巴菲特、索羅斯等人都是世界級巨富,但他們並不小氣,捐贈慈善事業金額都以數十億美元計;世人對他的評價不一,至少錢是掏出口袋了。 台灣也有不少巨富,也都搞了一些基金會,但多為了避稅,且緋聞多於善行,若論慈善捐款排行,恐怕就上不了檯面了。 近年來流行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CSR),講白一點,就是企業應想辦法回饋社會。很多人認為回饋就是捐錢,這倒也不盡然,因為錢掏出來後還得會用,才有意義。 企業管理大師麥克波特在去年12月於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了一篇「公司與社會有福同享」的文章,這篇文章就提到,乍聽「企業社會責任」似乎與公司成長無關,甚至是衝突的,其實不然。 麥克波特認為,企業可將社會責任融和在策略中,公司和社會彼此相依,而非互相摩擦,如此創造出來的成果將讓雙方互蒙其利。 其實,企業家本應有其風範,賺得進也拿得出。回頭看看歷史,早有典範,古有陶朱公經營有術,卻能散盡千金家財,且三聚三散,博得道德經商鼻祖的美譽,今古相較,令人慨嘆。 陶朱公,何許人也? 在中國各行各業多有個祖師爺,例如醫業是華陀、農業是神農、漁業是伏羲、茶業是陸羽、酒業是杜康、筆業是蒙恬……。至於商業之祖則是范蠡,也就是陶朱公,還有人把他列名財神爺之一。 范蠡是春秋時代楚人,吳越爭霸的主角之一。他助句踐雪恥復國,與文種同為越國的CEO;之後,「乘舟浮海以行」,避於齊國,改名鴟夷子皮,治產經商。齊人聞其賢,請他為相,但他仗義疏財,又把資產都送給了窮人,棄印落跑。 這回他隱居到了「陶」這個地方,自稱朱公,這就是陶朱公的由來。 陶地是「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也就是一個商業中心,結果這位創業家兼跨國經理人「居無何,則致資累巨萬」,又賺了一缸子的錢。由於他前後在十九年間三致千金,所以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 范蠡理財有道,經濟上主張「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旱則資舟,水則資車」、「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平糶齊物,關市不乏」等觀點。 簡單地說,就是想要強國,應先貨物流通、發展經濟來富國。同時,早在二千四百多年前,他就知道市場供需原理及市場有「一隻看不見的手」,而且,還注意到通貨緊縮或通貨膨脹問題,得採宏觀調控來「平糶」。以此觀之,范蠡實在不愧是「商祖」。 光會賺錢還登不上檯面,財大氣粗,沽名釣譽,反遭鄙視。陶朱公之風,不光是擁巨富之名,更在於「富而行其德」,又如鴻海郭董最推崇的清代晉商喬家,在山西鬧旱時竟可以連著三年搭棚脤災,而且是「災民沒開飯,喬家人不許開飯」,能夠履行這種企業社會責任,才是夠格的企業家風範。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