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熱情、缺自信、缺野心、缺決心
中研院院士會議昨天大談教育、教改問題。不少院士主張,教改要從基礎教育的教法、內容改變;但院士張懋中認為,他觀察台灣學生有「四個缺乏」,缺熱情、自信、野心、決心,這才是「病得最深」的。
另外,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吳茂昆等都建議中研院應成立委員會,討論基礎教育要教什麼?怎麼教?吳茂昆指出,十二年國教還沒有訂出課綱及課程標準,像文科學生高中畢業時物理應該學到哪裡,需要訂出標準。院士劉兆漢則提議,應培養一批有好的教學方法的新老師。
張懋中說,大家以為投入大把資源,就能得到教育效果,但他認為,「資源越豐富,教育就越空洞」,不是給了最好的教科書和老師,學生就會學得好,教育資源太充足、讓孩子「吃太飽」,不夠飢餓,反而沒動力。
張懋中說,他的解決方法是把學生「逼到死路」,研究做不出來,他只給學生四小時考慮,待不下去就辭職。
缺乏野心和自信,也在台生「迴避競爭、害怕失敗」中看得出來。張懋中說,台生希望問題一定要有標準答案,否則就很不安,也不敢嘗試。
政大教育系教授秦夢群則認為,「四個缺乏」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因為高等教育普及化後,人人都能上大學,大學生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低。他建議學生必須了解自己為何要接受教育,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否則難在高競爭時代生存。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則認為,這不能責怪學生,因為台灣教育只會要求學生「把分數考好,上好學校就好,不要想那麼多」,而不是鼓勵學生犯錯、追求獨立人格。他認為家長應該讓孩子決定要念什麼;老師不要只給標準答案。
台師大國文系學生劉偉強表示,台灣很多學生到各國打工、留學,都很有自己的規畫和想法,「何來沒有自信和野心?」他說,學生說畢業想開咖啡店,也是擁有創業野心的表現,卻被說成只想說追求「小確幸」,希望院士多給大學生多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