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01 13:55:05瀏覽370|回應0|推薦5 | |
初初接觸到軍人的內容,應該是那句讓人心酸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那是我幼年時候學習的第四首唐詩。再後來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讓人讀出一股蒼涼豪邁,一股現實的無奈。生在大漠孤煙直的地方,也讓我愛上那一望無際的沙漠之地,想像著當年西出陽關的軍士,想像著霍去病如何在十八歲的青澀時期率領部下直搗匈奴王庭,“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輝煌時期凋零,卻給後世留下了酒泉。好男兒自當創萬世功勳,這是千古以來的雄心壯志,只是人們也忘不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現實。豪情中總是滲透著悲痛。 其實最開始和軍人的接觸應該來自我流淌的血液,祖父和外祖父都是軍人出身,除此沒有從事過第二項職業,雖然分屬兩黨,卻并沒有什麽不同,都有著中國軍人這個共同的身份。不管中間經歷了多少苦難和波折,最後不過是一笑泯恩仇,的確成了一家人。祖父的嚴謹自律,博學多才,外祖父的堅定忠貞,勇敢自信都是留給我的財富。尤其是最近關於新疆兵團的討論,再次勾起我的懷念。我佩服那一輩人的理想主義,朋友說我也是一個願意為理想犧牲的人,我自覺慚愧,理想不是說出來的,是每一步走出來的,不是好高騖遠的抒情,而是低頭努力的實行。他們征戰沙場,生死如常事,還記得外祖父講訴頃刻間身邊戰友陰陽相隔的慘烈,留下的只有一個姓名,一個地址,留下的只是一句,請告訴家人,我已犧牲。沒有那麼多眼淚,沒有那麼多理論來為自己辯護。軍人要服從,一聲令下,便放下榮譽和槍支,成為最普通的建設者,從戰場負傷下來,卻又主動請纓,在沙漠中開出一條條路,建立起一座座城鎮,軍令中要求他們,和平時,要成為最有力的建設者,戰時必須重新拿起武器,衛護國家,等待便是他們一生的號令,奉獻了青春再奉獻終生。到離開人世,他們沒有等到出征的號聲,但是他們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那片土地,實踐了自己的誓言,忠誠的履行著軍人的職責。他們是欣慰的,看著荒漠變成瓜果糧田,看著鹽鹼地的水變成了清澈的自來水,看著這片土地的每一個進步,軍人的目的,不在於挑起戰爭,而在於維護這種寧靜和平;不能在戰場上立功,是軍人的遺憾,但守衛著和平,卻是軍人唯一的價值。我想對那些至今還堅守在兵團的老兵們鞠躬,清貧沒有讓他們拋棄當年的信念,物欲橫流沒有動搖他們的決心,知足常樂,是外祖父和外祖母經常說的話,他們是幸福的,擁有我們這個快餐時代的人所最缺乏的理想,擁有著充實的精神。 無論社會問題如何累積,但是對於普通軍人,口碑一直如一,在學校期間,參加軍訓,離開時候,我流淚了,雖然因為自己感性,但更因為和教官朝夕相處,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集體團結的感覺。在烈日下練習站姿,不斷有同學倒下,可是卻沒有人退出,最初的煎熬,一直到大雨中的拉練,口令聲震天響,卻感到精神倍增,人是情緒性的動物,這種氛圍帶來的情緒是難以在社會上尋覓的。而讓普通民眾對他們尊敬的,是他們的犧牲,中國多災,但無論在哪次災害中,都會看到他們,看到他們就不會絕望,看到他們就覺得安全,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當我地震躺在帳篷裏面,聽著運輸機在上空來回穿梭,看著軍隊的獻血車前排隊的國防生們,我覺得很安心。東南西北邊防線上的軍人們,無論酷暑寒冬,都保持著同一個姿勢,更是讓人敬服。很多甚至比我還小的年輕孩子,稚氣未脫,但是卻明白什麽叫責任,什麽叫軍人的責任。當他們高唱著“當那一天真的來臨”我的心會顫抖,有著直面生死的勇氣,他們真的頂天立地。 八一,是軍人們的節日,一個穿過軍裝的兄弟,剪輯了一個短片,獻給他曾經的戰友,我們一起向他們致敬。 歌曲:問邊關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