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13 08:24:48瀏覽29008|回應5|推薦7 | |
<上善若水,為何在職場很難做到?> 上善若水,這四字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原文是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故無尤。" 翻譯成白話文是說:"人生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卻不爭名利。...因為不爭名利,故內心對人、對事也不會有怨尤!" <道德經>是很多人奉為處世的圭臬寶典。但人生在世,最常處世的地方就是職場。 上善若水,拿來職場運用,通嗎? 你如果說通,那我請問:職場怎能不爭名奪利呢?若不爭名奪利,為何22K月薪大家哇哇叫,拼了老命想擠入大公司領60K薪水呢? 昔日同學相見,大公司與小公司的名片一拿出來,我就不相信拿小公司名片的你,不會感到手應該伸得短一點好? 上善若水這四字,在職場很難落實辦到,關鍵其實就在於一個"爭"字。 職場要爭,但老子要你不爭。 故,<道德經>在職場無用也! ------------------------------------------------------------- 文章寫完了嗎?沒~~因為若就邏輯來說,如果<道德經>的推論為真,則末句所謂:"夫唯不爭,故無尤",就該改為"夫唯爭,故有尤"。 職場有爭,故必有怨尤、有煩惱! 煩惱與怨尤,這是你要的職場人生嗎? 如果不是,請君繼續看下去: --------------------------------------------------------------- 如果你想當一個無煩惱、無怨尤的快樂職場工作者,我可以簡單分享一下如何落實"上善若水"的哲學。 首先,你要明白"道"是什麼?老子曾說,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運行之理。 甚麼叫自然運行呢?就是物極必反,有付出必有回報的陰陽相生之理。 物極必反,比較好懂,就好像白天的盡頭是夜晚,夜晚的盡頭是白天;雨下久了會出太陽,太陽曬久了會下雨。 有付出必有回報,何意呢? 水庫的水流出去了,之後才會流進來;你若把水庫的水都關著,水就進不來啦! 有出必有進,就是自然運行的道理。同樣的,有進也必有出,為萬物之道。 第二,當你明白了宇宙之道後,才會明白,你爭越多的水進水庫,遲早你水庫的水也會流出去。水,進來多,你很快樂;可是一旦流出去了,你不是感到很埋怨、很痛苦嗎? 職場爭勝負也是這樣,你今天勝了,只是在累積明天不勝的能量而已。所以你爬得越高,日後你摔得越重、越痛苦。 職場爬越快的人,背後耳語多、是非多、小人多;將來升遷停頓的內心痛苦也多。 那怎麼辦呢? 老子教你的方法是反過來想:你為何不讓水庫的水先流出去,日後它自然又會流回來呢? 你會擔心先出後不進,先付出卻沒得到該有的回饋,完全只是因為你對"道"字沒想透而已! 第三,先付出,是要付出什麼?是要對你身邊的每個人都好,這才叫善利萬物。 你要盡快地善利萬物,則流出的水才會越快回到你水庫裡。你只是不爭,卻沒付出,效果將是有限的。 重點是善利萬物,而非不爭。 你必須在職場上不斷地滿足公司、主管、同事、客戶的需求,你才叫善利萬物。 滿足了身邊人的需求,卻不要求回報,看起來會不會很傻呢? 不!傻,是因為你沒做到與萬物同一體的精神,這才是"道"的根本本質。 你若能與道同行,則你的付出有多多,回收就有多多;你從付出中所鍛練的能力有多高,你未來的身價就必然有多高。 道,就是這樣。只要你與道合拍,你只要順道而行,付出多少,就是回收多少,這是別人爭不走且必然屬於你的回報! -------------------------------------------------------------------------- 以上三點,很難辦到,對吧? 很難,只是因為你沒想通。 老子為了讓人們想通,還特別補充行動準則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善利萬物的SOP是:安於應處的地位,心像深淵一樣清靜,以友善之心與人交往,說話言而有信,按自然法則處理事務,做能力所能及的事情,善於把握行動的時機。 你盡你的力量去做對的事情和對人有利的事情,加上你對成敗看得很淡,故內心就會無怨尤。 你若對人好又不與人計較,也沒人會在你背後吐口水、說你壞話,職涯後遺症也會少很多。 至於你的回報該怎麼來呢? 該跟老闆談薪水時,就好好談;該跳槽時,就好好跳;該爭取應有權利時,就好好爭取。 爭取了,卻沒有,就笑一笑,繼續付出。 反正,你要相信那個"道"。 你爭而落空,落空而心有怨尤,就代表你未與道合拍。 你心裡想爭卻嘴上說不爭,結果老闆真的也沒給你加薪,讓你心裡有怨尤,這也代表你未與道合拍。 若真能與道合拍,內心一定是不爭的狀態,但該做的事情還是會好好做:職場上該爭的爭,不爭的不爭。 如此爭而不爭,不爭而爭,你在職場還能不優游自在,快樂似神仙嗎? 好啦,重點來了。你一定會問:該爭的爭,不也是爭? 非也!內心無爭而爭,怎能叫爭呢? 水善利萬物,怎可能不善利自己這一個"物"呢? 你若能物我相忘,就能爭而不爭,不爭而爭,與道合拍而幾于道也! 王志鈞 外星來的地球人 2015/07/12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