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習應該具備觀念(二)
2006/09/12 16:41:54瀏覽445|回應0|推薦2

-我不知道要問些什麼-----------------相信直覺、順從渴望!

初學拳時,比手劃腳,理所當然,本來就不必在意。學習的過程,本來就得先追求拳架動作,都能確實到位。

每當身體練拳後有新的體會時,不妨與教練請教,目前自己的狀況,是慢慢在進步之中,還是在退步之中。就算是決定傾囊相授的教練,也得事先知道你的問題,然後才能提供解答,對症下藥吧。

當教練問你:有沒有問題,而你又腦中一片空白時,不見得要回答:沒有問題。可以回答不知道問題在哪裡?不知道要問什麼?如果教練將可以發問的範圍縮小,好比說:推手有沒有問題?拳架有沒有問題?某一段拳架有沒有問題?某一勢有沒有問題?或某某動作有沒有問題時?最好先根據範圍,自己檢查看看,是不是真的都明白了。

如果有些內容搞不懂時,最好直接提出心中的疑問!如果老將問題擺在心中,或有以後就會懂了的心態,都是要不得的。發問時,可以有三個基礎來篩選問題。就是:是不是親身的感受、你在不在場、是不是對大家有利。

第一、是不是親身的感受。是這兒痛、還是那兒痛、混身都不自在?是混身有勁、還是精神暢旺?是放鬆?還是無力?是內勁?還是頂抗?怎樣做會比較好?如何打會比較合乎拳理?是帶動、乘勢、還是相隨?月有陰晴圓缺、人也會有情緒週期。不妥的感受是曾經、偶爾、經常、還是常常?是不定時、還是有週期性?

第二、你在不在場。從其他學員輾轉聽來的:聽小李說,他朋友的朋友練了太極拳之後如何如何。這應該由小李的朋友的朋友來問才對,輾轉聽來的難免有加油添醋的嫌疑。是預設答案的假設性問句:早上打拳比下午打拳好對不對?有時間打拳就打,還挑時段?還是語句不詳的問句:聽說練太極拳能夠治病?太極拳能改善體質,但不保證治百病,骨折練太極拳就會好嗎?聽說陳式太極拳,比楊式太極拳如何如何?這又是以什麼基準來認定呢?

第三、是不是對大家有利。是損人利己的是非?聽說小李的先生到大陸如何如何?打拳都騰不出時間了,還有時間聊人是非?還是須要指點的練拳迷津?像:膝蓋能過腳尖嗎?身體一定要中正嗎?全身必須要鬆沈嗎?

如果還不知道該怎麼來發問時,可以先針對心中某個還不太明確的狀況、或感覺,來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或向前延伸、或反向追求來發問。只要能想出大問題,就能利用文字組合的技巧,來小心推衍出許許多多的小問題。

還記得什麼HOWWHENWHOWHEREWHYWHAT這幾個字嗎?沒錯~就是將剛才的大問題,配合這幾個字,來延伸出更多、更仔細的小問句。一連串的問句,就會像機關槍一樣,源源不斷。不如就從:太極拳開始問。

太極拳:請問太極拳是什麼東西?要向誰學?在哪裡學?什麼時間學?學多久?內容分為哪些段落?練拳時,各個動作的開、合時機何在?原空位如何蓄勁?原體位如何帶動、乘勢?胯沈多低才算沈胯?腰要多鬆才算鬆腰?

某一段:請問拳架分為幾個段落?各有什麼要求?各段落各需多少學習時間?多少練習時間?各段落分別著重在身體哪個部位的修練?各段落對身體各有哪些部份的要求?為什麼要這樣?這樣有什麼好處?不這樣有什麼壞處?

某一勢:請問這一勢分為幾個動作?各有什麼要求?連續操作時,意念要放在哪些部位?各個動作的轉折時機?為什麼手、腳要安置到這個角度、高度?手、腳移動時,可以借到的力從何而來?重複勢之間的差異在哪裡?

某一動:請問這一動分為幾個手法?各個手法的意念、或時機?各動的重心如何轉移?如何以轉腰來帶動手腳?各個動作之間如何來相互銜接?肢體要開展到多大才算開展?結構要合到哪種程度才算相合?開合之間的時機該怎麼來掌握?動作行進時,哪一手是原空位?哪一手是原體位?該怎麼做比較容易來體會?才不容易受傷?

注意~發問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解答,解開心中的疑問,千萬不要以提出問題為樂。相同問題先向張三問、又對李四問,一問再問好像在對他們考試一樣,如果得到的答案有出入時,又提出聽某某人說,這個問題應該如何如何才對,這樣不好。被發問的對象,自然都非三腳貓。人家將心得告訴你,至少先想一想,根據回答修練、確認一下。

這裡不是說同一個問題只能向同一個人問,不同人只能問不同的問題哦!沒有這回事!心中有疑問,本來就要有追根就底的心態。務必問到水落石出,心中完全沒有任何罣礙為止。別人在發問時,如果教練許可的話,自己也不必刻意迴避。聽聽看,別人遇到哪些狀況,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困擾,而教練又怎麼遣詞用字、怎麼來回答。


-只有知已有所不足,才能提出具體問題--體會、堆積,與教練維持良好的互動?

古人重文輕武,習武之人多目不識丁,習練拳術不單單是興趣,而是學到隨心所欲的應用階段,學習保命之法。因此太極拳的承傳,也著重在實地示範。不像現代人,學習太極拳的企圖心,只停留在比手劃腳、修身養命階段。

初學太極拳的人,如果對於別人的說明,感到無法想像、不能理解時,千萬不要馬上打退堂鼓。今日~你不是第一個學太極拳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學太極拳的人,有很多東西,得靠慢慢體會、堆積,本來就不是朝夕之功。

想當初,余武男教練解說太極拳裡的「採」這個手法時,一連解說好幾個月都在講「採」。上課就開始講、講到下課還在講,至少講三個小時。最讓我驚訝的是,每次上課講的內容都不太一樣。講到讓我幾乎以為,太極拳是不是只有「採」這種手法 (有八種手法:掤履擠按、採脟肘靠,各種手法都能再帶有「掤」、或「履」、或「採」意)

光一個「採」字,就能講那麼多、說那麼仔細。單手採、雙手採,身體採、順勢採、牽引採、原空位採、逆勢反採,信手捻來都是採。講到都想為太極拳的變化萬千,感到囋嘆!聽過、看到,捫心自問:會嗎?呵呵~還早!

萬一發現,提出的問題,教練回答時,感覺上一直在繞圈子,一直在說:這本來就是如何、如何時。注意,這個問題到此為止,不要再窮追猛問了。與其繼續口頭交談打哈哈,不如暫停一下,繼續練拳,重新思考。

因為你可能曲解問題,或用字不明被教練誤解了。或者你根本搞不清楚問題是什麼。或者你根本就不了解,或還沒練到教練口中的「本來就是」的東西。或者教練對答案有所保留,覺得以你目前的程度,還不宜練那些東西。或者問題已經很深入,已非文字足以說明的,乾脆只啟發,讓你自己去找答案。或者教練也不曉得答案是什麼。

提問之人也不必有,吾輩高高在上,汝輩不過習武之徒,今日聽聞汝說,只不過如何如何。千萬不要有太極拳只不過是什麼、什麼而已的想法出現。如果心不虛,如何能接納、如何能體驗、如何能專研其間差異。況且一種須窮數十寒暑才能小有成就的拳術,假如真的只不過是什麼、什麼而已的話,豈不是他傻瓜、你聰明。


-是「書中自有顏如玉」,還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務必要有教練親自從旁指導?

練拳追求解答,有點像商場敵我情報的收集。廣泛地收集各家說法,或各類理論,自然能夠豐富知識,增加思考的角度。如果求解若渴,還可以到書局走走,多多查閱相關書籍。如果覺得盡覽群書之後,心中仍有所疑惑時,還能上網到虛擬世界的相關網站,去看看其他人的交流情況。

光聽不練、或光問不練,即使學富五車,通通都是紙上談兵,又有何用。

網路上也有醫療網站哦,而醫療網站也有各種西醫的門診哦!上網詢問的病症,有些能獲得明確的回答,而有些則可能只會有類似:「需進一步看診才知,所以沒辦法建議服用什麼藥物,請親自去看醫師。」這類回答。

為什麼會這樣?回答的人自己不就是醫師嗎?如果你發現,你向別人請教時,別人的回答也多模稜兩可時,千萬不要誤會別人不肯告訴你答案,有可能是你提出的問題,用字含混不清,讓人搞不清方向、抓不到重點?

還有那句:「請親自去看醫師。」這句話很重要,如果心中疑問百思不得其解時,請務必親自去問教練。

對了~這裡向各位分享我的一個想法:我真的不相信有人能夠不經由教練指導、或指正,只靠隨意看了幾本書、或看了幾片光碟,就能夠徹底了解一套拳架的來龍去脈,就能完全展現太極拳應該具備的實戰技巧。

這裡並不是全面否定書籍的功用哦!而是應該以教練的教學為主體,書籍只是從旁輔助的工具。再透過堅持 (不見得要比照昔日名家歲練萬遍),只要能確實做到「早晚十分鐘」肯定十年後不得了。

千萬不要有「朝聞道、夕死可以」的保守心態出現。畢竟~朝聞道,可能還會練上一段時間,才能體會這個所謂的道,究竟是蝦米碗糕。一但體會了,也千萬不要孤芳自賞,而有「世上知音有幾人」的感嘆。

知我者寡,非我族類者眾。這本來就是世間的常態,不必感到無法理解。水清不生魚。混濁的人世,自然會成就各類不同的人、百花爭艷、欣欣向榮。如果我說,會計有一個通用原則:「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你會不會提問何者為借?何者為貸?還是感到這個原則難以理解?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數業有專攻,只不過熟練罷了。


-發現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是視覺、聽覺、或感覺學習型的人?

曾聽人說:愛情是沒有課本的,自己的感情不能給別人當戀愛課本來套用。沒有標準答案的愛情考題,光抄別人的筆記照本宣科也是沒用,反正考題永遠不會一樣,考不好不一定是用功不夠,借別人的課本來看也沒用。

感覺上,學習太極拳是有脈絡可尋的,不像愛情那麼虛無飄渺。不同的學習主題,自然會有不同深度、厚度的課本來參考。原則上~定律是通用的,少數差異的部份,也還能靠各人的天份、和後天的努力來理解吸收。

況且,人並不是只有一種學習方法哦!學習的方法,其實可以粗分為:視覺、聽覺、與感覺這三種類別:

第一種、視覺學習型的人:只要看到教練的動作示範,馬上就能夠理解動作的要求、目的、與竅門。

第二種、聽覺學習型的人:怎麼看、怎麼不懂,必須搭配詳細的聲音說明,才能吸收、與了解。

第三種、感覺學習型的人:看也看不懂、聽也聽沒有,必須依樣劃葫盧,請教練實地糾正動作錯誤,才學的會。

學習太極拳是有方法的哦!有人一學再學,對他而言並不是相同的東西一再重學。而是以不同的角度,再次檢視學進來的東西,到底有沒有什麼不足之處。現在就來看看,這種實事求是的人,學習時著重的要點是什麼:

一開始,先學拳架的外形 (瀏覽),然後瞭解各個動作的細部要求 (精讀),接著尋找不懂的地方、拳理 (收集),再儘可能觸類旁通、歸納、整理竅門 (理解),記得要自已捫心自問、或者與別人相互討論 (思考),最後再加強目前還不太清楚的地方。學習經驗是可以複製的,只要用心,自然能夠將教練的功夫,通通複製到自己身上。

如果你現在還搞不清楚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是什麼的話,可以先做個心理測驗。你最喜歡看電影、聽廣播、還是打球。如果分的很明顯,就表示學習、理解方面,確實存有某種偏好。分不明顯,就代表你的學習沒有特別偏好。

拳法傳授的手段,也可以粗分為三種哦!就是:動作示範、文字解說、與逐一糾正。這幾種手段可以只用一種,也可以通通都來、交錯使用。教練教授的方法對你有沒有效,不在於教練用了幾種方法,而是你自己有沒有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並且學習時,專注在對自己最有效、最能接受的方法。

如果你是視覺型的人,只要教練示範動作你就能了解。遇到不重講解、喜歡示範動作的教練,你就會如魚得水,與教練有心神相通的默契出現。萬一教練口沬橫飛、欲罷不能就是不示範動作時,只怕你會像鴨子聽雷,怎麼聽都無法想像。萬一教練的教法與你的學法互不對盤時,千萬不要很快放棄、另擇明師,自己還可以透過轉換來學習。

所謂轉換,就是教練解說當時,自己同步將解說內容轉換成影像,好像教練在眼前親自示範一樣。不過~這樣的轉換,會建立在學員過去的知識基礎上,學員學識互有高低,就會出現學員間理解力的問題、學習就會辛苦些。


拿放大鏡,直接正視改正錯誤------積極面對、改正,才能永遠擺拖錯誤!

學習如果出現誤差,就會出現錯誤。不要有意、無意忽略這些錯誤。反而要拿放大鏡直接正視、改正錯誤。看見別人犯錯,不必苛責;發現自己犯錯,不必懊腦。要把錯誤看作「最好的老師」,更要從錯誤中,吸取寶貴的教訓。

別害怕會犯錯,但是不要不斷犯相同的錯誤。世界上有一種人從來不會犯錯,就是「不願意嘗試的人」。千萬不要因為害怕犯錯而拒絕嘗試。愛迪生也是經過上千次的錯誤嘗試,才找出最適合當燈絲的材料,而發明電燈的!

第一次學太極拳就學會!第一次比賽就冠軍!天才!?可惜~無法體驗每天進步的快樂、或是逐漸成長的喜悅。打拳自我要求不高的,身體歪斜、全身僵硬、鬆沉不夠、上下起浮、兩腳無力、雙手亂比、搖晃,是很平常的事!

覺得兩腳無力,著重腳力的訓練;要是胯沒開,著重開胯的練習;身體會前傾、後仰、歪斜,著重虛領頂勁、尾閭中正;上、下半身分離,著重收臀收小腹,連結全身的整勁;兩腳空虛,著重借地之力、重心鬆沈的要求;兩手斷勁,著重上下貫串、左右相連的重點;身體搖晃,著重體內陰陽的堅持;手力太過,著重陽主動、陰主隨什麼的。

一病自有一藥醫!不管犯哪個錯,自然得專注在改正那個錯誤。犯十個錯,有犯十個錯的本領;犯一個錯的,自然有犯一個錯的功夫。這裡不是肯定打拳犯錯,而是肯定「知道」什麼是錯,而有「面對、改正」的積極態度。


-教練在示範動作時,該如何來配合學習-----看懂>聽懂>理解>會做>做到

當教練在示範動作時,最好不要急著同步比劃,來證明你很用心,你已經會比出教練教授的東西了。學拳除了拳理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肢體的改造。所以~誠摯建議你,最好先靜靜地、「仔細」來看,教練的姿勢是如何變化。

反正教練在示範動作時,會重複很多次,所以自己在看的時候,可以先縮小查看的範圍,縮小到只看左手的行進路線、或是只看右手的角度、方位,之後再看整個身體的轉換。看到感覺自己的眼睛,好像錄影機一樣,將教練的動作,清楚地登錄到大腦裡面,即使眼睛閉起來,都還能看到教練的身影在那裡蠕動。能夠這樣,就算「看懂」。

教練示範動作時,嘴巴也沒閒著。只聽到教練嘴巴劈哩叭啦的講個不停,這時候~只管聽,只管記,最好能夠把教練說的每個字,通通都登錄到大腦裡面去,記起來。能不能馬上理解是一回事,但是得先記起來。

同樣道理~教練這些句子也不會只說一次,他會一說再說,說到讓你覺得整個腦子都是一堆內容很像,但是排列順序有點不同的字。這時~再把教練解說的意思,與示範的動作整合起來。教練左手動時,腦中浮現與左手有關的說明,教練右手動時,腦中又浮現與右手有關的介紹。只要動作、與說明能夠結合起來,就表示已經「聽懂」了。

當教練多次示範動作的起承轉合 (即使沒有說話),你會發現,仔細看教練動作時,會隨著教練身形的轉移,腦中同步出現剛才教練解說的文字。當你專注在肩、肘、腕時,腦中會出現肩、肘、腕的相關要求;專注在身形時,又會出現身形應該注意的步驟。這麼一來,就表示你已經完全「理解」這個動作了。

當你對於拳架,已經能夠看懂、聽懂、也能理解,這就表示你也可以做出一模一樣的動作了嗎?呵呵~還早!

還記得小時候花多少時間練習,才學會用筷子挾食物?如果人本來就該用筷子吃飯,那麼西方人為什麼捨筷子、而就刀、叉呢?這裡不是要論誰是、誰非,而是想說:習慣的養成,通常是透過不間斷地練習,才能達到。

換句話說~自己在練習拳架時,先依樣亂比。按照口令一、二、三、四,該手動就手動、該起腳就起腳,不見得要手腳同步、勁力協調,甚至做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只要手腳都能比劃到好像正確的位置。這就算「會做」。

你能明確分辦台灣啤酒、與青島啤酒口感的差異嗎?再多的形容詞,想必也無法完全解釋清楚其間的差異,與其在字面上計較,反而又落入文字的陷阱。講這麼多幹嘛,真的拿起杯子,實地品嚐不就了解嘍。這裡不是鼓勵大家喝酒哦,只是希望大家了解,有一種叫做感覺的東西,是用有限的文字虛無飄渺、訴說不盡的。

再舉走路這個例子好了。人類一出生就能走路嗎?哪個小孩剛開始不是先學站、再扶著東西一步步移、然後放手歪歪斜斜的走,再穩穩地一步步走,接著步伐越來越大、步數越來越多,最後能快速移動變成小跑步,隨心所欲的。

將不會的動作練到會,將稜稜角角的動作,練到圓圓滑滑的。哪天自己忽然開通了,手、腳、身形都能各就各位、由大腦統籌運作,不再自各為政,彼此能相互溝通。會做的動作練到做對,從每十次做對一次開始追求,追求到每十次對五次,最後每十次能對十次。將對的動作練到熟,練到只要一動就混身OK。這就表示能夠「做到」了。


-該繼續深入、還是一直執著、停留在現有的境界--------山到底是什麼?

雖然足夠的練習能夠有效改正缺失,但是也不要一直執著、停留在能夠做到的某個動作、或境界。會背九九乘法之後,就一直背、一直背,不會想要了解,九九乘法在乘、除運算上面,究竟如何來應用嗎?應用數學有「5個小朋友,每人給3塊糖,請問要準備幾塊糖?」的題目,而這類問答,會明確告訴你53等於多少嗎?當然不會。

如果無法理解問題,如何能寫出算式 ()?如果不會九九乘法,如何能根據算式,得出運算結果 ()?這裡不是推崇九九乘法一定要背哦,而是拳架本身也有學習的主從。像堅持要對的 (虛領頂勁、沈胯鬆腰什麼的要訣)、最好對的 (各個定式都要到位)、對會比較好的 (打拳時,全身勁力,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的勁力協調)

其實~剛才提到「學習的主從」是有語病的。學習~本來就是種追求的過程。明日的對、可能與今日的對不同。今日遠處看山,覺得山本該峰峰相連。明日近處看山,變成山由林木相間而成。他日立足山中,山變成由花草樹木高矮交錯、蟲鳴鳥獸相生相護而成。山~本身沒有改變,改變的是你看待事情的心態、角度、內涵、與深度。


-能不勞而有所獲,直接坐享教練的成就嗎--------接受啟發、圓滿學習!

有些人斷定教練的好壞,是建立在教練功夫上。其實~大可不必。教練功夫的好壞,只會影響學員了解功法的時間。心目中的好教練,應該是建立在:能不能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適時」的給予「建議」、或「啟發」!

上課、或練習時,千萬不要只聽聽的懂的,或是只練做的到的動作。不要對於那種目前還無法理解、或日後才能體會的動作,出現一種「反正我以後自然就會」的想法。因為這種想法會降低學習的企圖心,會讓學員有:即使今日不勞,日後也能有所獲的消極心態。從此對於難度較高的姿勢、或手法時,內心就會有怠慢、或排斥的感覺出現。

對了~練拳時只要教練在場,最好給個面子,說些與太極拳有關的問題,讓教練替我們加持,春風化雨、醍醐灌頂。不要老是聊是非、說八卦。練拳時間都不夠了,不要再隨便浪費、虛度光陰。難道你自己不急著進步嗎?

學習雖然孤獨,但是並不孤立。不要把其他人都當敵人。同學之間的互動,應該著重在成就彼此,而不是動不動就說:這個你不懂、那個你弄錯了、彼為外道、汝非同道中人、道不同不相為謀,來駁斥、貶低別人。

團體學拳本來就有程度的差異,教練解說自然會有內容的深淺。千萬不要預設立場只聽想聽的、也不要自視甚高完全否定別人。只要有人能夠提出:對自已學習有利之言。通通可以收納進來,圓滿自己學習的缺失。


-當學會了拳架之後,接下來就要學習怎麼來教------量身訂做、因材施教!

昔日自己服務客戶時,自己內心都會有二條堅持。第一條:客戶永遠是對的。第二條:如果有所懷疑,參考第一條。你敢不敢將「客戶」這二個字,換成「教練」這二個字,當成信念,變成:教練永遠是對的!?如果那天,你也成為別人心目中的教練。當你向別人解說某某東西的時候,自己內心是理直氣壯、想當然耳、本當如是、欲罷不能!還是有口難言、詞不達意、內心感到膽怯、心虛、怕怕的?呵呵~怕怕的,並不是指不敢說,也泛指怕說錯。

當自己向其他學員解說,昔日自己的教練曾說如何如何時,記住,要依學員的程度來譴詞用字,不要開口閉口就拳經、拳論怎麼說,這些講究意境的詞句,只會讓剛接觸太極拳的初級學員,無法體會、心生畏懼,而否定自我。

佛渡天下有緣之人,並沒有說,佛只願度心正之人。那些心不正之人,請另走他門不准入佛門。如果有簡單的二分法,能區分心正、與不正之人,豈不落入目光短淺之輩。教育本是一種傳承,讓不會的人會,讓不熟的人熟。將心急之人,教化成和靄之人;讓暴躁之人,感化成慈詳之人。讓人的心性漸漸走向中庸,不會太過、也無不及。

太極之前,一律平等,並沒有說:錢很多的,練一年必成;錢少點的,練三年可成;沒有錢的,怎麼練都不成。沒有這回事!!不必比較學員的身份、或是貧富,只要願意走太極拳這條路的,通通都可以來練習。

一律平等,並不是泛指齊頭式的平等哦,別誤會。一律平等指的是以一般課程來教學,不分資質一律依序而教。但是學員若有課程之外的問題 (先確定是該學員自己的體驗) 時,只要與太極拳有關的,多可知無不言。

這裡為什麼要先確定是該學員自己的體驗?因為有的人很奇怪,很喜歡提問問題,或是到處聽別人提問的問題,但是並不在乎答案,只在乎能夠發出那種需要很多字才能講解清楚的問題。到處聽、到處問。好像沾醬油一樣,東沾一點、西沾一點。當他發問時,你可能以為遇到行家了,仔細解說後卻又看到他眼神渙散,好像聽不懂的樣子。

這時~就不要再做進一步的解說了,只要回答告一段落,就直接反問:懂不懂?了不了解?因為他已經迷糊了。接下來的解答,不管回答再多,他都無法吸收了。與其一股腦鉅細靡遺的解說,不如先簡單回答,待提問者感到回答內容仍然有所不足時,學員的眼睛會兩眼專注、炯炯有神,自然會再提問更深入、更具體的問題。

學員學拳本來就有不同因緣、企圖心。若學員身體狀況不允許、或將學拳當運動無意深入時,就不必要求拳架動作。若學員有心深入,但自我要求不強、或貪圖舒適時,反要從旁督促、啟發、改變學習態度,來成就學員。

教學如果有疏漏之處,本來就在所難免。畢竟人腦不是電腦,不可能每次所講的話,都一字不差。學習也非毫無所漏,哪個人不是透過教練一講再講,才漸漸有所了解。初學拳架哪有那麼神,講解一次就能確實掌握其中竅門。

給學員機會思考,誘導學員明確提出問題、逐漸深入問題核心,比較容易讓學員得到專屬、量身訂做的答案。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lwang007&aid=44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