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12 00:07:44瀏覽1000|回應3|推薦1 | |
發現幾個地方的拳理拳法相關用詞,與我所知略有不同,僅先在這裡請教釐清,如下: 原空位如何蓄勁?原體位如何帶動、乘勢?(p.12) 上、下半身分離,著重收臀收小腹(p.14) 手力太過,著重陽主動、陰主隨(p.14)
========================================================== 您好! 首先,先謝謝您,願意將該文章貼在《太極學術網》 Q1:所謂「原空位」和「原體位」所指為何? A1. 如果有注意的話,其實身體在打拳時,全身會出現有鬆、有緊的狀況,甚至鬆緊會左右互換、交替。對了~這裡提的鬆緊狀況,不是單指肌肉的鬆、緊,而是泛指整個身體結構的鬆緊。 原空位:指的是身體兩隻手臂(也許是:手掌)停留在原來的空間、位置,身體其他的部位,則繼續動作。因為手留在原來的位置,所以手不會有自已移動的情形,另外身體如果因為手留在原來的位置,而有轉身的動作時,鬆肩、鬆肘、鬆腕之後,會造成整個手的外形,因為手留在原來位置不動,身形的轉移,擠壓,會造成手有不是用力造成的蓄勁效果。這時原空位的手,會有種不得不發的飽實感覺。 簡單說就是,鬆、陰、靜。 原體位:指的是整個手 (通常會維持原來的結構) 依著身體的前進、後退、旋轉等動作,同步運作,因為是借身體的力來運作,如果拳架的動作,手的位置在身體後方時,這樣的前進,會有帶動的感覺,手的位置如果在身體前面,則會有趁勢的感覺。 同步這個詞用的不太好,怕會誤會是手要跟著「比」,不是跟著比哦。原體位是指手仍然在鬆的狀態下,達到隨腰而動的效果。就像人在火車內,車動人不動 (腰動手不動)所造成的手相對移動的效果。 簡單說就是,定、陽、動。 其實~這樣說還不容易了解,可以向財團法人中華太極館來購買宋志堅老師的著作「太極拳學」來參考,裡面有非常詳細的解說。 Q2.上、下半身分離,著重收臀收小腹(p.14) A2. 只要能夠收臀,尾閭自然就收了,能夠收小腹,腰自然不會突起,腰自然也圓了。只不過說收小腹,容易讓學員誤以為肚子要用力內壓。其實肚子並不要用力內壓,否則怎麼會有「腹內鬆淨氣騰然」的詞句出現呢? 對了~「鬆腰疊胯」,會不會讓人有在胯上面「疊」(外加) 的意思出現呢?其實我也聽人說過「鬆腰壓胯」,不過,說真的,我比較喜歡「鬆腰沉胯」(落胯而非折胯)這個詞,沉這個字用的妙,不會讓人有外加的「疊」意,也不會讓人有用力的「壓」意。這幾個詞都很好,真的能夠切實做到,其實境界都很高了。 Q3.手力太過,著重陽主動、陰主隨(p.14) A3. 人活了幾十年,手也跟著用力了幾十年,學太極拳就要人家兩手完全放鬆,還要人家以腰來帶手,豈不是比登天還難。 太極拳其實沒有手上功夫,剛才那個「手力太過」的詞也講的不好,應該是手不帶力。
其實手會動的力量來源,是「借」來的。「借力使力」。借的就是地面的力,不是腳向下踩,而是身體向下鬆沉,地面自然會有反作用力回來,身體再借用這一點點的力,由腳、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腕等,各個關節逐一透空。 這裡的陽,指的是陽手,陰,指的是陰手。身體重心坐左腳時,陽手就是右手,身體重心坐右腳時,陽手就是左手,體內講究交叉平衡。 至於「陽主動、陰主隨」,則是我從余老師的一篇文章中,截出來的。該篇文章名為: 「太極拳勢之對錯理應不在外形的些許差異,而是內裡氣引與外表勢形的契合才是最重要的,但今日太極拳架勢,許多人都在表徵的勢形的差異及套路編排的不同而爭議,以目傳統套路的鄭子簡易三十七勢拳為例,每次比賽都各有依據版本,鬧得爭執不休,綜觀鄭氏在台所錄製存檔的影帶中,早期是大開大展,晚期則透空內斂,我們如何去取其標準,所以今日對拳勢套路之評定是應以經論拳法理則為依據,而非以角度、高度些許的不同來定是非對錯。鄭氏曾說:打拳不動手,動手非太極。此十個字已詮釋出太極拳勢內涵的大部份了,也足以作太極拳勢好壞的標的了,如何在盤勢時手不自動,不自動而能隨身體之前進、後退、左顧、右盼而導引成勢,手不動自然不須用力,而能在無力之成勢是太極拳勢盤架功法之真諦。另外觀其是否虛領(靈)頂勁,沈肩墜肘,尾閭中正,是否虛實分清,鬆定分明,是否上下貫串,左右相連,是否有氣是否無力,是否陽主動陰主盪,進而至動盪合一的完美境界,此才是評斷內家功法的要件。所以外家 其實余老師提到的是「陽主動、陰主盪」,但是我看到有的人誤以為「盪」就是「甩」,打起拳來反而在那裡甩來甩去,借不到身體的勢,反而故意用手的力量來甩,拳架打的更用力了。不過,看樣子我的「隨」字,用的也沒多高明,不如還是回覆原狀,「陽主動、陰主盪」吧! Q4.另請問您的師承為何? A4. 以上只是後學對閣下的問題,提出粗淺的說明,若有不完整的地方,尚請指教!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