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導讀「功名求取」一文心態
2008/09/28 17:37:21瀏覽574|回應0|推薦0
不知有沒有注意到文中的時間?
一個是23晚,另一個是24下午,
軒凱本來以為,自己若是言行有失,三天之內會有所感應(或稱懲處),
這次真的嚇一大跳,一時嘴快,妄行口語,不到一天,就被約談?!

回應神佛用語,切莫自失禮儀,想必閣下也心知肚明,
今以實際例子一起來交流,就是,「自以為是」,是什麼東西?

以軒凱23晚的態度,就是「自以為是」,24日被約談,就是「生活上的反常」,
24約談時的回應,「就不敢再自以為是」,不是軒凱自己滑頭,話語不敢下定論,
而是面對自己可能(當時搞不太清楚)有問題的情況時(自己的言行若沒有過失,覺對不會被約談),
當然不敢再主觀的發表,自己的高論,更不敢去爭論為什麼要這樣,因為爭論這種事是沒有意義的。

今列出天公的問句,只是想表達,問句當中,常常會隱藏一些值得思考的方向,不過,答案也通常就在問句裡:

天公:請問王軒凱,為什麼你會說拜文昌帝君,祈求考試順利,是沒有用處的呢?
天公:所以你認為,今生命中不帶功名的人,這輩子參加考試,保證百試不中,不可能通過考驗嘍?
天公:或者這麼問,若是今生命中帶有功名的人,這輩子不必努力,只要參加考試,保證百試百中嗎?
天公:這麼說好了,你認為行善之人、與行惡之人,參加考試,臨場都能發揮各自的實力嗎?
天公:大家參考看看,你認為個性謙虛的人、與妄自尊大的人,參加考試,有沒有可能影響他的成績?


所有在做相關的回應時,自己真的要很小心,
沒有把握的「當下第一念」,千萬別逞強、口快,否則這些都會直接列入「記錄」,日後都是「呈堂證供」!
最好將話講的「不落執著」,不偏是否的任一方,事事都有「早知道」,若是早知道這是錯的,自然就不會這樣說了,不是嗎?
更要記得禮儀,萬事先看禮,無禮之人自然不易有貴人相助,神佛更是不會理採。

這些問句,不知能不能看出來,用字的語氣,越來柔軟?
而且話題的內容,也越來越深入?用字也很精簡?


天公:呵~所以,你認為老天在評量,是否該賜予考生功名的手續,太過繁鎖、與囉嗦嗎?
天公:所以說,你以為世界上那麼多的神明,大家都是吃飽飯,閒閒沒事做,坐在那裡等著信徒來參拜嗎?


這些問句,其實都是「點撥」,神佛先「起個頭」看看我們怎麼來回應,
回應時,只要內容違了咱們的基本原則「尊天敬地,尊師重道,不妄自尊大」,變成「不尊天敬地,不尊師重道,妄自尊大」時,
後面的對話,就不會再有了,對談一定會直接中止!

為什麼,因為修行最基本的,都無法尊守的人,後面衍生的相關知識,是沒有必要再來研討的。
就像佛教中「五戒」都無法守的人,想當什麼「比丘、比丘尼」的,根本是天方夜談。

「天公:沒錯,事先會先依累世因果,來評定「吉兇禍福」。不過,也會依該人今生的行為舉止,酌量增減吉兇!」
這是第一次正式回應「若是個性謙虛與否,也會影響成績的話?世人有萬千個性、與行為舉止,豈不是都會影響功名?」

若是這時沒有再思考神佛的「回應」,不管自己了不瞭解,直接就說「謝謝神佛指導」,就會變成「不求甚解」,
同樣的,也會沒有後面的對話,神佛會當成你瞭解了,對談也會中止!

「每位考生事前都去拜文昌帝君的話,上天又怎麼來取捨呢?」這是軒凱當時覺得奇怪的地方,所以才會反問。
神佛也認為,軒凱沒有雞同鴨講,也針對回答來問,所以也就回答:
「這麼說吧,有的考生誠心祈請、或發願良善,有的考生心思邪見、或不守陰德,這會很難取捨嗎?」
請注意,這時的回答,還是只有點撥而己。

善惡自然有各式各樣的情況,但是,當時對此部份的考核,自己也不太確定,
所以才大膽推測「大善大惡好像很容易取捨?」
再以「同中求異」的心思來詢問:「請問:善惡兩平,不好不壞的人,考先參拜文昌帝君,又能求取什麼利益呢?」

因為有幾次的互動,軒凱的回應也多順題衍生,表明「不是來亂的」,「是真的想知道」,這時,神佛的回應,就比較具體了:
「若是惡大於善者,考場允許考生冤親債主,迷亂考生,使其腸枯思竭、錯失功名,
 若是善大於惡者,考生當會心平氣合、各依本事、巧做文思,以便功名有望!」
注意,回答中沒有否定軒凱問句中的推測「大善大惡好像很容易取捨?」,所以,表示這個推測是正確的。

因為到這裡,心中的問題也多獲得回應,所以就下個結論:
「所以說,考前拜文昌帝君,對於功名的求取,多少會有助益嘍!」

神佛也依軒凱的結論,再做衍生回應:
「沒錯!只要平時多讀書,功夫下的深,為人多良善,自然會鬼敬神欽,功名當然就信手捻來嘍!」

軒凱因心中己有回確的想法,並對之前的看法覺得「太過自以為是」,所以表達「歉意」,
「謝謝天公的指導!軒凱自以為是,胡言亂語,還望天公海涵,日後必當言辭小心,眾善奉行。」

至此,彼此交流做個結束。

這裡說個想法,所謂的天機,所謂的溝通,
說句實在話,字字句句都在「考」,考你的用心,考你的態度,考你的誠意到哪裡!
不必「事後諸葛亮」,考的「當下」,直接就會「考你的本心」,就像禪宗的「直指人心」,直接就攻「重點」。

當老天利用一些問句,來讓人自己反省,進而找出盲點,精準的提出問句時,
這時老天,才會來回應,心中所疑的內容。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
為何不一開始就直接開堂,然後直說「竟敢妄言指駁,該當何罪?」這樣豈不簡單?
若是真的用這麼簡單的方法,軒凱將沒有機會「反省」,也沒有機會「體悟」其中的考量?
自己也無法建立反思、反省的積極心態?更無法體會上天的慈悲?上天豈不是讓軒凱「沒有學習的機會」?

況且,事前先問幾個問題,利用該人回答的語氣、與文意,很容易就可以探測出該人的程度、與心態,
這時,再來決定要詳細的「細說從頭」?還是粗提的「點撥概念」?這就由老天來決定了。
「盡人事,聽天命」,不也就是這種心態嗎?

這裡再透露一個,感覺上與「世間法」比較相反的情況,

一、當你的成績「接近過關標準」:
為了刺激考生「更積極、更精進」來過關、來進入另外一片天,神佛們的「用語」,通常都是「很辛辣」的。

如果你的回應是像「友人」的回應一樣:
「我今天一直在思考,如何解決家庭的問題,如何沉澱自己,『面對師兄的指正,我一定有所缺失』。
 我昨天在車上問自己,修行的目的在哪裡?我回答自己,『時時修正生活中的自己,時時修正人際關係裡的自己』。」

也就是說,不會去怪別人、不會去推御責任、不會認為別人來相害;
換句話說,只會檢討自己、只會來懺悔反省、只會認為自己不夠好。
就會容易獲得加分,因而過關。

二、當你的成績「離過關標準有點距離」:

這時會改考心態(道德):
心態總是去怪別人,不會檢討自己的人,
不必懷疑,千萬別說神佛傳什麼訊息給你,要你替天行道什麼的,
因為,心態不正確的人,神佛為了避免你日後犯下不可饒恕的大錯,通常會限制你的能力。

不過,也會從旁提點,有些事情不會說很清楚,很多要靠你自己來體會,參悟,
因為,神佛們不會去選「知識」100分的人,而是會挑「道德」100分的人,
因為,知識是可以教的,再不濟,也可以使用降乩的方式來處理,
道德不俱足的人,卻是無法教,若再給予能力,就會變成「丈勢」,丈著神佛名議,胡搞蝦搞的人,很多吧。

三、當你的成績「不可能過關」:

「世人熟無過,改之為聖賢」,
若是行為舉止,老是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只要是累犯,只要惡性不改,只要事事狡辯,保證當下「直接除名」。
如果沒有求知的心,事事只想要「答案」的人,
「修行」這個法門,很容易會修行上到某一個過程,就不會再進步。

這與世間法中,不會的人要補救教學,中等的人要提醒、勸進,高等的人要鼓勵,不太一樣吧,
修行,不是你今天遇到「什麼好事」又自己實行,就應該要鼓勵;
修行,而是你今天還有「什麼壞事」還沒有改過,還應該要提醒!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做好事」是「天經地義、本來就該」的事,「不做好事」,才是應該檢討的情況。

這個才是有的網友說的「逆修」,這個「逆」字,就是反省自己的惡,
整個行為與方向,都要「順修」,這個「順」字,就是順應天理,事事合乎天機。

以上是大原則,
事實上,不論任何事情,總是有「原則」、與「例外」,
也就是說,不論陰陽事,都有「原則上要...但是只要 (例外)...就…」這種情況出現。

舉個例子來說,「造橋鋪路、打罵和尚」,一個好像是「善事」,另一個好像是「惡事」,
如果配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話,會變成造橋鋪路的應得善報?打罵和尚的應得惡報 (因為佛法僧,僧是三寶之一)?
可是這個例子是:「造橋鋪路眼睛瞎、打罵和尚多子孫」?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個就是例外!

沒錯,就是例外。只要事情的因緣一齊參看,就會明白了,所以,這個詩句的全文,就會變成:
造橋鋪路眼睛瞎(偷工減料)、打罵和尚多子孫(酒肉和尚)。

大家也別怕說,只要造橋鋪路偷工減料,就會眼睛瞎嗎?
其實,也沒那麼嚴重,這其中應該還有其他的情況,
也就是:「累犯,行為的故意,無心反省,視人善語不顧」等,
你也不要反問我,當今世上曾當元首之人,也曾累犯、行為的故意、無心反省、視人善語不顧,那又要有什麼報應?
我也只能回答你:「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什麼?我在耍嘴皮子?說些老生常談?
還記得我曾說過的「人生就像高速公路」的比喻嗎?
不管是自己想離開交流道?還是車子故障,要拖吊車來協助運到修車廠?(不管是自願、還是非自願)
總是要等到「交流道」(某個時機),才有可能離開高速公路吧。(獎、或懲)

況且,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是嗎?現在正有人在教導我們:
對於不利的官司訴訟時,要如何來精進積極面對?
對於不想出庭的官司時,要如何來取巧消極反制?
對於人云亦云的證據時,要如何來反駁惡意指控?
對於眾口鑠金的物證時,要如何讓法官不予採信?

反正諸事自有天理來決定,「善者紀錄加官爵,惡者遭殃絕子孫,報應遲速時未到,昭彰早晚禍福臨。」
希望這些例子,能補充明聖經中該文句的說明。

總之,示禍、嚴懲,並不是神佛存在的目的,
神佛就像老師,教導一些觀念、心態,讓我們感受一些文字無法體悟的東西,
神佛也會不時來考試,檢討看看我們目前的學習進度到哪裡?還有哪些該補強?
至於指導的方法,要用讚美?還是嚴懲?那就看哪一種對我們比較有效嘍。

10/2 補充:
參拜文昌帝君,只是要讓人以「敬畏」天地、神佛的心情,

借由神佛的虛相,向上天告解、或是說明,

自己曾經如何來努力,將於某日於某地,有個某類的考試,當作自己努力成果的一個檢視,

希望神佛能夠共同見證,若是自己誠心、努力天地認證,還請神佛予以扶助,若是自己努力還有不足,敬請神佛予以指導,

讓自己能夠知道,應當如何來學習。



這裡講的是「尊天、敬地」的心,

是希望讓考生,能夠在當下,生起面對自己、俯仰無愧天地的心,不會妄自尊大,有反省、謙卑的心,

請問,以有形的儀式,來生起考生良善的心~有什麼不好?

若是有修行的人,自己時時刻刻都能自己發起這些良善的心,

自心本就安住、不棄不離,那也不必著相,一定要去文昌廟中來拜,不是嗎?

PS 謝謝網友閱讀此文,本主題關於「文昌」,當時一共連寫三篇,
希望有意了解的網友們,能一併參看。

功名求取,有請文昌帝君
http://blog.nownews.com/slwang007/textview.php?file=174424

導讀「功名求取」一文心態
http://blog.nownews.com/slwang007/textview.php?file=175556

功名求取,文昌辯證
http://blog.nownews.com/slwang007/textview.php?file=318530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lwang007&aid=225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