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23 21:13:01瀏覽1162|回應0|推薦8 | |
史學、國學大師錢穆享壽九十六歲,於1990年8月30日辭世,留下史者不可不讀的經典如《先秦諸子系年》、《劉向歆父子年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先秦諸子系年》論證嚴謹,考證詳究,奠定其國學大師的地位;《劉向歆父子年譜》以二十八個不可通駁倒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解決近代經學史上一大疑團,年紀輕輕就名震天下;《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提出歷史與文化實為一體,發人深省。滋育英才無數,先後任教、北大、清華、燕京、北師大、東吳等名校及新亞書院(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成員書院)創校校長。 人們閱讀錢著之外,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錢穆故居重新開館後更可以實地感受一代儒學宗師的風骨。 錢穆故居位於士林區臨溪路72號並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移交東吳大學(士林區臨溪路70號)經營管理,不定期舉辦講座、讀書會、兒童讀經班等文藝活動,附設人文茶坊販賣有飲料點心可供品嘗,平價消費卻有高級享受,在臺北鬧區中提供一幽美靜謐的人文角落,由東吳大學的知識殿堂至錢穆故居文物再到錢穆大師其人昔日講學使校園成為一本可寫可讀的史籍,可抒可發過往之情懷。 高中三年,歷史一直是我最拿手之科目,約5個月之前,在臺灣7月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前最後一個月,那個炎熱躁悶的午後,晴空無雲,白熱的太陽遲遲不往下落,我捧著高中三年級就買的歷史參考書,在座位上一段一段當成故事書一般的往下讀,多希望讀完一篇太陽也就落到山下,明知自己看不完這麼多擁擠如螞蟻的文字,卻還是硬把朝代興敗、前因後果死背了下來,讀教科書參考書的歷史日子太久了,以為歷史就是背誦,日子也像背起來重複發出的聲音,鬧鐘聲、火車聲、上課鐘聲、老師語聲、筷子聲、下課鐘聲,日子是薄霧是貓頭鷹,咕咕叫就好像不得不叫又不知道叫給誰聽,正當我不知用什麼心態去學習時,偶然看到書上引用錢穆大師的《國史大綱》,具體文字是什麼我已經忘記了,但我只記得我很想讀完那天那個時候的那本書,因為發覺歷史不只是單純紀錄過往的事情,而是需要思考論證,先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瞭解一個人物的想法,明白一個事件的效果,然後去沉思推敲,不只是聽古人說話還要自己與古人對話,我的學習也因此有了目標,不只是為了考試去記憶而應當是為了說一些話作一些東西想一些事情。 那天我現散課堂上我陪一位車禍膝蓋受傷拄著拐杖的同學待在教室,並沒有跟老師同學們一起去錢穆故居,百無聊賴在教室睡了一覺,醒來才聽到一部分回來的同學說要寫一篇有關錢穆的散文,題目自訂,下課後跟同學們走了一段路各自離去,走路從後門出去的路上,赫然見到兩個外國人從右邊山丘上下來,好奇觀望了一下,啊!正是錢穆故居,一想為了作文得有更多資料便漫步而上,想來,幸好我是一個人前去參觀,若是與同學一起不免喧擾,反而體味不到錢穆大師真正的生活如此質樸如此恬靜,廳堂是大師以前講學二十餘年的處所,導覽介紹云:「有聽者從學生聽成教授,再帶學生來聽。」室內傢俱放置得落落大方,格局不大但風景盡收一二樓廊前,庭院一草一木皆為錢穆夫人親手種植留下,錢穆大師著作也一一典藏,人與環境構成的人文風景,一進去就自然而然有對歷史對大師之溫情與敬意,也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錢穆大師一樣自學成師、窮其一生博覽群經史籍,發憤著書啟迪後人,但對知識真理之追求、對傳統之尊重應該是每個人必生學習的功課。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