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肌肉軟組織病程談醫療資訊對等
2012/06/11 11:07:45瀏覽159|回應0|推薦1

     
      蔡老師大部份處理的案例,多是急性痛症前來求助,所以在經過疏緩後,也都能得到令患者滿意的效果。但也有部份的案例是慢性病的患者,他們多數是感覺身體不適,但又無法明確的說出何處不適或具體的症狀,而在初次接受治療後的好轉覺受大部份並不明顯,或是無法立即改善,需經過數日後才開始感受到好轉反應。也就是這個”無法立即”容易造成患者的疑惑,所以今天就來講講這個題目吧!
      首先要把肌肉軟組織的病程介紹的同學們認識,理論上,一個人的身體處於健康狀態時,身上的軟組織是無任何諸如勞損、氣滯之類的障礙,一旦開始變異但仍尚未發病,則稱之為”亞健康狀態”。從表現出來的狀態依序排列如下:
健康-->亞健康-->酸-->酸痛-->痛-->麻痺-->萎縮 -->癱瘓
也就是說肌肉軟組織的變異都是依循這個病程的演進,慢慢越來越嚴重。聰明如各位同學在知道病程的演進後,想當然也能推理出好轉反應的過程就是病程的相反:
癱瘓-->萎縮-->麻痺-->痛-->酸痛-->酸-->亞健康-->健康
      說來簡單,但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蔡老師也遇過患者來抱怨:人家本來都不會痛,只有你按壓後才覺得痛,現在被你治療後開始變痛,這是怎麼回事?遇到這種情形,蔡老師總是先恭禧患者開始好轉,然後再不厭其煩的解釋給患者聽,所謂的原本不痛、按壓才痛就是麻痺的症狀,當身體的氣血經外力剌激後開始流通,在打通原本阻澀的過程中,軟組織或關結處會出現酸、痛等症狀,這就是好轉反應的現象。這現象用中醫的說法是瞑眩現象,不過這個詞彙要解釋好久,所以蔡老師習慣用這個西醫系統的軟組織病程來解說,較為淺顯易懂,患者較易在理解後配合治療。若因不理解而放棄治療,那對醫病雙方都會是個損失。
      傳統在醫療的領域一直存在著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一方面是民智未開,一方面是醫者的權威始然;在進入到網路時代後,資訊的取得越來越容易,很多資訊不像過去那樣的局限在少數人手中,醫療保健資訊當然也是如此。現在資訊對等的情況已有長足的進步,比方說現行的法令要求醫療機構要善盡告知的義務,務求讓患者清楚知道接受的治療的各項風險與利弊;又如醫院開出的葯方必須詳載葯名、劑量、使用方式及可能的副作用等。這些都是醫療在資訊對等上所做的改變,但很可惜的是坊間不在中西醫範疇內的民俗療法,目前仍未開始做這方面的努力,致使民俗療法在多數人的看法仍屬不科學、不正統等較負面的印象。這當然與民俗療法的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或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養成過程有關,但蔡老師仍希望民俗療法有朝一日能朝這個方向努力,畢竟,所謂的民俗療法亦是經驗醫學的一部份,之所以不被歸納進所謂正統的中醫,也與當代把持醫療資源的人有關,這與現在台灣醫政是在西醫為主流,而相對壓縮中醫空間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要求資訊對等是民俗療法去汙名化的第一步,無法提供資訊對等服務者應該被淘汱。
      蔡老師就是秉持著這樣的信念,身體力行,務求患者充份理解治療蔡老師的治療思路,使其對接受的治療更有信心,這樣才能促使患者自身配合改變生活習慣,讓自己的身體調養回有自癒能力的健康狀態。今天講到這裡。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rctw&aid=6536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