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怎麼吃才健康?
2014/03/04 18:45:19瀏覽472|回應0|推薦3

   

    許久沒有上來寫寫心得分享,因為近來遇到的也都是些常見的案例,五十肩、膝蓋痛、腳踝痛、腰痛、頭痛…等這些蔡老師早前都已經談過的毛病,雖說痛症都是結果,其各自發生的原因也都不一而足,但總是從診斷的過程可以找到對應的經絡,然後治療的穴位就出現,再然後就是針下立止,最然後就是打完收工,所以也找不到什麼可以大書特書一番的題目來跟大家分享。昨天仔細想了一下,每次在打完收工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那要吃點什麼葯嗎?」或是「那要怎麼多點什麼食物呢?」,這個問題每次也都讓蔡老師多花了幾分鐘的唇舌解釋,所以決定今天就來談談這個題目。

    別的國家蔡老師不是很清楚,不過台灣的情況蔡老師是再清楚不過了,看病吃葯這個詞不止是被當成同一件事連在一起講,甚至看完病沒吃到葯會感覺到跟沒看一樣。台灣有全世界最好的健保制度,所以全民每個月花少少的錢就可以到醫療院所看病,這造福了廣大的群眾們,但自付額少,不代表醫療院所就會賺的少,如果只看病而不開葯的話,那醫院、葯廠要賺什麼?所以慢慢的就演變成健保開辦後,台灣的普羅大眾慢慢被養成的習慣,看病---吃葯,久而久之,上醫院看病後,離開前不到葯局領一包葯回家吃是一件奇怪的事,所以當患者發現醫師不打算開葯時,還會主動要求醫師至少要開個什麼來吃吃才會安心,或是才會覺得划算不吃虧,醫師有時迫於無奈只好開點安慰劑之類的。這個情況當然是病態的,這也是目前健保龐大的負擔的原因,過度地濫用葯物、浪費健保資源,各位同學若有去過教學級的醫院的領葯處看會發現,為了因應這種愛吃葯的現象,裡面作業的葯劑師跟工廠的流水線作業員也差不多,工作時跟打仗一樣,一刻不得閒。

    好像有點離題了,趕緊拉回來一些。蔡老師一直不喜歡用葯,其實也深自反省過,有點落入了中醫派別的關係,重針灸輕方劑,素來中醫發展就有這樣的問題,重針灸者輕方劑,重方劑者輕針灸,其實只要是對患者的病情有幫助的,每一個手段都應該列入考量,只是蔡老師受到蔡太師的影響,總認為只要能矯正患者的偏性,使用外來葯物的界入越少越好,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有時針葯並用確實是能讓病情更加快速地被截斷。蔡太師在晚年輕方劑的傾向越來越重,常用的經方、時方都丟在一旁,取而代之的是近乎食療的方式。他老人家的理由是,近年來葯材的炮製也不知道地不地道,與其讓患者去冒這個風險,還不如用些天然的鮮品草葯或是葯食用源之品來替代,反正中醫的基本精神就是認為各種的損傷的痊癒最理想的還是靠自體的免疫能力,所以只要斷症準確,用食療一樣可以達到效果。基於以上的理由,蔡老師也是很習慣只會介紹這類的食物,諸如山葯、薏仁、蓮子…之類這種本來就是食物的給患者在日常食用,況且只要用針得當,光是針灸也已經是無所不治了,何需再給患者葯物呢?這跟現下的過度醫療有什麼兩樣?

    但無奈的是,如上面所說的,台灣人已經被制約成看病吃葯的模式,所以每次蔡老師打完收工後,患者一定會補問一句:「那有沒有什麼葯吃?」然後蔡老師就會再搬出上面那一套話解釋一番,不管患者情不情願接受,也只好把話嚥回去。但總也有些意志堅定的人會接著問,那不然應該要吃哪些東西?這個問題,蔡老師很同意去年仙逝的林杰樑醫師的看法,就是吃食物不吃食品,再來就是均衡飲食。這句話解釋起來就是,我們應該要吃的是天然、當令的食物,而非加工過的食品,這個道理很簡單,人為天地所養,所以人們需要的各種食物本來就存在大自然中,各種加工過的食品不管是為了增加風味或增長保存時限等理由,在過程中就已經破壞了該物本來的物性了。舉黃帝內經為例,正常來說水果採摘下來後顏色為青,其味為酸,因為這是木的本性,過了幾天熟成(木生火),然後味變為甜(火生土),這個才是自然的規律,講的嚴重一點,不照這個規律走的,就是逆天。現下市面上買的到的各種甜食,究竟有多少的甜是天然的甜呢?天然的甜味吃進身體後,嚐起來是甜味,口中還有回甘的感覺,轉化後呈鹼性;反觀人工精製過的甜,嚐起來自然也是甜,但吃進去以後你的口中只會留下酸的感覺,這個吃多了當然對身體的負擔會變大。

    至於另一個問題,例如糖尿病、痛風患者最常問的那究竟哪些東西該多吃或哪些該少吃呢?蔡老師覺得要大家去記這個未免也太麻煩,只要第一個大原則-吃食物有做到,第二個原則就是均衡,也就是什麼都可以吃,不要只專吃某幾種特定的食物即可。最後再加上蔡老師之前講過的,最理想的進食食量是七分飽,每餐只要吃到七八分,不餓就好,這三個原則能做到的話,那不管你怎麼吃都不會對你的身體造成傷害,長久堅持下去還會有延年益壽之效。結論就是不用像是得了強迫症一樣,隨時在擔心吃了這個會不會讓血糖升高?會不會讓尿酸飆升?這樣的生活品質誰受的了呢?在三個指導原則下吃,不用請營養師開菜單給你,你也一樣可以吃的健康又安心。今天講到這裡。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rctw&aid=11502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