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竊聽』下的人性『風暴』
2007/09/03 21:02:30瀏覽988|回應0|推薦18

昨天看了一部好電影,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訴說著嚴密高壓統治下的人性轉變,人格扭曲,包括擔任竊聽者角色的主角和作家太太的作為,很難用對錯來評判,對那樣的時代,你只有一縷心酸和深沈的無奈。

看完電影會不由得問自己,要不要妥協?面對龐大的壓力,例如有人拿親人的自由要脅你出賣肉體,要不要妥協?例如高壓統治的國家機器要求你隱惡揚善,只能說出對國家有利的言論,要不要妥協?

布萊希特的四川好女人,是探討善與惡的人性掙扎和妥協,非常經典的故事。

竊聽者,因為竊聽而進入了他人的生活,從而貼近竊聽對象的思想。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沒有距離沒有隔閡的聽到這群人的主張,從而被洗腦也被說服了,因而信念轉向。但我相信他有部分被作家打動了,他讀著從作家書桌上取出的詩集,隨著美麗的文字起伏;他聽到作家彈的鋼琴曲,流淚不能自己。

尤其打動我的是這一幕。同步收聽作家和太太繾捲的竊聽者,心中澎湃,回家後召妓,我看到的不是他發洩慾念的衝動,而是想和另一個人擁有一種相依偎的溫存,冷漠嚴酷如他,在此刻已有心中的一角融化了。還有一次,當作家太太決定不再與文化部長幽會,兩人互擁纏綿時,竊聽者在那一端,也不由得雙手環抱自己隨之沈溺。

作為一個訓練有素的竊聽者,就像他上課時教導學生的那樣,不容許有一絲遲疑和心軟,但人畢竟不是機器,沒有絕對的冷酷,只有相對的。

竊聽者轉向,還有關鍵的另一幕。原本竊聽者打算跟長官報告作家及其黨友即將發表文章做出對東德不利的事件,但他在最後一刻終究沒有出示這份報告。從此他的角色逆轉,成了宛如辛德勒名單中暗中救人的辛德勒。但作為一個竊聽者,或說效忠國家的秘密警察,能有如此變化,比職業是商人的辛德勒更令人振奮。

人性。人性的溫暖。

在竊聽者身上我們看到了再苛刻的人性終究仍有一絲溫暖,這讓作為觀者的我們也感到放心不少。一開始對他所代表的角色極為心寒,看到最後卻反而想擁抱他。

在竊聽者身上看到人性溫暖,卻在作家太太身上看到人性的脆弱。相較於影片一開始塑造出的真情角色,她出乎觀眾意料的向秘密警察坦承先生就是文章作者,甚至供出打字機的藏匿處,一躍成為出賣者。然而『出賣者』的角色也並非她所願,終究還是承受不了內心的指責和眼光,思緒混亂中遭車撞死。

人生中面對的難題有很多,你總得選條路走。選擇,成了人生最大的難題。

作家太太受到文化部長脅迫,每週與之私下幽會,為作家,也為自己能繼續自由站上舞台,她選擇付出代價。

憂鬱的星期天(The glommy Sunday)。女主角也是受到脅迫,為了換得猶太人先生的自由,被迫與德國軍官發生關係,然而事後德國軍官食言,埋下了女主角日後決定復仇的報復火種。

當竊聽者最終走向善的那條路時,你赫然驚覺人沒有絕對的惡。那些兩手一攤認為自己不過是屈從於龐大國家機器下不得不做好自己秘密警察角色的人,就更得不到同情了。就像那些納粹軍官,二次大戰結束後,不少人上了法庭,供稱自己也是被迫的,無奈的。真的別無選擇嗎?每個人最好都自己問自己。

PS:片頭一開始秘密警察對無辜民眾的疲勞轟炸式冗長訊問,讓我突然又對蘇建和案起了同情之心,儘管我不一定認為他們沒有做案,但若是被刑求,不一定要用刑具,就可能會造成扭曲的結果。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ndia2007&aid=1207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