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27 14:09:54瀏覽5767|回應0|推薦0 | |
感謝天恩師德,祖師鴻慈,師尊師母大恩大德,三位老前人在天之靈庇佑,前人苦心栽培,點傳師鼓勵成全,讓後學有此機緣與各位前賢共結善緣,感謝慈悲。 一、前言 中國人講孝,有其根深蒂固的思想所在,不僅是中國人,只要是人類,甚至是動物界中,都有其孝行的表現。因為孝是天性自然的流露,非關知識亦不需學習的一種行為表現。而且孝是一切善行的開端,孝經:「人之行,莫大於孝」,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更是維持家庭和樂,社會安定的原動力。「孝」是中華文化既有的家庭核心價值,也是維繫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行孝的方式或有所改變,而流傳中二十四孝的孝行即使被現代人視為愚孝,但是隱藏在後的孝道本質卻是歷久彌新。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已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西元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文字上面「老」代表著年邁的雙親;文字下面「子」代表子女,「老」在上;「子」在下,會合其字即意味著「做子女的,順承父母,那就是孝」。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而《論語》《孝經》等書也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而孔子也因曾子對於奉養父母十分重視,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語行為當中,也非常的謹慎,唯恐有辱父母養育之恩,擔心因為自己表現不好而使父母蒙羞的修為,而將「孝道」的學問傳述給他。曾子一生秉承孔子的教誨,依教奉行,專心致力於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修持來告訴我們,如何順承親意,如何將孝道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則孝,出則悌」,還做到了「謹而信」,並且把孔子所教的德行流傳於後世,而由他所傳述的《孝經》也流傳千古。曾子孝道的道德倫理思想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起嚴謹的道德秩序,達到心靈的淨化、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安定。 二、何謂「孝」 「孝」是百善之首,中國儒家十三經中,有一部教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朋友有信的《孝經》,其開宗明義第一章說道:「子曰:夫孝;德之始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說:「孝道啊,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世間一切的教化也都是由孝道而產生的」。《孝經》聖治章:「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雖然天地間萬物都具有各自的本性,但其中只有人的本性最為尊貴,而在人的一切行為中,沒有一樣能比孝更偉大的。今年母親節宜蘭縣五大宗教團體暨產業界領袖,共同發起推動「蘭陽孝親尊師節」系列活動,以打造「有孝人間」為目標,宜蘭縣孝親尊師聯盟並主辦「蘭陽千人行,親子洗腳情」活動。在活動中,有位八十歲的林梅英女士跪著向她一百零三歲的養母吳林玉女女士奉茶,感謝她老人家的養育之恩,場面令人動容。 世說格言:「孝者治世之經,立身之本」。「孝為眾德之本,大道之基」。人自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與家庭、父母建立了一生的親密關係。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是人間的至富,也正因為有了愛與關懷,滋潤了每個人的心窩,讓我們更加成長。但由於社會型態的日益轉變,歐風東漸,國人追逐物質文明,輕視固有道德,民德日薄,孝德益晦,我中華民族固有倫理道德及思想之準則日趨式微,而每個人的自我價值也隨之不同。當我們小的時候,親情手足是我們的唯一,隨著年齡的增長,愛情、友情、同袍與同事之情漸漸地取代了我們的唯一,所以家庭中彼此的關懷不再那麼熱絡。回憶起,我們孩提時光,父母是我們的避風港,不管是委屈或高興都會投向父母的懷抱,即使任性或發脾氣,父母都只是一味的包容,父母所為我們付出的總是無怨無悔,而今我已為人母,對於「天下父母心」的偉大更能體會。 三、為何要行孝 我們常說: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以報,況且父母養育的恩情昊天罔極。憶起二十多年前,當時後學非常喜愛看佛書,在某次的機緣下,承蒙林東生點傳師、洪瑞薰點傳師成全引進,與母親一同求道。道義教導我們,修道可以讓祖先沾光,離苦得樂,在這過程中,想到小時候奶奶對我的好(爺爺已於八十一年左右清口),於是後學極力想成全父親與家人求道,希望奶奶能夠得受天恩師德的加被,免於輪迴之苦。感謝天恩師德,至今一家人求道-清口茹素-安設佛堂,並能進一步參辦佛堂聖事,全家同修,共同體悟「修道報親恩」的道理。 凡是宇宙間,男男女女皆由父母所生,父母者天地也,欲修其身,先行其孝。佛陀說:「慈母像大地,嚴父配於天,覆載恩同等,父母恩亦同」,並宣講孝道,後由阿難尊者集結成為《父母恩重難報經》。佛陀告誡弟子:「若要報恩,就要書寫此經,讀誦此經,為父母懺悔罪愆,為父母供養三寶,為父母受持齋戒,為父母布施修福,如能如此,就是孝順之子;不做此行,便是地獄人」。《父母恩重難報經》:母胎懷子,凡經十月,甚為辛苦。 第一、懷胎守護恩:是母親懷胎的時候,對胎兒的守衛愛護的恩德。 第二、臨產受苦恩:是臨盆生產受盡苦楚的恩德。 第三:生子忘憂恩:是生下孩子就忘記所有痛苦的恩德。 第四:咽苦吐甘恩:是自己咽下苦澀,吐出甘甜給愛兒的恩德。 第五:迴乾就濕恩:是把乾淨給孩子,自己將就汙濕的恩德。 第六:哺乳養育恩:是哺養乳奶和撫養教育的恩德。 第七:洗濯不淨恩:是替孩兒洗滌屎尿不淨的恩德。 第八:遠行憶念恩:是孩兒外出遠行,慈母在家掛念的恩德。 第九:深加體恤恩:是對孩兒深深加以體諒撫恤的恩德。 第十:究竟憐愍恩:是終生直到究竟,都沒有窮盡對孩兒憐愛愍念的恩德。 子女的人生寶藏,來自父母的信與愛;父母的最大財富,來自子女的孝與順。因為時代變了,孝的詮釋和方式也不同。於是澎湖縣王乾發縣長有鑑於功利社會倫理觀念式微,因此極力推動「孝順年」的品德教育,闡述對「孝道」的認知,將孝道觀念落實於生活中。小時候我們巴望著快快長大,但是當我們長大成人,父母卻一天天的老,記憶裡父母是我們的無敵鐵金剛,呵護著我們成長,而今望著他們戴著老花眼鏡讀報紙,驚覺白髮一根根的竄出,心疼他們認真生活了大半輩子,歲月卻無情的劃上記號。 蓮池大師說:「父母恩重如山丘」,有首「孝道良心歌」:人生天地間,孝順最為先,孝順父母親,即孝天地前。人生天地間,父母最為先,生育我身體,扶養教育全,知恩當要報,孝順達滿圓。人生在世孝父母,不愧天地一聖賢。處世箴言第三章盡孝報恩:「自古聖賢把道傳,孝道乃為百行源,奉勸世人多行孝,先將親恩表一番。《詩經》父母恩勤,養我身兮-是說父母養育子女的慈愛和辛勤。如果論述廣義的孝道,則由個人父母推及他人父母,由今生父母連想到過去及未來世父母,由孝敬三世父母而擴展為上欲報四重恩(四恩:父母恩 眾生恩 師長恩 水土恩),下濟三塗苦(三塗:地獄、餓鬼、畜生道),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可。父母恩德重如山,以父母所賜之身度化眾生,是報父母恩,一個人能夠孝順,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利益眾生。 四、孝的省思 師尊慈示:「孝」是人世間最巨大的力量,「孝」是天底下最美好的行為,「孝」是人生中最可貴的擁有,「孝」是歷史上最感人的遺產。孝順父母對修道人是非常重要的。《孝思賦序》:父母之恩,云何可報,慈如河海,孝若涓塵。 父母之恩廣大,不知如何才能報答,父母疼愛子女,恰似河海之深子女孝敬雙親,如水滴和埃塵之微小。如菩薩本願經說:「孝事父母,當願眾生,一切護視,便成佛道」。報恩經也說:「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要人懂得報父母恩的。釋迦牟尼佛能得道成佛是基於孝德:「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 佛陀的成佛固是由於孝事父母,以渡地獄眾生為己任地藏菩薩,亦為孝思的觸動,以救拔身在苦淵中的慈母,始發渡盡地獄眾生的大愿。正因地藏菩薩的孝心與佛陀的孝心,相互契合,所以在佛陀快要涅槃前,特到忉利天為母說法,以報生身慈母的親恩,並且趁此機會,將在各地渡化的分身地藏菩薩,一一集合到天宮來,予以再三的讚許,認為像地藏菩薩那樣為報親恩而發愿渡眾,不但可使自己父母超升,亦得令諸眾生離苦得樂。為報父母恩而願渡盡眾生,可以想見地藏菩薩的愿力,是以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時,特將救拔未來苦難眾生的重責大任,殷切鄭重地囑咐地藏菩薩,要他不畏艱困一肩擔起。 師尊老大人慈諭:「人道是天道的枝幹,故修天道者,得先從人道上立足,為出發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三曹之中;最重之事;天處處鑒察人心,時時監視行為」。所以修道、辦道者以孝道為中心,日常生活奉養父母準備週全,和顏悅色對待父母;而立身行道以使祖先沾光,光前裕後不僅對身體之父母盡孝,亦是對 老中盡孝,先天與後天之大孝皆已盡到,堪稱聖賢之人了。 在青陽、紅陽時期,大道未降世普渡,單傳獨授之時,如果要超拔九玄七祖,使之免於輪迴之苦,可謂難上加難。幸遇白陽應運,老中大慈大悲開恩,天道降世;然而普渡之初「渡生不渡死」,全憑「一子成道;九祖超升」,後承蒙三官大帝與地藏古佛懇求 老中大慈大悲恩准,才有「陰陽齊渡」之曠古大事。我們生在大道鴻展之時,三曹眾生人、鬼、仙得受明師一指,均能返回天堂,達本返源,歸根認中,永享先天天倫之樂,所以我們代天宣化、成全渡眾,得以報答祖先恩澤,這一切都是天恩師德所賜,唯有知恩、報恩,方可尋得自性達本返源之路。 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道歌:「沒有天,哪有地;沒有父母,哪有我們,鳥獸尚知哺乳恩,父母恩情似海深;沒有根,哪有樹;沒有祖先,哪有子孫,一代一代香火延續,血濃於水的親情,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儒家的思想,百善之首孝為先,子欲養親不待的悲痛,不能再重現,三代同堂,歡聚一堂。沒有樹,哪有枝;沒有種子,哪能結果,枝葉繁榮百花開,光耀家門三代同堂」。長期以來,道場主張孝悌慈愛,長期以來重視三代同堂,也就是對長輩要有孝敬的心,對同輩要有敬愛的心,對晚輩要有慈愛的心。孝慈友悌原本就是中國人倫中最為深厚的觀念,在這個一日千里的社會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但象徵家庭和諧,同時也體現了父子兄弟之間的無可替代的親情,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今日道場舉辦「三代同堂道化家庭楷模表揚」活動,展現孝道,力挽淪落的社會亂象,共同為淨化目前社會亂象而努力。 五、「思親報恩」的作為 天道的孝道觀,分為四個層次:小孝、中孝、大孝、無上孝。 (一)小 孝-就是能善盡事奉父母之責,但未能體貼親心,無法讓父母在心靈上得到溫暖,父母依然掛念孩子。 (二)中 孝-不僅能照應到父母的日常起居,也能體貼親心,讓父母的內心感到安慰,盡量使父母的煩惱減到最低,常保愉悅的心情。 (三)大 孝-為人子女者,不僅能善盡父母之責,也能體貼親心,更進而在為人處世上能讓父母引以為傲。 (四)無上孝-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 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立身處世皆能本著孝道行事,把自己的名聲顯揚於後世,使父母得到榮耀,這就是盡孝道的最終境界了。我們得受明師一指,明白性命的根源,知其大道的本末,即當立志修道行道,正心修身,克己復禮,行功立德。除了我們對人間的親生父母盡孝,感恩親生父母養育之恩的昊天罔極,也應該共體「天心」,齊心為代天宣化而戮力,感恩靈性老母育化靈性的浩瀚天恩。 以上是後學「思親報恩」的講題報告,如有不周全之處,懇求 老母娘、諸位仙佛慈悲赦罪,前人、點傳師不吝指正,在座各位前賢海涵,謝謝大家。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