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22 15:14:21瀏覽10180|回應0|推薦1 | |
身心靈健康 感謝天恩師德,祖師鴻慈,師尊師母大恩大德,三位老前人在天之靈庇佑,前人苦心栽培,點傳師鼓勵成全,讓後學有此機緣與各位前賢共結善緣,感謝慈悲。 一、前言 後學請問在座的各位前賢,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如果我們人的一生能夠重來,你想要為自己創作出什麼樣的動人故事呢? 一直以來,我們被太多的壓力、煩惱、慾望、憂慮等因素層層束縛,吞噬了善良純真的心性。也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藩離,讓我們產生了「壓力」「偏見」「嫉妒」「猜疑」等不好的惡習,於是我們慢慢對人性失去希望,甚至覺得人生乏味無趣。現代人生活忙碌緊湊,精神壓力過大和不規律的生活模式(熬夜、飲食:吃宵夜、多油、重口味),已經成為都市族群的致病因素,也使得身體加速老化,也就是身體器官組織隨年齡增加,而不斷耗損導致器官功能減低,自主修復能力變弱,體力不復當年。所以一旦負面的能量沒有尋求適當的宣洩管道,往往會因心理影響生理而大小毛病不斷。 二、身心靈定義 據一項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顯示:國人最希望追求的生活方式,健康列為榜首。人性心靈作家何權峰醫師:一個健康的人,不只要擁有「健康的身體」,更必須擁有「健康的心靈」。試想:當我們在烈日下工作,揮汗如雨,手上有一杯甘甜的好水,我們迫不及待喝下它,當身體解渴了,那心靈呢?今天的「身心靈健康」講題,邀請在座的各位前賢一同解心靈的乾涸,讓我們每個人重新找回生命中的意義與樂趣。 世界衛生組織憲章,把「健康」定義為一種肉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安全安寧狀態,而非僅免於疾病和虛弱而已。健康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態度與方式;是一種對自己好,對別人也好,可以被我們充分自我掌握與經營的事。正因為活得健康而長壽是每個人的願望,所以當務之急,我們必須懂得經營自己的健康管理。 人受父精母血以凝成身體,得天地之靈秀以成長生命,秉無極之真常以成性靈,身心靈三位一體,體用兼全,所以人為萬物之靈。身體五臟六腑的功能作用稱謂之「生理」,思考思想的心智活動稱謂之「心理」,心靈感應良知,良知稱謂之「性理」,身心靈健康是整體的,生理、心理、性理會相互影響。我們說的身心靈指的是構成人的三個部分:身體、心理與靈性的合稱。 第一:「身」的部分 身體是最容易瞭解的部分,是一種生理現象,需要吃(營養)、穿(保暖)、睡(休息),簡單的來說,身體的健康就是感到身體機能的舒暢,沒有病痛。 雲門舞蹈教室去年(97年)針對20歲以上的國人進行《身體白皮書》調查。內容共分為五大面向:身體靈活度、身體關照、身體互動、身體察覺與身體認同。身體對我們而言,是最熟悉的陌生朋友,我們很少真正去關注它,總要等到生病、酸痛才恍然發現,原來我們一直忽略身體的存在。也有很多人都是走過千山萬水後,才真正遇見自己,藉由這次《身體白皮書》的調查結果發現:國人的身體意識依然停留在對身體外形的關注(如:外在的美醜或身材的胖瘦),而普遍缺乏對身體全面深入的關心,所以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自我」與「身體」的關係並善待自己。 健康與長壽是人類永不止息的追求,目前科學與醫療的進步,固然大幅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然而如何活得健康、兼顧生活品質,卻關乎每個人的行為與努力。生物物理學博士也是營養學界的權威森姆•宏邦(Dr Sam Rehnborg)明確表示:「健康是日積月累的成果,想要健康,先從改變個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開始!」宏邦博士表示,根據學界最新的研究,人類的疾病與壽命,與基因、飲食與行為(生活習慣)三大表現息息相關,其中基因雖然由遺傳而來,然而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卻可以改變基因表現型式,延緩甚至避免某些基因疾病的出現。他歸納出健康黃金方程式:「吃得好、吃得少、革除不良生活習慣、大量運動、保持心情愉快」,只要能夠確實遵循五大原則,就可以有健康的基本分。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孫璐西教授:隨著每個人生活狀況有所不同,國外已開始推行「My Pyramid」(我的金字塔),即根據個人性別、年齡、活動量來擬訂計畫,想要吃得健康,就要配合運動,有助新陳代謝;也能有效控制體重。有鑑於現代人對於「均衡飲食」的期望,全國營養師公會展開「均衡555,營養資訊看得見」計畫-「天天五色五蔬果」,鼓勵大家每天要均衡攝取五份多種顏色的蔬果,因為不同顏色植物裡頭含有不同的「植物化學因子」,它可影響顏色和營養成分。健康飲食的最重要原則就是均衡飲食,再加上多攝取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因為均衡飲食可以維持良好的免疫力,抵抗各種感染症;多攝取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可以延緩細胞老化(抗氧化物質存在於植物油、杏仁豆、花生、大豆、芝麻、南瓜和菠菜)。 現代人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不同,潛在的健康問題值得重視。衛生署委託臺灣營養學會修訂每日飲食指南,建議至少有一餐吃雜糧,減少澱粉、脂肪攝取,並鼓勵吃豆製品等植物性蛋白質(臨床發現豌豆、扁豆、蠶豆等可有效降低膽固醇、血脂肪和三酸甘油脂,抵抗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肥胖和糖尿病,並促進腸胃健康。研究也顯示:食用豆類可促進動脈健康,降低血壓)、喝低脂奶,還要天天吃堅果(根據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研究指出:經常吃堅果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比率減少一半)。奇美醫院營養科涂美瑜組長、營養師邱敏甄精心製作「常見食物計量圖鑑」,讓我們運用簡單的理念,了解正確營養知識、食物計量觀念及營養需求,更能呼應衛生署全面推行的每日飲食指南要點。 中山醫學大學創辦人周汝川先生,年逾90,能吃能睡又能跳,他的養生口訣:「三養」-營養、保養與修養,身體要健康,就要注重營養、保養與修養,其中最重要的是修養,周汝川先生認為:多數慢性病都是從生活習慣種下病因,累積多年後才爆發出來,如果有修養,飲食有節、不常動怒,身體自然健康。國策顧問張群先生:睡得好、起得早、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好煩惱、天天忙、永不老。 第二:「心」的部分 「心理」簡單的來界定,指的是自我的想法、情緒(情感)與意識,依據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需求理論,有生理、安全、社會人際、尊榮與自我實現五個層次的需求。簡單來說:心理的健康是指能接受自己身體上的疾病,能夠瞭解自己的情緒變化;適度宣洩與控制情緒;並接受自身的喜怒哀樂,尋求社會上的人際互動和諧,並能發揮角色積極功能。就理論而言,身為台大新聞研究所的教授一職,顯然在需求理論方面已獲得滿足:但是張教授卻表示:讀了四十年的書,有了令人稱羨的名聲和地位,但她還像是處於險象環生的峻嶺之中,一身的疲憊,肩上的重擔,不知自己將攀向何方?依然有著在茫茫宇宙中孤獨無助的淒然。其實人的本性是沒有煩惱的。可是當「心」離開本性,透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攀緣外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就起了分別、計較的心,進而被「境」所轉,而生起各式各樣的情緒和煩惱。人為了三餐溫飽,終日汲汲營營追求,心境紛擾庸碌不已。因為牽掛身邊的人、事、物以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此心境無法清淨。心地觀經:「心如流水,念念生滅;心如大風,漂遊四處;心如猿猴,跳動不已。」主宰一身的行為是「心」,心要空,意要靜,不為外物所擾,不為外相牽掛,才是真功夫。 隨著地球上大量森林的消失與土地沙漠化,海洋中海藻及其生長的環境也遭受大規模人為汙染同時,相信許多人都意識到,現今人類生活環境正遭受嚴受重破壞。再加上現代人每天生活在緊張與競爭的環境中,生活經濟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多重角色的考驗,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日趨冷淡、精神緊繃,壓力無所不在,容易造成身體嚴重病變及行為脫序問題。壓力是什麼?物理性的壓力,客觀、可量測,大家都了解;但心理性的壓力,則是主觀而無標準。概括而言:壓力分為兩大類,包括外在壓力與內在壓力,所謂外在壓力就是人類在每天緊張忙碌的日常生活中,身體所承受的種種壓力;所謂內在壓力就是人體因長期發炎、食物過敏、細菌及病毒感染等因素,因而導致免疫系統負荷過重的關係。 壓力的形成可能單一或多重原因,除了個人主觀想法外,生活上的挫折、衝突、壓迫、改變,或是一些非理性的念頭,都有可能讓我們感受到壓力。人體若是長期處於壓力的狀態下,卻沒有適當的行動來紓解壓力,將導致所謂的身心失調;身體快速老化,進而影響到健康。而壓力結果的好壞與否,端看個人如何看待及管理它。學習合宜的壓力共處模式,不但有助於克服困難和苦惱,更能豐富人的內心,使人每日過著積極的生活,對未來更充滿希望。所以我們要學習培養樂觀的心境與正面的想法。 以下是三種簡易的紓壓方式: 1.音樂減壓法:當心情不好的時候,聽聽身心靈療癒音樂,就可以達到和諧、平靜的功效,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常播放古典音樂或輕柔的音樂,有助於解除壓力。 2.呼吸減壓法:透過簡單易學的呼吸調息,伸展動作,讓體內的氧氣量提升,學會深呼吸,會讓血液補充足夠的氧氣,以供應身體的使用,對於放鬆身心有良好作用,而對於恐慌與焦慮有很好的預防功效,如此一來,身體的抵抗力與免疫力均會大大的提升。自然界變化規律與之相應,要順應自然,強調內在環境和外在環境的協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時氣候的變化,必須相適應所謂「天人合一」,便可使人體所擁有的自然免疫力發揮到最大極限。 3.食物減壓法:國人生活飲食趨於西化、精緻、低纖維、高油脂、高糖,忽略養生保健之道。食用自然又健康的食物,有助於正面健康的心靈,而「悅性食物」,例如:水果、穀類、大部分蔬菜、豆類堅果、溫和的天然香料,人體極容易消化,喜悅食物平日我們應該多多攝取。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饒夢霞副教授:歡笑是最好的醫療、開懷大笑有益健康,研究也證明:捧腹大笑可以增強免疫系統,降低造成緊張的荷爾蒙,如果生活中能多點幽默,不但可提升表達能力,也能使人會心一笑。她並指出每個人都應建立個人「壓力緩衝盾牌」,以便必要時妥善運用,平時在生活經驗中,培養對情境壓力的主動調適能力,善用優勢EQ,改變思考頻道,設法訓練可增強對壓力的處理能力與方法。 養生之道就在日常生活中,擁有積極幽默的人生態度,有益於健康,也有減輕身體疲勞的功效。人在精神開朗、自信心強時,人際關係與工作效率、健康狀況均會處於最佳狀態,體內白血球和免疫系統的抵抗能力亦會增強。反之,身體在長期接受負面能量(如:貪婪、憂鬱、煩惱、壓力、欲望...)的染濁,會形成不好的磁場,所以身體的淨化需要簡單、天然的食物,吸收足夠的氧氣,排出長期累積在細胞的二氧化碳,改變身體的酸鹼度,讓身體處於微鹼的情況下,身體與自然的磁場產生連結,體會另一種不同的境界,e世紀的養生之道是全方位的,除了調整飲食習慣、多運動、放鬆心情外,必須透過心境的修持,讓我們的身心從內到外,達到身心靈健康。 第三:「靈」的部分 在心理學文獻中最早出現對「靈性」的定義是由威廉•詹姆斯所提出:靈性是人類超越自身的過程。直到西元1992年Cervant Ramirez 將「靈性」定義為:生活的意義和使命的尋求。至於什麼是靈性的健康呢?O Brien(1982)指出:靈性健康是一種處於完整或平衡狀態的感覺,個人感受一種平安喜樂,沒有窒息、焦慮、歉疚感、羞恥感,並在個人追求其人生目標的活動中,有安全感與方向感。 美國名人傑佛遜說過:「快樂是身體無病,心靈無擾」,我們人的身體有60兆細胞,每一個細胞都是獨立的個體,為了讓身體與這個大環境保持動態的平衡,細胞之間很自然的會保持著互動協調。因此,真正的神醫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想要獲得健康,就要跟大自然連結,從運動、飲食、起居、情緒管理和接近大自然五大面向切入,運用自然的方法,以喚醒身體裡面的神醫。所以如何啟動自我修復的密碼,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我們談到「淨化心靈」,其實就是讓內心單純,以現代術語來說,就是做好「心靈環保」,解除心靈的累贅,尋求生命的祥和、寧靜。一旦內心單純,沒有雜質,心靈自然澄淨,人也不會貪得無厭。人類純真的本性如同日正當中的陽光普照大地,萬丈光茫。但是一旦內心起了妄念,就會徒生煩惱,剎那間烏雲蔽日,唯有心靈沉澱,才能撥雲見日,見我本來面目。如果我們能回歸無礙的寧靜的心靈,人生其實可以過得很自在,如果能夠找到生命的定位,懂得適時放下,就能肯定自我,活出人生真正的價值。 馬可先生麵包坊總經理王麗珠女士:身體的滋養靠雜糧麵包,心靈的滋養則是靠自我讚美。吃乾淨的食物就會有健康的身體,心靈也是一樣,每天要注入充滿希望的精神糧食,當我們的心是正面的、陽光的,周遭的事物就會好轉,陽光就會照耀在我們身上。王麗珠女士在經營麵包坊之前,曾經投資錯誤,44歲時,她的人生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負債開始,晦暗的感覺曾經有過,不過,正向的思考讓她勇敢面對低潮期,度過難關。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情,讓身心靈都有充分的養分,甚至影響別人,讓人充滿希望。 隨著寶瓶世代來臨,「心靈」將成為新世紀的主宰,千百年來,許多人類無法克服的病痛,已經展現一線生機,因為心靈的力量可以改變體質,更能控制病痛(意念),恢復健康。我們心靈的世界是仁慈善良;是清淨莊嚴的,如果能不受有形世界的汙濁,就能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啟動心靈的密碼-「人之初、性本善」,發揮原本圓陀陀的自性,人才能安然自在。 現代人三餐忙、忙三餐,我們有多久沒有和心靈對話了。有首姚亦菁的歌曲-雲淡風輕過日子,歌詞寫著:放慢腳步,沉澱心靈,唯有腳步不再「忙」,心靈不再「茫」,眼睛不再「盲」目,才不會錯失和你擦身而過的好山好水,活在當下,要珍惜的是眼前所有,感恩多一點,抱怨少一點,好心情何須刻意營造,唾手可得。 三、讓身心靈健康的作法 在了解身心靈的定義後,我們更進一步來追求讓身心靈健康的作法,讓自己成為身心靈都富足的人。長期從事心靈治療的許添盛醫師:關鍵在於重新找回生命的樂趣。當我們因為錯誤觀念的束縛而讓心靈得到慢性病時,「快樂」彷彿成為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但許醫師提醒我們:正因為面臨困境,才能驅迫我們回頭去問正確的問題,並且激發出存在真正的潛能,如此人類心靈也才得以真正覺醒。. .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一堂課-幸福課,塔爾賓•夏哈爾(Tal Ben-Shahar,Ph.D.)講師: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他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人們常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但是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他的點點滴滴。 快樂,這個看似簡單的詞,卻因為每個人的心境、想法和人生際遇不同,而賦予了它不同的解釋。快樂是源自於自身的心靈狀態,而非來自外在的條件,我們時時心存欣賞、感恩的態度來看待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的快樂就會與日俱增。當我們了解自身對快樂的本質和意義後,就能真正享受快樂的生活。學會知足,我們才能用一種超然的心態來看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被凡塵中的紛擾、煩惱所累,尋找屬於自己的舞臺。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自民國九十一年倡導「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的健康概念,強調「健康的生活,應從最簡單的走路開始」,希望基金會在「飛躍羚羊」紀政女士的帶領下,秉持運動員精神,在國內推廣健走有成,於是與政府合作,訂定每年11月11日為全民健走日,早日完成讓臺灣成為以陽光健康享譽國際的夢想。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先生:身為物理治療師,他完全了解運動可為健康加分,也認為世界最完美的運動就是健走。他說:透過走路強化四肢,可促進血液循環及心肺功能,行進間等於對胃腸有按摩作用。除了注重生理健康,他認為現代人工作忙碌,而且比較自我,一旦遇到不順遂的事,就會產生摩擦,但動怒很傷身,因此他寧願退一步想,謹守「認天命、知己性、隨他緣」的原則,心平氣和的看待人事物,正因為這種養心法讓他一覺到天明。 唐朝黃龍慧開禪師的名著《無門關》中有一著名禪門公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身心靈健康是每個人最大的財富,景氣差、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必須懂得身心靈紓壓、解疲、忘憂,養足精神再出發。清心可以開朗、寡欲可以無憂、單純可以喜樂,知足自然富足。樂活養生小品也談到:日行一萬步,夜眠八小時,飲食不超量,作息要均衡,心中常喜樂,口中無怨聲,此是長生道,勸君要記牢。讓我們一起以人為本、以自然為師、淨化心靈,放下物欲、簡化生活、返璞歸真,給自己一個全新的開始-回歸自然心靈。 以上是後學「身心靈健康」的講題報告,如有不周全之處,懇求 老母娘、諸位仙佛慈悲赦罪,前人、點傳師不吝指正,在座各位前賢海涵,謝謝大家。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