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掀起新娘的蓋頭--談電影版 Brideshead Revisited (下)
2009/02/11 23:39:23瀏覽2245|回應0|推薦4

要如何處理Charles與Sebsatian、Julia的關係?

限於電影的長度,我覺得編劇的改編可以說是唯一的方法,讓三人陷入三角戀的關係,然後Sebastian退場,讓Julia來佔據舞台。原著中Sebastian的性傾向,在電影版化暗為明,直接挑明他是同性戀。目賭Charles與Julia的波光之吻,讓他默默退出。這個安排還可以解決原著中Sebastian難解的謎團--為什麼他會變成酒鬼?給他一個失戀的因素,再加上母親的壓迫控制,他那段變成酒鬼的漫長過程就可以輕易帶過了。如果按照原著,三人的關係相隔10年,而且還要演出Sebastian沉淪的戲碼,一定會拖沓冗長,讓已習慣節奏緊湊的電影觀眾坐不住。

編劇這樣的改寫,當然是相當老套,後半部的Charles和Julia的部份,也是庸俗的肥皂劇。不過肥皂劇也有亮點,就是Charles與Rex的書房談判,諷刺貴族的沒落及過時,同時也把Rex寫得比原著中更卑鄙。侯爵夫人也真有眼無珠,還以為她會選一個道德表率作女婿哩!原來只要是個有錢的天主教徒就可以了。

編劇寫得最好的,應該是Lady Marchmain的晚餐講話


侯爵夫人善於操弄語言,讓人不得不服從她的意志。她請Charles這個無神論者去小教堂,被拒絕之後還不死心,說他一定會來,因為會好奇想看看天主教儀式。女主人都這麼說了,再拒絕就不好意思了。

演員除了Sebastian外,我覺得沒什麼好說的,Emma Thompson無疑是最好的,其他的人也照著劇本的設定去詮釋。Sebastian的問題可以獨自成篇,在此就不討論了。不過本片有一個沉默的角色,它的演出也功不可沒,它就是Brideshead莊園(由Castle Howard飾演),它無聲的扮演了一座天主教神殿。女祭司侯爵夫人生前拿自己的小孩獻祭,死後她的影響仍在。人們以為是她的陰魂不散所致,其實是神殿的氛圍發揮了作用,信徒開始自省,他們根生蒂固的虔誠之心也復活了。除去了女祭司的壓迫,這個虔誠才貨真價實。Charles愛上Brideshead,欣賞它的莊嚴華麗,卻不知道這是一座神殿,他愛神殿的外表而不愛神殿的內在,要想成為Brideshead的一員終究是不可能的。

Sebastian在書中有三段金句,一是「數鳥蛋」那一大段,展現他的魅力;二是「埋金罐」,表現青春夢幻;三是「由被照顧變成照顧別人」,顯示Sebastian的成熟改變。前兩段都照書上如實演出來了,產生迷醉的效果,讓人愛上了Sebastian。但第三段的劇本沒有按照原著的內容,也沒有設計一個更好的情景和更合理的上下文,造成第三段較為勉強,效果很弱。限於電影長度,Sebastian在摩洛哥的故事大量簡化,Kurt的著墨也不多。Charles看到的是一個可憐的Sebastian,他為之悲憫、為之就內疚,然後帶著遺憾離去。Charles的眼光也就是觀眾的眼光,完全是俗世角度的,那段「由被照顧變成照顧別人」的話,恐怕有如一顆小石頭,投入水中就沉下去,激蕩不起一點漣漪。如果對那段話沒有體悟,Charles也枉費當了Sebastian的好友,因為他並未真正了解Sebastian。

原著小說中,作者對於Sebastian是了解與體諒的。在醫院帶路的修士眼中,Sebastian雖然自己受苦,但也不忘幫助受苦的別人,他是個充滿善心的"real samaritan"。在修道院長的口中,Sebastian帶著神聖的氣息。在Cordelia眼中,他雖然戒不了酒,但是找回了信仰,很親近上帝。他既無法適應俗世,也無法出家當教士,在修道院打雜結束一生也不錯。作者花了許多篇幅,要來緩解世俗眼光中Sebastian失敗者的印象,賦與他一個"whisky priest"、甚至是類似聖徒的形象。但在電影中,直接告訴你Sebastian的結局,並說這算是一種救贖,觀眾大概會認為,有人收留也好,他也只能這個樣子了,可憐的傢伙!編劇和一般世俗人一樣,看不到Sebastian結局代表的意義。

受限於時間,電影版的Brideshead的故事結構雖然大致撐起來了,但內在的精神卻改變了。小說是一個皈依信仰的故事,但電影卻打著宗教的旗幟反宗教。

掀起新娘的蓋頭,新娘很美,但卻是個掉包貨。她的容貌身材不一樣,言行氣質也不同,最糟糕的是,她不是我愛的那一個。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gnori&aid=259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