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2/12 23:20:55瀏覽2174|回應13|推薦25 | |
[高調行善]不對嗎?今天看完了陳樹菊女士的自傳後我改觀了,只是,這是一個全然不同的觀點和出發點。 說真的,自從上回讀了龍應台博士的大江大海後我已經好久沒有讀書讀到流淚的感動。今天趁著年後的第一個週末休假,把我年前就買好的陳樹菊女士自傳仔細的讀完,心中滿是感動,眼睛不知道溼了幾回,有一兩次我甚至把書閤上好好的哭一下。 我的感動不是為了她的偉大而起,我的淚水也不是為了她年紀輕輕就得一肩抗起顧家重任而流,我的情緒會因為她實在太[平凡],平凡到你不知該用什麼樣的形容詞去描述她才會覺得適切。 有人捐錢是因為賺大錢想做點好事,有人捐錢是因為享受被人讚美做好事的光榮感,有人捐錢是因為要人時時刻刻記住恩情,當然也有人捐錢是因為作秀,掩飾心中的不安或是求心安。 陳樹菊的捐錢起因卻是因為她家裡曾經實在[太窮]了,窮到付不出醫院要求的[保證金]導致她最心愛的母親早年離開人世;因為太窮了,疼愛的弟弟也英年早世;因為太窮,年紀輕輕的她就看盡人情冷暖。一般人遇到這種事十之八九轉為憤世嫉俗,對人不信任,不願對社會伸出手,不願關心別人。而陳樹菊女士卻將之轉化為賺錢的動力,再將這股動力升華成為幫助人的意志。 她幫助人是因為希望世上不要再有人跟她早年時受到一樣的苦,她回饋社會是因為她曾經受人滴水之恩,更樸實的理由她幫助別人竟然是因為[錢放在身上不會用],所以她寧可拿出去幫助真正需要用到的人。 因為做生意講信用,因為老實不騙人,她的菜攤曾經生意好到一個月進帳數百萬。照理來說,這樣的生意額在台東早已夠讓她享受非常豪華的生活,然而她卻數十年如一日的一天只吃一餐,而且僅以簡單的白飯,麵筋或醬菜果腹。她茹素,所以山珍海味對她而言沒有意義;她沒有家庭,所以房地產對她而言沒有實際效用;她每天在菜市場裡工作,所以名牌華服對她而言沒有用處。小時候窮怕的她,長大後竟然過著[有錢不知道怎麼花]的生活,神的旨意有時安排的實在奇妙! 其實回想自己從入社會開始真的沒有一天好好想過該怎麼樣[過日子],只知道從台東來到台北,當然要趁年輕能玩就多玩,能經歷就一個都不放過。雖然不如陳樹菊女士般以一元,二元的方式聚沙成塔存錢幫助別人,我也知道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畢竟家裡以前也經歷過一段需要別人伸出援手的日子,我清楚的知道那種感受。金額不大,但就是盡我自己所能的每月五百,一千的往台東基督教醫院,伊甸基金會和慈濟基金會付出一點心力。 如同陳樹菊女士說,做這種事不是要人家來感謝你,也不是要人家一輩子記得這種恩情,只是當你知道你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這種感動,這種快樂,這種成就是沒有辦法用金錢或任何數字去衡量的。 十幾年前過世的哥哥因為自小重殘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照顧,後來父親年邁又加上經濟上的各種負擔漸漸的無法自行於家中照料,經過台東縣社會局的協助將哥哥送往位於嘉義東石的聖心教養院。雖然當時年紀尚小,我一直記得這家機構的名字,即使後來哥哥離開,我也沒有忘記。幾年前在張小燕的電視節目上曾志偉接受訪問時談到他默默行善幫助的機構竟然就是聖心教養院,當院內受照顧的孩童及修女出現在鏡頭前的那一刻,往事一下子全湧上了心頭。我看著電視螢幕上的修女,我還記得她,記得她細心的照顧過我哥哥,我再也忍不住激動的情緒一個人對著螢幕大哭。從那之後我上網找到了捐款辦法,開始了每個月的小筆捐款。 陳樹菊女士的書觸動了我內心最深處的記憶,或許因為同樣是台東人,也或許是因為我們都曾經受過別人幫助,也經歷過急著找錢的難關,所以我徹底的敞開了自己的心防,仔細的一字一句咀嚼著這本書。 [為善不欲人知]是一種美德,一開始陳女士抱持的想法也不過就是如此,因為說實話也不是幾千萬幾億的捐,沒有什麼好說的。直到後來富比士和時代雜誌的揭露,大家才知道原來在台灣偏遠的台東中央菜市場內竟然有一位菜販一點一滴的捐了近千萬的金錢幫助別人。她從來不想被宣揚,更沒想過要到國外領獎,但是後來外交部楊部長,甚至馬英九總統都親自致電希望她代表台灣將善行美德和世人分享,她才覺得如果因為自己一個小人物可以影響大家對幫助別人的觀念有所提升,其實這也不是一件壞事。 果然,經過陳女士的故事被報導出來,國內的小額捐款增加了,愈來愈多人知道即使只有幾十元只要你有心,只要你有能力,你都可以拿出來幫助別人。 所以我說[高調行善]它不見得是件壞事。 有人會拿陳樹菊和陳光標做比較,有什麼好比的?時空背景不同,觀念不同,出發點也不同,行為更是大不相同,我不知道是要比什麼?喜歡高調行善被人讚美,享受被人稱為大善人,樂見受饋者痛哭流涕感謝自己,我不能說他錯,因為他確實是在行善做好事,只是這種方式我個人不欣賞罷了。 各位如果有機會到台東遊玩,經過中央市場看到陳樹菊女士的時候請不要把她當成[大明星]或[觀光景點]一樣拍照留紀念,只要你跟她買菜,你就間接地變成了幫助別人的人,相信你也會得到感動和喜樂。 我不知道我寫的這篇網誌會被多少人看到,又有多少人會去買陳樹菊女士的書,又有多少人會開始對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心力。不過我相信,緃使只有少數幾個人,都會創造出台灣的[曙光]。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