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的曙光。
2011/02/12 23:20:55瀏覽2174|回應13|推薦25

[高調行善]不對嗎?今天看完了陳樹菊女士的自傳後我改觀了,只是,這是一個全然不同的觀點和出發點。

說真的,自從上回讀了龍應台博士的大江大海後我已經好久沒有讀書讀到流淚的感動。今天趁著年後的第一個週末休假,把我年前就買好的陳樹菊女士自傳仔細的讀完,心中滿是感動,眼睛不知道溼了幾回,有一兩次我甚至把書閤上好好的哭一下。

我的感動不是為了她的偉大而起,我的淚水也不是為了她年紀輕輕就得一肩抗起顧家重任而流,我的情緒會因為她實在太[平凡],平凡到你不知該用什麼樣的形容詞去描述她才會覺得適切。

有人捐錢是因為賺大錢想做點好事,有人捐錢是因為享受被人讚美做好事的光榮感,有人捐錢是因為要人時時刻刻記住恩情,當然也有人捐錢是因為作秀,掩飾心中的不安或是求心安。

陳樹菊的捐錢起因卻是因為她家裡曾經實在[太窮]了,窮到付不出醫院要求的[保證金]導致她最心愛的母親早年離開人世;因為太窮了,疼愛的弟弟也英年早世;因為太窮,年紀輕輕的她就看盡人情冷暖。一般人遇到這種事十之八九轉為憤世嫉俗,對人不信任,不願對社會伸出手,不願關心別人。而陳樹菊女士卻將之轉化為賺錢的動力,再將這股動力升華成為幫助人的意志。

她幫助人是因為希望世上不要再有人跟她早年時受到一樣的苦,她回饋社會是因為她曾經受人滴水之恩,更樸實的理由她幫助別人竟然是因為[錢放在身上不會用],所以她寧可拿出去幫助真正需要用到的人。

因為做生意講信用,因為老實不騙人,她的菜攤曾經生意好到一個月進帳數百萬。照理來說,這樣的生意額在台東早已夠讓她享受非常豪華的生活,然而她卻數十年如一日的一天只吃一餐,而且僅以簡單的白飯,麵筋或醬菜果腹。她茹素,所以山珍海味對她而言沒有意義;她沒有家庭,所以房地產對她而言沒有實際效用;她每天在菜市場裡工作,所以名牌華服對她而言沒有用處。小時候窮怕的她,長大後竟然過著[有錢不知道怎麼花]的生活,神的旨意有時安排的實在奇妙!

其實回想自己從入社會開始真的沒有一天好好想過該怎麼樣[過日子],只知道從台東來到台北,當然要趁年輕能玩就多玩,能經歷就一個都不放過。雖然不如陳樹菊女士般以一元,二元的方式聚沙成塔存錢幫助別人,我也知道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畢竟家裡以前也經歷過一段需要別人伸出援手的日子,我清楚的知道那種感受。金額不大,但就是盡我自己所能的每月五百,一千的往台東基督教醫院,伊甸基金會和慈濟基金會付出一點心力。

如同陳樹菊女士說,做這種事不是要人家來感謝你,也不是要人家一輩子記得這種恩情,只是當你知道你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這種感動,這種快樂,這種成就是沒有辦法用金錢或任何數字去衡量的。

十幾年前過世的哥哥因為自小重殘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照顧,後來父親年邁又加上經濟上的各種負擔漸漸的無法自行於家中照料,經過台東縣社會局的協助將哥哥送往位於嘉義東石的聖心教養院。雖然當時年紀尚小,我一直記得這家機構的名字,即使後來哥哥離開,我也沒有忘記。幾年前在張小燕的電視節目上曾志偉接受訪問時談到他默默行善幫助的機構竟然就是聖心教養院,當院內受照顧的孩童及修女出現在鏡頭前的那一刻,往事一下子全湧上了心頭。我看著電視螢幕上的修女,我還記得她,記得她細心的照顧過我哥哥,我再也忍不住激動的情緒一個人對著螢幕大哭。從那之後我上網找到了捐款辦法,開始了每個月的小筆捐款。

陳樹菊女士的書觸動了我內心最深處的記憶,或許因為同樣是台東人,也或許是因為我們都曾經受過別人幫助,也經歷過急著找錢的難關,所以我徹底的敞開了自己的心防,仔細的一字一句咀嚼著這本書。

[為善不欲人知]是一種美德,一開始陳女士抱持的想法也不過就是如此,因為說實話也不是幾千萬幾億的捐,沒有什麼好說的。直到後來富比士和時代雜誌的揭露,大家才知道原來在台灣偏遠的台東中央菜市場內竟然有一位菜販一點一滴的捐了近千萬的金錢幫助別人。她從來不想被宣揚,更沒想過要到國外領獎,但是後來外交部楊部長,甚至馬英九總統都親自致電希望她代表台灣將善行美德和世人分享,她才覺得如果因為自己一個小人物可以影響大家對幫助別人的觀念有所提升,其實這也不是一件壞事。

果然,經過陳女士的故事被報導出來,國內的小額捐款增加了,愈來愈多人知道即使只有幾十元只要你有心,只要你有能力,你都可以拿出來幫助別人。

所以我說[高調行善]它不見得是件壞事。

有人會拿陳樹菊和陳光標做比較,有什麼好比的?時空背景不同,觀念不同,出發點也不同,行為更是大不相同,我不知道是要比什麼?喜歡高調行善被人讚美,享受被人稱為大善人,樂見受饋者痛哭流涕感謝自己,我不能說他錯,因為他確實是在行善做好事,只是這種方式我個人不欣賞罷了。

各位如果有機會到台東遊玩,經過中央市場看到陳樹菊女士的時候請不要把她當成[大明星]或[觀光景點]一樣拍照留紀念,只要你跟她買菜,你就間接地變成了幫助別人的人,相信你也會得到感動和喜樂。

我不知道我寫的這篇網誌會被多少人看到,又有多少人會去買陳樹菊女士的書,又有多少人會開始對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心力。不過我相信,緃使只有少數幾個人,都會創造出台灣的[曙光]。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ommboy&aid=4878798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致馬英九總統的公開信
2011/02/15 18:31

致馬英九總統的公開信   http://blog.udn.com/dongfangbubai2011/4870005

請您轉發推薦,幷請批評指教。感謝。只有兩岸文明程度日益接近,臺灣才有真正的安全保障可言。感謝!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沒看到嗎,再放標題讓你看清楚[老是把事象放大誇大來看]
2011/02/15 13:19
>> 好事不應該被宣傳,因為根本沒什麼好宣傳的,是嗎?

台灣人就是這樣的勁, 永遠不會好好去理解人家真正在說些什麼, 而是用自己想法去歪曲, 然後說出來, 就當那是別人說的話.

什麼是放大誇大? 一個陳樹菊, 一個陳光標, 不就是做善事嘛, 天下做善事比他們多, 比他們少的人, 怎不拿來說事? 不過就是媒體在利用在泡製"宣傳原形"? 跟過去大陸大鑼大鼓的"雷鋒", "張鐵生", "武訓", "張海廸"有什麼兩樣?

不但如此, 偶然一兩個體育人才, 從前楊傳廣, 紅葉, 前幾年那王什麼棒球, 唱歌那胖小子, 昨天來個曾雅妮, 那又怎樣? 瘋一會不到就人沒走茶早涼了. 楊傳廣晚年靠當廟祝為生, 憑誰問他晚景淒涼? 台灣就是那樣, 目光短視又短暫. 當世界注視埃及, 乃至其他大事件, 你們關注些什麼? 松露巧克力也可以拿來當話題, 那是很大件事嗎?

請別拿什麼民主國家來當遮羞布, 是民主國家的人就不會切割別人的話, 扭曲別人意思, 然後按自己的歪解來反駁, 最後搬民主來當靠山. 民主國度的人不是這樣的. 至少我所在地的民主是不會如此無禮的扭曲別人的話的.

Alberthk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一點想法
2011/02/14 18:40

陳樹菊的行為,最後還是要經過「高調」的宣傳後才達到教化社會,否則陳樹菊行善一生也許就只有他自己知道,引不起社會的共嗚,就達不到影響社會的作用

陳光標也不是貪圖什麼受贈者的感激,他是希望行善行為在陽光下進行,讓更多人受感動受驅使


ggyywk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明明就比得很高興!
2011/02/14 13:52

你的邏輯還是很妙啊!

你所不太欣賞的標哥式高調行善, 實際上卻可以造福更多人
但卻被評為"不見得是件壞事"

你比較欣賞的菊姐式行善, 是被高調宣揚後才有拋磚引玉的效果
"不欲人知"的部份卻被你認為是一種美德?

我來幫你弄清楚吧! 行善本身是美德, 但不欲人知不見得是好事
更可能藏污納垢, 高調行善才是一種更高階的美德!


alilin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重點不在雙陳的捐款或高低調
2011/02/13 12:55

台灣的社會價值觀偏差太多,從來不去討論問題本質.

台灣的曙光並不會因為有多人捐款而照亮的.

重要的是,社會中的媒體人及政黨人,要從別人的善行中,去鼓勵那些受贈者如何從逆境或困境中重新站起,不再需要別人的贈予,甚至有能力當一個捐贈人.

從雙陳的例子中,我們實在不應該一直誇讚其捐贈的金額或討論捐款高低調模式,而應該強調的是,他們如何從悲慘的世界中走出,從而帶給受贈者真正有意義的心靈鼓舞,對未來的人生積極向上,勇敢走出困難,不再拖累社會.

希望台灣社會中頭腦清醒的人,能真正導引台灣走向正途,那才是黎明將現.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陳光標先生的爭議﹐在有償於己的行善
2011/02/13 12:13

陳光標先生的爭議﹐並不在高調行善

台灣人及名嘴﹐並沒有看出其本質

我舉一些例子﹐也許各位就明白了

見過大樓外牆廣告嗎﹖陳光標先生行善﹐卻要受贈者拿著價錢牌﹐照相昭告天下

像不像你花錢﹐做大樓外牆廣告﹖

幾十年前﹐有部電影﹐描述一對夫妻在賭城借錢豪賭﹐輸到負債破產

這時﹐有位帥氣富豪(勞伯瑞福飾)看上人妻(黛咪摩兒飾)﹐願給這一對夫妻一百萬美元﹐條件是與人妻共度一夜春宵

這一對夫妻幾經煎熬﹐終於答應............

按照某些人的標準來看﹐這位帥氣富豪也是行善(雖然電影中﹐這位帥氣富豪並不認為自己在行善)﹐不然這一對夫妻已然破產﹐甚至流落街頭

各位也許會說﹐公開露臉跟與人上床﹐差很大吧

這就見人見智了﹐但這是包括於捐贈者有利的交易﹐到是一樣的

也許這就是台灣人與大陸人觀念差異的地方

很多台灣人認為﹐一項捐贈﹐包含於捐贈者有利的交易﹐也稱為行善﹐那是污辱了默默行善﹐不求回報的人

而也許大陸人認為﹐付大錢﹐只要求不成比例的小回饋﹐也算是行善﹐至於這小回饋﹐會不會使受贈者困擾﹐則並不重要

我想﹐這就是爭議所在吧


小浪(來台第七代閩南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閣下字裡行間可曾看見我"批評"陳先生?
2011/02/13 12:08

格主字裡行間可曾看見我說格主「批評」陳先生?


為了長照永續經營
請多多吸菸做公益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世上最難是權變
2011/02/13 10:36

陳光標是陽善 陳樹菊是陰德

陽善久了會成陰德 陰德久了會變陽善

這就是孔子認為最難學的 權變


小浪(來台第七代閩南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陳光標式的慈善能走多遠 - 專輯:一虎一席談
2011/02/13 09:38

http://www.56.com/w97/play_album-aid-8180788_vid-NTIxNDg3MTg.html

http://news.runsky.com/2008-06/16/content_2525336.htm

http://www.nxnet.cn/guonei/rsj/200806/t20080619_243497.htm

http://blog.cntv.cn/html/33/896633-546516.html

http://www.honggushi.com/Article/zuikeaideren/200806/2268.html


為了長照永續經營
請多多吸菸做公益

小浪(來台第七代閩南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人會拿陳樹菊和陳光標做比較,有什麼好比的?時空背景不同,觀念不同,出發點也不同,行為更是大不相同
2011/02/13 09:36

非也非也!

格主頂多只能說兩人的行善方式與行善金額不同罷了。

若要說時空背景,陳光標與陳樹菊的成長經歷與背景有許多雷同之處,都是在「貧窮」的環境下長大的,甚至陳光標比起陳樹菊來可說更是悲慘,因為陳光標的哥哥姊姊不是病死的而是餓死的,而陳光標也沒憤世嫉俗,對人不信任,不願對社會伸出手,不願關心別人。一樣將之轉化為賺錢的動力,再將這股動力升華成為幫助人的意志。

而兩人的行善觀念都是一樣的,就是幫助窮困人家。至於兩人行善的出發點,版主若因兩人行善方式不同就妄加揣測,那就太過武斷不客觀了。更何況,版主也提到,

另,格主自己也提到陳女士本也是抱著「為善不欲人知」的觀念行善,但後來因外交部楊部長,甚至馬英九總統都親自致電希望她代表台灣將善行美德和世人分享,她也覺得如果因為自己一個小人物可以影響大家對幫助別人的觀念有所提升,其實這也不是一件壞事。既然陳女士也都已認為不必我執,執著「為善不欲人知」,版主為何還那麼執著「為善不欲人知」,甚至以此武斷其行善動機?而陳光標本人也真性情的表示,他也是平凡人,行善久了有時也會疲乏,但當回到家看到感謝狀時,又會讓他充滿幹勁。

另,陳光標一家雖沒以白飯,麵筋或醬菜果腹,但生活也是相當的儉約、樸實。這是非常難得的,竟有還有人以「暴發戶」形容陳光標,實在太過可笑了。

至於有人以兩人的賺錢的情況跟財富的來源做比較,認為陳樹菊偉大,這是她的自由,但至少無須因此去批評、醜化陳光標。普羅大眾可以學習陳樹菊小額行善,但不能因此去反對企業的大額行善,對急需救助的人家言,小額與大額善款都是有助於他們的,若就實際面言,企業家的一筆大額善款就可以抵住數千筆甚至數萬筆的小額善款,不是嗎?簡言之,如果有心行善,不必去在乎金額多寡,更不需因為自己沒別人那麼有錢,所以做不到,就不去做了的觀念。

格主與一些人太過偏聽,對陳光標的認識不是只看到表象,就是只限於臺灣的一些報導,若格主要談到陳光標此人,建議格主有空可以多去瞭解陳光標的背景,再談陳光標時會比較客觀點。

http://blog.udn.com/tsaixiaolang/4828381


為了長照永續經營
請多多吸菸做公益
Eric Chou(shommboy) 於 2011-02-13 11:27 回覆:

閣下字裡行間可曾看見我"批評"陳先生?

我只不過"不欣賞"他,我並沒有"批評"他的行善這份好意的出發點.

我喜歡陳樹菊,我不喜歡陳光標,這應該是我個人的自由吧?

喜不喜歡一個人本來就主觀,我不懂為什麼我必須要客觀?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