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30 14:54:43瀏覽2693|回應4|推薦16 | |
國內老牌的體育娛樂報紙「民生報」於今天發出最後一刊,明天,十二月一日開始,民生報這個名字即將正式成為歷史名詞。
這些年來,出版業界的不景氣不只瀰漫於一般出版社,各類新聞媒體也紛紛緊縮起過去寬鬆的口袋,省吃儉用,期盼能夠度過這個好比明天過後的寒冬,最直接的,如之前的中央日報,台灣日報等等,今天終於輪到曾執國內體育娛樂新聞牛耳的民生大報。 自從港媒蘋果入侵以後,國內各大報的生存每況愈下,可以說國人養成了看八卦的習慣,也可以說新聞媒體惡性競爭下的循環,即便有許多報章媒體還是標榜清新溫馨,卻改變不了多數人愈發腥羶色的口味。或許這也是弱肉強食的社會現象,適者生存,即便大家罵得要命,蘋果還是一顆一顆賣,每週的八卦還是固定發刊,老字號的報紙不行了,撐不住了,說垮了也好,倒了也罷,話說得再好聽,終究是不敵現實銷售量的壓力,基於發刊初衷的堅持,讓一份曾經伴隨你我長大的報紙就此劃下休止符,也是唯一辦法。 有媒體人說,今年出版業界景氣實在大不如前,很多出版社陸續關門,大小都有,似乎沒有特定範圍。這波媒體寒冬就像蝗蟲過境,不知從哪裡開始蔓延出來,不知從何時開始延伸下來,等大家發覺時,原來早已回天乏術。 我想起今年跟幾間出版社接觸的經過,確實也體會到這波寒冬的可怕威力。 年初,我與一間新興出版社有了接觸,要出版個人一部早已寫完兩年的都會小說作品,當時的我僅想著終於有出版社願意出版,二話不說立馬簽下合約,本以為新書會如該出版社的副總所言,於今年六月底左右上架,孰知,現在已近年底,新書依然連個影子都瞧見不得。 該出版社副總對我解釋,今年出版業界景氣實在衰退得厲害,出版社有種種考量,將來可能不會再接觸網路小說領域,至於我已簽約的作品,他們會在合約期限內繼續努力,雖然,成功出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原先我以為是真是大環境使然,本不以為意,上個月再次與該出版社副總相談,才赫然知道內幕消息原來不若自己想像簡單。該出版社於國內出版了不少藝人書,去年底跨足網路小說領域,看似欣欣向榮,風光一時,不料年初給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中盤代理商倒了一屁股債,代理商一倒,旗下跟著活動的幾間中小型出版社也跟著垮台,副總說,他們差點也要倒閉,好在有金主及時伸出援手救了一命,可卻無法於短時間內彌補出版社的損失,也因為這樣,許多原先排定要出版的各類新書都面臨跳票與延後的命運。 我問副總,那麼大間的代理商怎麼會突然倒了?副總欲言又止地苦笑說,大環境不好,現在出版業難做,買書的人愈來愈少,網路卻愈來愈發達,真怕將來實體書市場會萎縮到變成小眾範圍,他們那些出版人可就慘了。 說到底,還是大環境的問題。 因為買書的人少了,代理商消化不了庫存而倒閉,出版社跟著遭殃只好縮減出版量,作者因領不到稿酬而心灰意冷不再寫作,出版社拿不到稿子出版,代理商沒有書可庫存,買書的人更少了。層層相扣,真是精采,也精慘。 下半年我接到之前合作過的出版社編輯發出的信,詢問我有無新作完成,並且通知我,出版社最近要重新整頓旗下作者,重新了解各位作者的屬性來決定是否還能繼續合作。說實話,接到這份通知時,我無法不把在另一間出版社碰到的事聯想在一塊兒,還是因為出版不景氣的影響吧?否則,那麼大的出版社怎麼也開始了瘦身計畫? 除此之外,今年投稿後獲得的回音多半延遲,不曉得是各個出版社都更加忙碌了--人手少了所以一人當多人用,抑或,有點駝鳥心態?我想若是我,也會駝鳥起來。 年中還有朋友對我說,怎麼不試著到對岸書市闖蕩看看,北京上海現在網路書籍火紅得很,書店裡滿是從網路誕生的新生代作家,如果要搭上這班列車,現在過去也許還來得及。我苦笑一下,大陸出版業界不是沒有接觸過,也曾有過那樣的機會,但沒有選擇過去的主因依舊是人為因素--自己人還在台灣,怎能確保在大陸發書的可靠?了解不多的情況下,被當砲灰便罷,若還被當了白老鼠那可划不來,何必犯險呢? 我自嘲地對朋友說,對岸書店裡面已經「滿滿都是網路作家」了,哪還有我這個台灣的「網路寫手」過去湊一腳的餘地?朋友笑了,不答腔我已了解。 民生報熄燈了,一堆人發出感嘆,新書發出不了,我也發出感嘆;大家為了民生報不敵現實壓力而落幕感嘆,我為了新書不敵現實壓力而難產感嘆,台灣的出版業界今年真是面臨重大考驗,那位副總還對我說,這番冰霜恐怕會繼續蔓延到明年,甚至後年,得咬緊牙關熬過去,挺得過去的會有成功機會,否則,遲早成為國立編譯館眾多書號的陪榜花樣。 我笑笑,這可怎麼辦呢?難道,真有那麼一天,只能高唱北京娃娃與上海姑娘嗎? 這樣悽慘落魄,什麼玩意兒。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