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一個虛構的華麗夢境
2019/12/31 11:24:19瀏覽11884|回應1|推薦42

 

瑞穗溺水了,急救無效,被認為腦死。雖然醫生都說瑞穗沒救了,但我和原本已協議離婚的

丈夫和昌還是決定將瑞穗帶回家中。我日夜照料著她,和昌更利用自己公司的最新醫療科

技,盡力維持瑞穗的生命跡象。

只要有瑞穗在身邊,我就覺得安心。即使瑞穗不會回答我,我依然每天和她聊天;即使她無

法行走,我依然每天推著輪椅帶她散步;即使瑞穗不懂,我依然每天為她換穿漂亮的衣服。

瑞穗就像一尾沉睡的美人魚,但我還想做得更多,讓她回到以前的樣子。我請丈夫的屬下刺

激瑞穗的神經,這樣她不僅會笑,甚至還可以輕輕揮動雙手。

可是,為什麼大家都對我投以畏懼的目光呢?他們說我把瑞穗當成玩具,說我是個自私的母

親,說我在玩弄一個死去的人。我不懂,誰能證明瑞穗死了呢?而我又要如何證明她還活

著?



人魚沉睡的家是東野圭吾出道三十年的紀念作,眾多粉絲讀過此書不意

外,網路上的心得則多半聚焦於瘋狂的母愛與死亡的哲學性。我對他的推理作品

只讀過超人氣的解憂雜貨店,這個粉絲未滿的距離或許對作者首次嘗試的社

會議題小說有更理性客觀的解讀。

也許為了更具爭議性及引導至兒童器捐議題,作者假設六歲的瑞穗在溺水送醫急

救後,神經外科醫師認為腦部接近腦死狀態,所有的醫療屬於延命而非救命。父

母因不認同醫師的判斷,使盡洪荒之力維持她的生命現象,甚至以高科技協助,

讓她看起來像個「熟睡中的小女孩」。全書的鋪陳依此假設展開,但此前提在醫

學上卻是有謬誤的。

腦死腦幹死之所以能在法律上視同死亡,即在於其不可逆性,意即若腦幹發

生結構性損傷破壞,無論採取何種醫療手段,最終都會發展為心臟死亡,因此腦

死病患才能成為器官捐贈對象。大人一旦腦死,一般七天內心跳自然停止,兒童

或許時間較久,但要如書中所描述維持一年以上幾乎不可能。

比較合乎醫學知識的狀況應是瑞穗腦幹仍殘餘少部份功能,但因為無法自行呼

吸,屬於更嚴重的植物人狀態一般植物人可自主呼吸,也可睜開雙眼,但沒有

意識)。既非腦死,自不符合器官捐贈條件,亦無後來種種爭議。

釐清此假設前提,並非為了吐槽大師,而是不希望有讀者被誤導,更有助於討論

各項主題。

誠然,東野圭吾非醫學專家,社會小說的功能也不在教導醫學知識,若排除腦死

或植物人的爭議,回到故事的原本樣貌一個無意識的病人持續存活了三年多,

在長照的難題面前,作者想呈現甚麼畫面

東野圭吾的高明處在於,不調製長期照顧沉重的灰暗色調,例如照顧者的身心俱

疲及病人的尊嚴低落,而是編織一個粉紅色的夢境除了財力與人力的充足支援

外,還有高科技儀器協助,使瑞穗不但能拿掉呼吸器,還能進行肌肉訓練。

於是長期臥床再也不是瘦骨嶙峋的脆弱面貌,坐在輪椅中的她肌肉富彈性,臉色

紅潤,呼吸均勻,就像一尾沉睡中的美人魚。只是這由高科技、金錢與照顧者心

力堆砌出的粉紅夢境,底色仍是蒼涼灰暗。不吵不鬧任由照顧者裝扮,閉著長睫

毛大眼的粉嫩洋娃娃,永遠不會醒來跟大家說話。

書中虛擬的場景固然讓讀者瞠目結舌,然而在科技日新月異下,這些醫療儀器並

非不可能出現。透過作者的想像力,反而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即使照顧品質優

異,人性的尊嚴也得到極佳的維護,但在永久失去意識須他人照顧的前提下,若

我是當事人,要過這樣的生活嗎

 「善終」的議題,隨著病人自主意識抬頭,已在台灣社會引發廣泛的討論。今年

一月上路的「病人自主法」,即是呼應此主題而來。在走向生命終點前,我們所

看重的是甚麼?又要選擇何種歷程告別?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卻值得用餘生來

思考。

回到播磨家的場景,如果把照顧瑞穗數年中上演的情節看成一齣劇,那麼,母親

薰子無疑是最強勢的女主角。她的意志力堅強,操控性格明顯,從處理先生外遇

不拖泥帶水已見端倪。女兒出院後,她不但勝任困難的照護工作,還運用儀器顛

覆一般人對臥床病人的印象,甚至要操控周遭所有人的想法與自己一致。

如果有一種驚悚,是看似輕巧平淡卻能夠讓人瞬間涼到骨子裡,那麼薰子想要藉

由反射,刺激瑞穗的顏面神經,讓沉睡中的她顯露笑容,就絕對有這樣的效果。

而她計畫在兒子的慶生會上公開展示成果,則是播磨家華麗場景中最暗黑的橋

段。

薰子逐漸走火入魔,兒子生人無疑是最無辜的受害者。他一直相信媽媽的話:姐

只是得了睡覺病,直到進入小學後才知外界的看法。在學校他因姐姐被同

學霸凌,回家後又得順從母親的想法,處在夾縫中的他開始對這一切產生憤怒,

終於在母親質疑他為何不帶同學來參加慶生會時爆發,勇敢說出心中真實的想

法:姐姐已經死了,永遠不會再醒過來!這一記當頭棒喝,不但戳破薰子所有美

化的謊言,也讓一直在「配合演出」的眾成年人有了反省、改變的機會。

薰子拿刀威脅要刺向瑞穗,實乃全劇重要分水嶺。在這之前,身處夢境中的人,

有人著迷於掌控及美化一切,有人則被強勢的母愛所綁架,他們懷著各自的心思

與盲點,雖因瑞穗而聚在一起,卻在不知不覺間,讓給與取的界線漸漸變得模

糊。直到經歷這道分水嶺後,所有人終於能回到事情的真實面,不再操控,也不

再配合演出,唯有認真修習面對與接受的功課,在播磨家上演的這齣劇,也才終

於能以平和理性收場。

母親薰子無疑是書中最值得討論的人物,她對女兒的愛不容質疑,然而種種匪夷

所思行徑卻讓人既悲且嘆。除本身性格因素外,若置於文化背景框架下,或許可

勾勒更清晰的面貌。

日本固為亞洲先進國家,但在性別角色觀念上一直刻板而僵化,即使政策及法令

都十分完備,然而民間觀念仍進展有限。以育休假為例,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

計,2018年女性申請育休假比例為82.2%,男性卻僅6.16%。相較於台灣今年一到

五月,男性勞工申請育嬰假比例即達18.5%,日本不但明顯偏低,也辜負聯合國評

鑑日本男性育休制度全球第一的美名。

數月前,安倍內閣的政治明星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因考慮申請育兒休假的發

言,立刻在國內引起一片嘩然。可見對於育休假,日本男性有不願請的主觀

選擇,更有不敢請的客觀壓力,遭受排擠甚至職場霸凌多有所聞。

在如此社會氛圍下,母親角色被明顯放大,而父親角色則被刻意忽略。播磨家未

出事前,一個隱形的裂痕即是,薰子自認是偽單親,而和昌不但對薰子心結毫無

所悉,甚且對自己的父親角色亦無自覺。

當家庭遭受創傷,孩子出事了,母親是否會因周遭社會壓力而導致過度防衛?因

薰子必須將瑞穗打扮成美麗的洋娃娃,帶到生人的開學典禮上展示,並宣

告說我家孩子一直都在睡覺,所以照顧起來很輕鬆。當其他家長都啞口無言

時,薰子才覺得太痛快了

相對於母親的壓力,父親則是直到女兒出事後,才意識到自己錯過多少,隨之而

來排山倒海的愧疚感讓他急於彌補之前的空白,而這股看似支持的力量,卻恰恰

對薰子的走火入魔起了助燃的作用,雖然後來丈夫發現妻子越來越不對勁,卻早

已無力阻止。

書中不斷出現值得深入討論的各項議題,如何謂死亡為了器官捐贈所定義的

腦死是否能代表真正的死亡?接近腦死的病患是否該立法一律做腦死判定,以節

省醫療資源及幫助家屬作決定?以及藉由等待移植的江藤雪乃凸顯日本兒童器官

移植的困境等。凡此種種,皆可看出作者的人文關懷與引導深思議題的企圖心。

然而當我讀完這個悲傷的故事,闔上書本之後,卻有一些涓涓細流在心中靜靜淌

過,是在那些如山的議題之下,安靜而溫暖的存在。

新章老師選擇用朗讀來療癒瑞穗和薰子,是一股平靜而堅定的力量;雪乃的父親

認為生命皆為平等而貴重,即使自己的女兒正與死神拔河,仍堅持器捐是一種善

意的選擇,絕不能要求或期待。而進藤醫師則為悲傷注入了希望:

如果以心跳停止作為死亡的分界點,那麼,瑞穗並沒有死,

因為她的心臟還在世界的某個地方跳動著……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nycorner&aid=131431850

 回應文章

紅袂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1/03 09:52

閱讀完您此篇心得觀想,感觸良多。

生命本身就像月球表面,充滿無數個坑洞,何時一個不小心,便跌個鼻青臉腫,或身殘死寂。

無論愛的背後力量有多強大,都不能試圖操縱生命自有去處的法則,不然,這愛便成了自私的利刃,既不讓腦死者好走,也讓活著的人承受煎熬苦痛。

愛,最重要的部份是,學習在適當時刻懂得放手。愛,可以有形而上,更具意義的是無形深遠的,傳遞真諦的愛本質。

時晴袁(shinycorner) 於 2020-01-08 11:29 回覆:

謝謝紅袂來訪。

深深感覺您一定是個豁達自在的人。

在我們周遭,以愛為名的操弄掌控何其多,

或許並非刻意而為,然而許多傷痕甚至悲劇的起源不正源於此。

放手遠比抓緊來得困難,這需要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