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煙草.銀子.維梅爾
2009/06/14 18:29:05瀏覽388|回應0|推薦5

乍看之下標題上這三個字組並沒有什麼關連性,一個是植物名,一個是貨幣名,另一個是十七世紀一位荷蘭畫家的名字。最近坊間有一本名叫《維梅爾的帽子》的書,後面還跟著一個『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的副標題,這已經表明了本書不只是在寫美術,而是藉由畫作裡的內涵去找出當時荷蘭人如何在十六、十七世紀開始走出家門走向世界。本書的作者中文名字是卜正民,他是一位加拿大籍的漢學家,只要是打開網路上的搜索引擎就會發現一大堆有關卜正民的資料出現在眼前。這本書中文本在台灣出版日期是今(2009)年四月,而到我手中的時間是五月,可是由網路上出現的筆數上看,目前有關卜正民的書已引起今天閱讀界一陣不算小的轟動;這個原因我以為除了他寫作時的切入點是從維梅爾的幾幅名畫上著手,全書的架構靈感都是從圖畫中一件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引申出來的故事,如果我們以一句『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成語來比喻未嘗不可。不是嗎?由當時荷蘭的軍人所戴的寬邊呢帽牽扯出法國人深入加拿大與想要那裡的貍毛皮有關,因貍毛皮上的絨毛是製造寬邊軍帽最好的材料,別處所產無法與之相比;所以法國人為了控制貨源必須先要控制產地,以達到強取豪奪的目的,將低價從北美原住民換來的貍毛皮運往歐洲後以高價出售給歐洲的製帽商人;是後來加拿大東部變成法國人移殖區的因素之一。

煙草原產於中美洲,當西班牙在墨西哥殖民時,他們也從印第安人那裡染上煙癮,同時也把這一習慣帶回母國;等到西班牙人佔領了菲律賓又把抽煙的習慣傳到菲律賓,人們不但抽煙進而也種起煙草來了,不但自己種自己抽也把一部分運回西班牙變為有利可圖的商品。那時在菲律賓境內已有不少由閩南漳、泉一帶偷渡而來的華人,經過他們之手閩南也成為煙草的栽培地,不久之後抽煙這一習慣又向北傳去,漸漸的經華中而華北,此後人手一跟煙管無不快樂得像神仙。在這裡我也納悶,在煙草還沒有傳入中國以前,中國的男人是怎樣打發那無聊的時間的?有人說他們抽樹葉子,神通廣大的神農氏竟然沒有替後代子孫找到煙草,還要依賴幾千年後經海路七彎八拐的輸入。

作者從維梅爾在1664年所畫的一張題名《持秤的女人》的畫中發現,在她的面前擺著一個銀幣等待秤量,於是他又從這裡說到那個時代有關銀的開採、流通與使用問題,與以上所說海貍皮與煙草問題同樣的充滿了神祕與傳奇的氛圍。那時世界上很多國家蘊藏有銀礦,可是真正大量開採不受管制成為商品化的不多,只有南美洲安地斯山區的波多西可以大量的不受限制的開採,因為那時波多西屬於祕魯管轄之內,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要把這裡的白銀運往同為自己屬地的菲律賓,以便以此為中途站向中國與日本收購貨品,然後再轉回歐洲銷售。中國人也以茶葉、絲綢、磁器換到大量白銀。在中國的歷史上明清以前很少以白銀做為貨幣使用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歷代語言文字上找出一些端倪;古詩古文常稱「金錢」很少使用「銀錢」二字,可是到了明清以後「銀子」開始流行起來了,往往對一件貨物的價值評估以幾兩銀子為單位。我在讀《喬家大院》小說時發現那些商家們進行交易數額動輒數十萬兩白銀,而且用數十輛馬車還有標局護送。到了清末民初才有銀幣鑄造,直到國共戰爭末期國內民眾對紙幣失去信用,民間已再度使用銀幣交易;有一段時間部分軍隊士兵的薪餉也靠銀洋代替紙幣了。白銀在中國官民經濟上縱橫了幾百年,怎麼知道它與17世紀歐洲的全球貿易網絡,西班牙人,玻利維亞的波多西有密切關連呢?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只看到荷蘭人佔領過台灣,西班牙在菲律賓殖民,葡萄牙人佔領澳門。在十六、七世紀時西歐的這幾個國家的冒險家、機會主義者與商人們已經把世界變成他們的舞台或後院。閩南一帶的中國人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遠走菲律賓,然後又被西班牙人當做奴隸一般的驅使,如不令他們滿意又會有成千上萬的人被集體處決,這些血與淚的往事如果不是這一位加拿大的漢學家卜正民教授整理出來只怕如此仍然深埋在泥土一下。卜正民教授使用維梅爾的畫打開了通往十六、七世紀時海上霸主們所導所演的一張歷史長片,所以我以我們應該找到這本書去讀一讀,會發現以往我們在一般歷史書籍中從未看到的東西。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hzy&aid=30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