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8 18:22:14瀏覽676|回應1|推薦12 | |
@ 菩提道次第 宗喀巴大師著 : 菩提道次第廣論 ( 法尊法師 譯 ) 粗分 : 1. 道前基礎 2. 下士道 3. 中士道 4. 上士道 一、道前基礎 : 依序細分 * 歸敬誦 * 造者殊勝 * 教授殊勝 * 聽聞軌理 * 說法軌理 * 完結軌理 * 親近善士 * 修習軌理 * 暇滿 * 道次引導 二、下士道 : 依序細分 * 念死無常 * 三惡趣苦 * 歸依三寶 * 深信業果 三、中士道 : 依序細分 * 希求解脫 * 思惟苦諦 * 思惟集諦 * 十二緣起 * 除邪分別 * 解脫正道 四、上士道 : 依序細分 * 入大乘門 * 菩提心次第 * 儀軌受法 * 學菩薩行 * 布施波羅密 * 持戒波羅密 * 忍波羅密 * 精進波羅密 * 靜慮波羅密 * 般若波羅密 * 四攝法 (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 * 奢摩他 * 毘婆舍那 另有法尊法師述 : 菩提道次第略論 — 止觀。 摘錄如下 : 經云 : 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大小乘一切三摩地皆於止觀中攝。 止者 : 內正住已,即於如是善思維法,作意思維,令此作意內心相續。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為止。 總之,輕安所持,於善所緣 心一境性 之定 ,即止自性。 觀自性者, 經說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捨離心相。即於如是善思維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 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為觀。 總謂安住止中,由觀察所緣之力,引生輕安所持之觀慧,即觀自性。 莊嚴經論云 : 正住為所依, 心安住於心, 及善思擇法, 應知是止觀。 止觀必須俱修 。 如夜間觀晝,須燈明亮,復無風動,方能明了見諸色相。隨缺其一便不明顯。 如是觀甚深空性,亦須無倒了解真實之慧,及隨欲安住之止,方能明了見真實義。 月燈經云 : 由止力無動, 由觀故如山。 入行論云: 當知具止觀,能摧諸煩惱,故應先求止,不貪世修成。故當先求修止。復應先備修止資糧。如莊嚴經論云:具慧修行境,謂易得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 易得:指衣食等順緣。善處:無猛獸怨魔等惱害。善地:不引生疾病。善友:具如法良友。瑜伽安樂具:遠離喧鬧,是謂隨順處所。修止之人,復須少欲,不求眾多上妙飲食等。復不營謀商利,棄捨醫卜等雜務,及與他人往還之因緣。嚴持所受淨戒。思維諸欲過患與無常等理。具備如是止資糧已,於安樂座端身正坐,足結跏趺,雙手定印,先調息等。如是所說加行六法,及下士、中士法皆應先修。尤應善修大菩提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嗡阿吽 娑哈 _/|\_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