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菩提道次第
2010/09/28 18:22:14瀏覽654|回應1|推薦12

@ 菩提道次第

宗喀巴大師著 : 菩提道次第廣論

( 法尊法師 譯 )

粗分 :

1. 道前基礎

2. 下士道

3. 中士道

4. 上士道

一、道前基礎 : 依序細分

* 歸敬誦

* 造者殊勝

* 教授殊勝

* 聽聞軌理

* 說法軌理

* 完結軌理

* 親近善士

* 修習軌理

* 暇滿

* 道次引導

二、下士道 : 依序細分

* 念死無常

* 三惡趣苦

* 歸依三寶

* 深信業果

三、中士道 : 依序細分

* 希求解脫

* 思惟苦諦

* 思惟集諦

* 十二緣起

* 除邪分別

* 解脫正道

四、上士道 : 依序細分

* 入大乘門

* 菩提心次第

* 儀軌受法

* 學菩薩行

* 布施波羅密

* 持戒波羅密

* 忍波羅密

* 精進波羅密

* 靜慮波羅密

* 般若波羅密

* 四攝法 (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

* 奢摩他

* 毘婆舍那

另有法尊法師述 : 菩提道次第略論 — 止觀。

摘錄如下 :

經云 :

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大小乘一切三摩地皆於止觀中攝。

止者 :

內正住已,即於如是善思維法,作意思維,令此作意內心相續。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為止

總之,輕安所持,於善所緣 心一境性 之定 ,即止自性

觀自性者,

經說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捨離心相。即於如是善思維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

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為觀

總謂安住止中,由觀察所緣之力,引生輕安所持之觀慧,即觀自性

莊嚴經論云 :

正住為所依,

心安住於心,

及善思擇法,

應知是止觀。

止觀必須俱修

如夜間觀晝,須燈明亮,復無風動,方能明了見諸色相。隨缺其一便不明顯。

如是觀甚深空性,亦須無倒了解真實之慧,及隨欲安住之止,方能明了見真實義。

月燈經云 :

由止力無動,

由觀故如山。

入行論云:

當知止觀,能摧諸煩惱,故應先求止,不貪世修成。故當先求修止。復應先備修止資糧如莊嚴經論云:具慧修行境,謂易得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

易得:指衣食等順緣。善處:無猛獸怨魔等惱害。善地:不引生疾病。善友:具如法良友。瑜伽安樂具:遠離喧鬧,是謂隨順處所。修止之人,復須少欲,不求眾多上妙飲食等。復不營謀商利,棄捨醫卜等雜務,及與他人往還之因緣。嚴持所受淨戒。思維諸欲過患與無常等理。具備如是止資糧已,於安樂座端身正坐,足結跏趺,雙手定印,先調息等。如是所說加行六法,及下士、中士法皆應先修尤應善修大菩提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嗡阿吽 娑哈

_/|\_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glfs&aid=4452730

 回應文章

捌拾捌~ 佛說 密宗雙身法是天魔波旬邪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廣論之平議
2010/10/03 11:44

阿彌陀佛

請參考廣論之平議

http://books.enlighten.org.tw/bookdetail1.aspx?kind=5&bkid=259#guide


別在喜悅時許下承諾
別在憂傷時做出回答
別在憤怒時下決定
三思而後行,做出睿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