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25 09:36:12瀏覽242|回應0|推薦11 | |
看到楊淑君在亞運被取消資格一幕,國人憤慨可以理解,畢竟台灣太小、太弱,所領教過的明虧暗算不勝枚舉。但相較於藍綠的政治消費、國人的道德義憤,楊淑君所代表的體育選手困境竟在一片仇韓疑中聲浪被淹沒,這恐怕才是最大的遺憾。 事發隔日,楊淑君便坦言擔心「未來的發展」。這不難想像,長期以來台灣的體育選手猶如古代的趕科考書生,十年寒窗的努力就是為了奪牌與中舉,而這不只是攸關個人榮譽,更涉及日後的生涯保障。 台灣的體育選手都很清楚,奪牌固然是榮譽,但同樣重要的是,選手也唯有跨越這道門檻才能拿到升學、求職的敲門磚,若真為興趣而不想其他,那麼體壇前輩殷殷可見,晚景淒涼如紅葉小將,當了國手卻最後被國家大方出賣的情形,絕非例外,而是通案。 於是乎,我們過去聽過了太多自助式的「選手智慧」。例如,拿到冠軍或得獎,保送升上大學後就開始「重新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形不可勝數;又如,破紀錄,每次都小破一點,獎金積少成多,為的就是避免竭澤而漁。 這不能怪選手,而是應該反省我們的培育制度,政府炒短線、用完就丟,結果是當真的選手最倒楣。任何人只要被騙幾次後,頭腦也會愈來愈靈光。楊淑君沒有機會奪牌固然是遺憾,但後續的獎金與工作的損失恐怕不下於此。這是楊淑君務實的一面。 當然,政府在壓力下已經宣布比照金牌規格給予獎金,並承諾幫楊淑君安排工作。但問題是,看勢辦事的即興之舉,哪裡比得上制度性的檢討與承諾?何其弔
已經請辭的前體委會副主委一句「吞下去」的回應,讓國人憤怒,為楊淑君感到不值。但在多數選手眼中,「吞下去」可不是一句天外飛來的玩笑話,那是我們體壇長期存在的硬道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未來楊淑君的「生涯發展」,全民都在看,那才是考驗政府如何真正善待體育選手的誠意。否則楊淑君效應一出,說不定很多選手未來除了努力練習外,乾脆暗自祈禱各國裁判儘量「使壞」一點,自助他助。屆時就是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了,希望台灣不要走到這一步。 出處網址: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052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