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正義」和「公平」
2016/08/22 08:37:54瀏覽274|回應2|推薦0

「正義」和「公平」

年金改革爭議下,「公平正義」又成為許多當事人的口頭語。這四個字是當代台灣首屈一指的漿糊語言,若不予以透析,台灣恐怕永無寧日。

Justice」這概念,應該翻譯為「公義」;被譯為「正義」是一個千古大錯誤。翻譯可以誤國,這話聽起來有些嚇人,大家都聽過「空談誤國」、「政客誤國」、「貪腐誤國」,然而翻譯這樁文字工作,也可以誤國?敬請沉下心來,容我細細道來。

我將由「正義」這個字詞下手,來證明翻譯是可以誤國的,而且誤很大。挑選這麼一個神聖的字詞下手,坦白說,正是因為它是神聖的,幾乎100%的台灣社會運動都以這兩個字為神牛。

近日的年金改革爭論再起,「正義」這個神聖的字眼又天天出現。面對任何神牛,都應該有庖丁進行解牛,這也是一個健康社會之必須。我願意來做一回庖丁。

「正」、「義」擺在一起的謬誤

什麼是「正」?那就是不偏不倚,例如在執法上,不因人情而偏倚,如「正直」;例如坐在椅子上挺起脊樑中坐,不向左偏,也不向右偏,如「端正」。

什麼是「義」?那就是為朋友兩肋插刀、即使面對權勢也不出賣別人,例如「義氣」。義,是一種高於世俗是非的執著;義,一定是偏頗於某一方的,不偏不頗、就事論事的人,不是一個講義氣的人。

但是,「正義」???????

「正」與「義」是兩個矛盾的概念,在語言使用上,我們只能說「正義難兩全」,就像「忠孝難兩全」一樣。例如在法庭上,一個人不可能同時不偏不倚又義氣相挺,正如同一個軍人不可能同時披甲上陣又留在家中伺候母親一樣。

不幸的,西方的「Justice」這個字,被翻譯成了「正義」。在西方語境中,「Justice」這個概念可以被持續的討論,一本一本巨著問世,越談越清楚,但在中文語境下,「正義」這個被矛盾疊加的詞,只會被越談越糊塗。

「正義」這個詞,在意義結構上類似於「圓的方」,或「圓形的方形」;圓形,人人理解,方形,也人人理解,但是「圓型的方型」有誰理解?

混淆「正」、「義」的社會代價

讓我們來看看這種「概念的矛盾體」的社會代價。

在過去的洪仲秋冤死案中,無數社會團體上街遊行,但若檢視這些抗議活動,尤其是不帶政治色彩的抗議活動中,我們其實看到了兩股力量。第一種力量來自對軍方在洪仲秋死亡前後,處理過程中出現的隱瞞、篡改以及謊言;第二種力量,其實是嫁接於第一種力量之上,就是反權威體制欺負人。前者是一種要求制度正直的力量,後者是一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氣力量。

或問,這兩種力量合流到一起,在社會運動中本來就很自然,有何可大驚小怪?

這問題可以這樣說明:正直不可因義氣而偏向,義氣不可施壓於正直。

制度、法律朝正直的方向改進,需要深思熟慮,而義氣的力量效果,需要當下的爆發。以當下爆發之義氣,要求制度、法律的瞬間改變,必然有其嚴重的後遺症。

以洪案為例,當時馬英九在全民義氣的壓力下,一天之內就決定撤裁軍事法庭系統,沒有給社會充分討論其他方案的時間,焉知10年之後,台灣不會為這當天的社會義氣而付出國防法治的代價?

台北士林文林苑的案例,更能說明「正」與「義」混淆的社會後果。台北市政府依法行政拆除,這是正辦。青年學生看不慣建商強壓住戶,這是仗義。結果是,仗義的仗義了,正辦的人以後不敢正辦了,台北市的都更停擺。

回想看看,台灣今天的社會運動中,有多少人分得清楚「正」與「義」?多少年輕人弄不清楚他們心中的那一把怒火中,其實既有「義」的成份,也有「正」的成份?多少人未能意識到,在一個公民社會中,「義」如果永遠壓過「正」,日久天長之後,「義」最終也會變成某種欺負其他人的力量?

電視節目、名嘴,在台灣多已化身為義氣的天使,日日月月年年義憤填膺;媒體以及社運的兩相夾擊之下,台灣的正直機制,已經沒有思慮周密的空間。

「公」與「平」是矛盾的

「公平」這一語詞的問題,恰如「正義」,它被用來代表英文「fairness」的含意。事實上,「公」與「平」是兩個矛盾的概念,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平」是「平等」之意,一塊餅分給八個人吃,每一人都同等份。「公」,則是牽涉到眾人的事務時,必須講出一個讓人服氣的道理。在「平等」之下,沒有道理好談,那就是一個數學概念,大家都一樣。

如果硬講平等,那一定出現不公。例如,某幫派分贓,在講義氣之下,一律平等,但是通常有人會提出,人人貢獻不一樣,所得卻一樣,這樣不公道。當鐵達尼號沉船,孩子第一,婦女第二,男人第三,這也是公道而不平等。

事實上,除了宗教慈善組織講究平等,人類幾乎所有其他的機構組織,都把「論功行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視為公道。歷史上,凡是實施一切平等的社會,都已經解體失敗。

也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經濟的分配才會講究絕對平等,例如發放消費卷時一人兩千元。但是在減稅或增稅政策中,倘若不分貧富級距而一律比例一樣,那就是不講公道。

所以「Fair」或「Fairness」,正確的翻譯應該是「公道」,而非「公平」,因為平就不可能公,公就不可能平。

「平」如果要找個英文的對應字,應該是「equal」,如在「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這句話中,人人生而平等。生來平等,指的是機會的平等,而不是保障將來財富一定平等,否則就不公道了。

應用在當下的年金改革爭論中,社會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年金的改革,究竟爭的是「公道」還是「平等」?這共識不先建立,後果只能是吵架和欺凌。

翻譯誤國!現在台灣,只要不平等,就喊不「公平」,這是一種「以平害公」,以平等之名為害社會公道的習氣。

台灣急切的需要以下:法律、制度的正直,平民仗義的勇氣,對於社會公道的思辨能力,慈悲為懷的平等精神。但是,這四種力量的名字,不叫做「公平正義」,而叫做「公道、機會平等、正直、義氣」。

「公平正義」是個漿糊語詞,陷進去了,你就陷入了思辨能力以及行動方向的漿糊缸。人們的用語習慣或許難以改變,但是下次當你遇上一位「公平正義」不離口的人士時,請先判斷一下,他是在講社會公道呢,還是在為大家爭取機會平等?他是意在推動制度及法律的正直性呢,或者只是在仗義?

後記:對於想進一步瞭解當代中文內的類似謬誤之讀者,補充其背後的語言學原理如下。

首先要徵求讀者的一點點耐心,略略談一下中文(或漢語、漢字)的語言結構。

在歷史的文言文下,中文是一種以單個漢字疊加,以表達複雜意義的語種。以「聰明」這個今天一年級小學生都使用無礙的雙字詞來說,在100年前的文言文語境下,它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兩個概念的疊加,「聰」加上「明」。「聰」指的是耳朵聽音的銳利,「明」指的是眼睛看東西的銳利。因此,有成語說,「耳聰目明」。

由於「聰明」是兩回事,因此我們可以說某個人「聰而不明」(例如對視障),某人「明而不聰」(例如對聽障)。

今天你問任何一個台灣的高中生,「聰明」的英文怎麼說,他會回答那就是「wise」或「cleaver (絕大多數的中國大陸高中生的答案也一樣)。好,問題來了,一個疊加式的複雜概念,在翻譯的過程中被簡化為一個簡單概念,而且還偏離了原義。

英文是強勢語言,當年肯定是一位中國人,或中文半生不熟的傳教士,把「wise」或「cleaver」翻譯成了「聰明」,然後就沿襲使用了。結果就是,今天使用中文白話文的人,喪失了對「聰明」這複雜概念的掌握能力。

如果讀者至此感覺,這又怎樣?無傷大雅的小事一樁。那麼,就讓我們來看另外一個例子,「英雄」。

「英」與「雄」,代表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格氣質。我們可以說一個人「英氣十足」,或「雄心十足」,若以人物論,我們可以說項羽是雄,而韓信是英,如果你高興,你也可以說某人「英氣有餘、雄氣不足」。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說一個人「英而不雄」、「雄而不英」;歷史上,如果某個人既英且雄,那就是不世之人才,足以成大事,因為他同時具備英與雄這兩種不同的人格氣質,非常難得,稱之為「英雄」。

好,問題來了。在詢問什麼是「英雄」時,今天的台灣人會說,就是「hero」嘛。

hero 指的是不畏強勢的領軍出頭人物,它的同義詞是諸如「冠軍」、「戰勝者」,他的人物形象是羅賓漢、超人或海豹隊員。那麼,中文傳統中既英且雄的「英雄」氣質,就這樣的迷失在翻譯之中了。

在過去100年的翻譯過程中,現代的白話中文,已經習慣性的把豐富的疊加概念詞,變成簡單的英文單字概念了;結果是,以中文為母語的人,既喪失了大量的傳統意象,也沒能掌握西方的傳統意象。

說中文的人,在人文概念方面,基本上越來越漿糊化。溝通、溝通、再溝通,需要的是清楚的概念,否則,雞同鴨越溝通就會越糊塗,最後雞毛和鴨毛散一地,難免光著身子打起架來。

范疇

連續創業於美國、新加坡、台灣、中國達30年。最新出版《與中國無關:第二季襲來!!三十年後的三種台灣》,簡介請點此。相關著作另有《與中國無關》、《中國是誰的?從台北看北京》、《台灣是誰的?》等書。

▎作者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2020bluesea

【喫茶配話】

英文我不太懂.....哈哈哈!!!

但透過英文翻譯  來了解到  目前社會一些亂象......

就是  假借  公平正義之名  破壞「公道、機會平等、正直、義氣」  之實

年金的討論  可以提高勞工的福利  但不可以打擊軍公教為基礎

二十年前大家都可自由選擇  要當軍公教或者勞工

只是犧牲付出與選擇的差異  絕對沒有歧視與打壓之實

 (就像二十年前繳房貸買房子  後來增值  你說不應享受當初的付出與選擇嗎?)

就像當初大家一直打擊老芋領終生俸

(但當初誰願意當兵呢? 只要志願當兵到一定年限即可領)

結果硬搞出老年與老農年金 享受公平正義.....騙選票之實

結果  財政的負擔失去了公平正義

老芋愈來愈少(福利好為何當初沒有要去當兵)

要改也要改日後的軍公教

結果搞得 大家(愈來愈多)三千  五千  七千  老年年金一起領都不用付出  

(當然有工作繳稅 但更多沒工作繳稅的米蟲呢?)

大家一起領  造成財政負擔不起  .....

˙

抗爭  居然  便當錢與交通費  還有心理創傷  都可領到補償

抗爭時造成社會大眾的不便  不說  還要社會大眾拿工錢補償他們?

這是甚麼公平正義呢?

也許他們委屈  但社會上受委屈的會比他們少嗎?

當初白紙黑字寫的一年一聘僱員  若有更好的工作你會來做收費員嗎?

就像當初相信政府  考試當公務員或者當兵

就是因為有工作勞務的保障  結果變成貪婪之徒  有如過街老鼠

你說?  公平與正義  在哪???  哈哈哈!!!

算了說再多  也狗吠火車

(糊塗  是無業的  也很少繳稅  絕不是軍公教之徒  ....哈哈哈!!!)

糊塗對政治  已經冷感了......

多說也無意  大家自己舉一反三吧!!  哈哈哈!!!

大家各自加油!!  有空就多多  放空曬太陽 .....哈哈哈!!!

˙

.

.

★★★★★  謝謝您的到訪  糊塗  祝您  天天愉快!!   ★★★★★

補充資料:

吵的人有糖吃 勞工學者批:這是不講道理的社會

新政府上台後,華航空服員提出的訴求,資方照單全收;國道收費員抗爭兩年多要求政府專案補貼與保障工作權,也終於獲得解決,由勞動部、交通部與遠通電收三方共同分攤。

不願具名的勞工學者忍不住向本報表示,前朝政府相對講法、講制度,無法全盤接受勞工所提條件,以致於棘手的問題未能解決,新政府用政治解決當然很容易,「這是一個不講道理的社會。」

這名學者曾經參與國道收費員的轉置計畫,他說,當時多數收費員都願意接受轉置方案,但有些收費員是吃了秤砣鐵了心,提出種種理由不願接受新工作,比如新工作離家太遠之類。因此,究竟離家多遠算遠?當時還討論了一個下午才終於敲定,然而最後仍有收費員不願意出面接受媒合。

華航空服員和國道收費員抗爭勝利,外界批評會吵的小孩有糖吃,也擔心衍生其他後遺症。

對此,學者認為華航空服員和國道收費員的背後都有跟民進黨走得比較近的工運團體,且抗爭對象都是政府,「這個政府無力解決,等政黨輪替換成另一個政府,自然就可以解決了」。

學者更說,以華航當時的勞資談判來說,華航只有高層出面,沒有聘請勞動法專業的律師,根本就不是要去談判,而是要去答應空服員條件的。至於其他約聘僱人員是否會要求政府比照辦理?學者則認為不容易,因為要「會」吵才會有糖吃,而且要搞得轟轟烈烈不容易,要起而效尤也不簡單。

˙

行政院、勞動部與國道收費員連夜會商,針對國道收費員年資、工作安置達成以專案補貼的最大共識,其中專案補貼的範圍,連國道收費員4年來的抗爭便當費、車錢、失業損失、家庭壓力造成的創傷、置於不利處境的賠償等,統統納入補貼範圍。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engma&aid=71458942

 回應文章

林大(驚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8/23 15:24
跟著長智慧了
真糊塗(shengma) 於 2016-08-23 20:41 回覆:

林大 好像不適合當商人.....不會謀最大利.....哈哈哈!!!

說不定  出書  "就只是咖啡"  是你的另一人生高峰(忙著四處教學演講  好像更適合你  哈哈哈!!!)

出書  糊塗先預購五本......這不糊塗的....

共勉之.....哈哈哈!!!

(我相信  很多人不只是相信咖啡  而就只是相信 "林大"的用心.....哈哈哈!!!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8/23 15:04

正、義本身已相矛盾
轉型正義更是扭曲畸型 

而公民"覺醒"
力壓多數沉默平民 
則成就今日亂象了 

真糊塗(shengma) 於 2016-08-23 20:34 回覆:

以前發生災難時(不管天災或人禍) 總會祈求  國泰民安  風調雨順.....(畢竟災難是短暫的)

但  這幾年   台灣社會  國不泰 民不安  風不調  雨不順  變成常態.....

發生災難後   往往  不是 國泰民安  來撫慰人心  而是不久再發生更大的災難  掩蓋過去....

但  現在很多事件  都是會吵得有糖吃......不談是非對錯與因果關係

有時糊塗也常常搞糊塗了  哈哈哈!!!

就像這張照片  一樣的山  因為距離  卻有不同三種的風景......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