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寶藏巖的春日小散步
2014/03/18 17:31:28瀏覽3025|回應19|推薦109

抱著尋幽探訪的心態,踏著春寒中偶而探頭的陽光往寶藏巖一遊。

看看寶藏巖的念頭已經在腦海裡兩三年了,如今幼時的玩伴回國,為了陪她走走,擇期不如撞日,安排了寶藏巖→汀洲路台大商圈小吃→永康街的一日散步路線。

(日據時代的寶藏巖,照片來自於台北市政府網站) 

寶藏巖的位置位於汀洲路、基隆路與福和橋相交之地,若行經河畔自行車道,可以望見依傍著緩坡上的小聚落和沿山壁蓋成的寺廟--創建於清初的石壁潭寺(寶藏巖)。
民初時改名為寶藏寺。

                                           (現在的寶藏巖,照片來自於台北市政府網站)

民國57年恢復原名,之後開始遷進居民,大量發展出違建眷村。
民國69年,以整頓市容和維持水利為由,從水源保護地劃入297號都市計畫公園。
民國93年,經社運團體奔走多年後,通過成為「寶藏巖歷史聚落」為歷史建築。
民國96年,完成住戶遷村。

 
走到村落外,首先入眼的是這兩幅可愛的壁畫


當年小小的觀音寺,現在規模不小,香火鼎盛。

寶藏巖當年的形成並非經由正式規劃而成,由木造、磚石為主建材,加上少許混凝土依山臨水蜿蜒錯落而成,靠著窄窄的階梯連結組成一個不大的山城,起起落落的房舍使得公共空間與私人宅舍交織纏繞自然結合,形成一種前院貼後牆,廚房傍路燈的緊密依存景致。

對我來說這裡之所以獨特,也許並不只是沿坡而上的屋舍景觀,而是曾經在這兒住過的人們所留下來的氣息。

向來台灣的傳統聚落是由血緣親族亦或市集宗教等產生凝聚認同而逐步形成,但寶藏巖當年這些由於生存現實而產生的移民人口,吸納了外省、閩粵、客家、原住民與學生等不同族群,讓此地等同於大都會中一個停留喘息的驛站性質,有些人短駐後離開,有些人就此留下,就這樣一層層的累積,寶藏巖把一個時代一群人生活結構的氣質凝結保留了下來。

這種種都使我聯想起幼時住過的父親公務宿舍,四周一樣的灰牆綠門,生活中一樣來自各地的多種口音,大家都明白宿舍只是暫留之地,不知何日又將調往他處。

當時家家日不閉戶,孩童們自由穿門入堂,房舍雖較寶藏巖這兒寬敞且有自己的小院,但也是聲息相聞,一家的事就是全村的事!雖無隱私,鄰人之間的情感卻較現代社會來得濃郁許多。

就這樣從一個城鎮搬到另一個都市,再從這所驛站漂流到另一個停駐點,身旁的鄰人與同學總帶著不同的生活背景與口音,直到長大我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童年記憶之所以如此清楚,是因為可以依靠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鄰居和不同的學校做為分隔。

     

數次回到多個幼時舊居重遊,有的雖仍有人住卻已然破敗,有的大門深鎖等待拆除。

某個寂靜的下午只剩蟬鳴,我站在斑駁的門外看著熟悉又陌生的巷弄,抱著些許幻想---也許隨時會有嘻笑追逐的小女孩跑進巷子,也許當年清湯掛麵的國中女生嘗試適應陌生環境的無奈背影恰巧開門而出....

在寶藏巖,除了如織的遊客,我似乎看到了成長中某些似曾相識的痕跡。





註: 抱著極大的探索心情想去看看藝術村,沒想到又是一個蚊子館,離開時的心情真是失落又生氣。寶藏巖是一個絕佳的展演地點,位於市區交通方便、空間獨立卻又融合,景觀特殊也有時代意涵,現在卻是寥落破舊利用率極低。

在台灣常看到舊建物再利用,但「保存與懷舊」vs.「破爛和殘破」之間的界線似乎也沒那麼難拿捏,然而看到的卻往往是舊建物變得簇新華麗要不就是如同廢墟的兩極發展。

難道只有讓財團圖利BOT之外,政府自己經營管理的下場就是如此嗎?如果不改變這種「有就好」的粗糙心態,再多的資源也是枉然。

文章之初本想寫這部份心情的,但後來想想...罷了!不如不寫藝術只寫感懷....真是可惜了一塊「寶」地。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adowy&aid=11769533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on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請問...
2014/04/13 15:16

花姐到寶藏巖春日小散步

有沒有穿高跟鞋?懷疑


花蔭深濃(shadowy) 於 2014-04-13 16:41 回覆:

哈哈~那就自找麻煩了!!不如踩高蹺!誰理你


響聲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30 23:48

趙四小姐好久不見。借別人的版面打招呼。雖然有點兒---哈哈

妳還認識一種人也是「有伸有縮」的不是嗎?哈哈

花蔭深濃(shadowy) 於 2014-04-01 18:45 回覆:
得意

JamieCha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伸有縮
2014/03/28 12:16
古歌一下就出來瞭:說書嘴,唱戲腿→有伸有縮(說)
花蔭深濃(shadowy) 於 2014-03-28 12:20 回覆:
吼!作弊!

JamieCha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26 21:27
還好缺憾的部分由你的文字遞補了,說說看,你這說書的嘴不正是如上鮮明的每段斷代史養出來的嗎?!
花蔭深濃(shadowy) 於 2014-03-28 10:20 回覆:

說書嘴? 師父在上,請受小的一拜!!誰理你 

說書嘴,唱戲腿--打句歇後語?


響聲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20 00:41

寳藏 嚴!

一首樂曲用一個個音一段段節奏堆砌起來,演奏時也是一次次練習後一個音一個音的重現出來。

一幅畫一筆筆的畫下後,展出時也是一次次的規劃才得以展出,收藏時更是時時注意著維護保養,不然就沒有下一次囉。

維護劇場的艱難就更不在話下了,無論演出於否,一刻也不得鬆懈。

這些情節 聽眾觀眾大多數是不會去了解的,政府就更是不會去懂得的。

藝術無價,其價就在,無時無刻裡的無字。

不能無時無刻的投入就不要奢談藝術!哈哈!很嚴吧!


花蔭深濃(shadowy) 於 2014-03-20 12:52 回覆:

好久不見啊!!響聲~

您說的真好!「無」字的重要,若不能無時無刻的用心與實踐,何來的讓人感動的成果?


medov醫生(我愛中華民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alien
2014/03/19 18:51

美女觀音菩薩沒有收你當義女喔

NASA在問你跟alien第三類接觸後  是否該到NASA報到呢

花蔭深濃(shadowy) 於 2014-03-20 00:42 回覆:

呵呵~medov醫生難道有奇遇?

外星人說:「噓!」大笑


我是查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19 16:52

寶藏巖看過不少格主PO過...

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景緻,當然跟有無活動有關

但能將這個聚落保存下來立意是良善的

剩下的就要靠更多有心人用心經營了!

花蔭深濃(shadowy) 於 2014-03-19 18:34 回覆:

去了那感覺到寥落,也許是因為沒有活動。

但若要成為「國際藝術村」似乎該有更多一點想法的規畫,甚或有簽約的長駐藝術家和分區主題,平日沒活動的狀況實在太浪費了。


筆記阿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4/03/19 14:28

利用率極低 ? 三年前去參觀的時候挺熱鬧呀 , 一大堆年輕人辦家家酒 . 莫非這幾年已出現變化?

改日再去一探 .

說真的 , 此村需要再用心規劃 .

 

花蔭深濃(shadowy) 於 2014-03-19 18:27 回覆:

我看網路上的照片,也有許多熱鬧活動的照片。

我想我去的季節也許不對吧!


賈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19 11:50

"巖" 感覺比 "寺" 雅一點。

當然,最好的是 "寶藏" 二字

總感覺,進去了,不會空手出來。得意

花蔭深濃(shadowy) 於 2014-03-19 13:47 回覆:
巖有寺廟沿山而建的感覺,和這兒好搭,當初取名字的人頗有趣味!

期盼未來寶藏巖真的成了名符其實的寶地。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真巧啊!
2014/03/19 11:41

原來花蔭深濃也是上周六前往寶藏巖探訪啊?看來還真巧! 其實我所感受到的失望,跟您應該不太相同。您覺得這座藝術村成了蚊子館,我倒認為這裡成了掛著「眷村」或「懷舊」羊頭(或者其實從一開始就不是以此來對外行銷?),實則根本不是如此;一種原有樣貌被些許完全不搭軋的現代全新創作~~例如制高點某棟彷彿戰爭片裡,被轟炸或者砲擊之後,呈現斷垣殘瓦樣貌的水泥平房,窗口成了彷彿鬼片場景供人拍照、門口等處擺放幾具不知意義在哪裡,由塑膠或膠帶等物質,或綑綁、或纏繞出來的人形偶;假使想要瞧瞧民國五十年代左右的眷村風情,恐怕真會蹙眉與皺眉...

當然,也可能只是我沒有藝術細胞或創新精神,因為看不懂、又不想承認自己沒文化,所以大吐酸話? 我個人寫的寶藏巖文章,應該近幾日會上傳,到時再請花蔭深濃大駕光臨跟指教吧;先給您看看兩張照片。 大笑


花蔭深濃(shadowy) 於 2014-03-19 14:06 回覆:

我懂你說的,我的意思也是如此!

真正有利用的房舍大概只有幾間,數數不用五根指頭。剩下的真的是亂七八糟的展示,完全稱不上藝術或有任何美感,所以我說那兒成了蚊子館,就是因為我不把那些不知所云的東西當成展示(我承認藝術的觀點每個人的角度不同,但那兒的也太離譜了。守口如瓶)

難道主事者在申請者使用時申請時,不用過濾審核他們的作品或展覽想法?任其糟蹋那個地方。無奈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