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5/20 10:54:49瀏覽3275|回應2|推薦16 | |
從上列檔案可以得知,在今年03.26那天下午,我和千里步道協會的陳朝政組長為華梵大學學生在中埔山步道上,進行了一堂【搭捷運‧走郊山‧訪手作步道】課程。這個課程的路線正如http://blog.udn.com/selin7777/40306566《搭捷運‧走郊山‧訪古道》圖文所敘,只是這回重點是:訪手作步道。 有關手作步道的介紹,我們節目也曾在2015年初製作過兩集,請閱: *http://blog.udn.com/selin7777/20132237《呂洞賓的足跡 在仙跡岩慢行》 *http://blog.udn.com/selin7777/21220675《仙跡岩上,慢行真功夫!》 自從2015年【大文山淡蘭聯盟】成立之後,這條古道旁的華梵大學環境與防災設計學系何立智老師、唐怡君老師及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的吳嘉陵老師;東南科技大學觀光與生態旅遊系吳怡彥老師;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翁珮怡老師;台灣大學食養農創專案吳金墉老師等,都有相關的課程在進行。其中,華梵大學更邀請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老師開課,並安排今年五月間在學校進行「手作步道」事宜。03.26那天下午的課,可以說是付諸行動之前的觀摩學習。 當天,唐宜君老師和我帶著學生從捷運麟光站出發,經富陽生態公園登頂,越過辛亥路上方進入中埔山;再沿著稜線往東行,走到興昌里榕樹步道上來的叉路交會處,就是去年11月透過工作假期,完成手作修復步道的地方。我們到達的時候,陳朝政組長和志工已經在那裏等候大家;有意思的是,之前我曾經來做行前探勘,以做好上課的準備,卻沒有發現「手作之處」原來就是這裏。徐銘謙老師跟我說,「手作步道」追求的境界就在『自然,看不出人為修復的痕跡。』 學生們聽朝政組長和志工的介紹,了解了實施的工項和規模,以及追蹤觀察施工成果。朝政組長說「施作工項一:路緣木設置及地毯清除」作業中,清除的地毯不只一層,很可能是居民有樣學樣。至於為甚麼會在步道上或兩旁平臺舖地毯呢?多半因為積水泥濘,多數人認為鋪地毯有利於通行或進行一些活動;而實際上的成效並不佳,所以會撲了一層又一層。鋪設地毯很可能讓地底的生物失去機會比如:在土壤裏等待破土而出的若蟲,無法鑽出地面羽化成蟬。 在「施作工項三:步道改線」的理由,是因為日積月累的踩踏,山徑形成了V形溝,土壤大量流失並有岩盤裸露的現像。針對此,志工們把步道分成兩邊,以木條加以分界,整理邊坡,為22公尺長度的路徑設了8階土木階梯,踏階上鋪有鵝卵石。 我問學生們:要走在哪邊呢? 他們說:走在鋪有鵝卵石的階梯內。 學生們都很有概念,因為走在土木階梯裏,可以讓另一邊裸露的山徑休養生息,早日長出植物來涵養水、孕育珍貴的土壤;實際上,階梯這邊也比較好走和安全。仔細觀察這段路緣木的縫隙間有堆積落葉,落葉正是形成土壤的材料呢。 我們還看見橫向排水木頭和階梯都有檔下細泥土的跡象,覺得好開心。朝政老師認為有一段短木階這邊的排水作用不理想,將稍微修改工法來改善這個狀況。他還補充說明,因為這些施工都不是非常強硬,因此便於作微調修整,不必長途運送鑽土機、電鋸等諸多耗時耗工的設備。他這番說明讓我想起多年前認識的台北市府建設局一位吳股長,他說在離開公職之後,他將常常行走於山野,運用一把榔頭,隨時隨地維護步道。 課程的最後,我們來到「施作工項七:泥濘路段改善」這裏;改善工法中使用的是就地取材的石頭,步道志工介紹山邊溝排水和跌水的作法,以及它們的功能。我們看見他背上的藍色行囊中,放著簡單的工具,他背著它們就可以隨時照顧家園,讓人十分動心。 當大家步行至大安區和文山區交界的土地公嶺,再循著水泥路往北、轉西走到莊敬隧道北端不遠處下山,回到捷運麟光站的時候,大家站在站旁草地回味步履之間,水泥道和泥土小徑的不同感覺。 有機會為大學生們進行這樣的戶外課程,我覺得很榮幸也很開心,希望沿途種種感人的質素,可以流入這群年輕學子的心田,開啟他們多元思維,擁有寬闊的視野和胸襟,用溫柔的態度對待土地,做出最妥善的規劃,為芸芸眾生降低生存的風險。 千里步道協會為了讓各界多了解我們家園的自然與人文,遂積極爭取公私部門的奧援,在台北都會區,由【大文山淡蘭聯盟】的何文賢老師、張秋蜜老師和我,引領民眾【搭捷運‧走郊山‧訪古道】系列活動;我們特別走往中埔山手作步道的現場,讓大家體驗這個印記。六月五日第三屆〈台灣步道日〉當天,分別由捷運麟光站、辛亥站、木柵站出發的三個隊伍,則安排在手作步道這裏會師。詳細活動訊息請閱: http://www.tmitrail.org.tw/tamsui-kavalan/ 歡迎海內外的聽眾們,有機會來台灣走步道,特別是來台北【搭捷運‧走郊山‧訪古道】,看看志工們手作步道的風采。 完成於2016.05.14 播出日2016.05.18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