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02 10:21:15瀏覽2437|回應0|推薦5 | |
2015.01.12 臺北市下大雨,第二天則是陽光普照的天氣;想起千里步道協會去年號召一群志工,以手工方式整理仙跡岩東側步道的事(相關故事請閱 http://blog.udn.com/selin7777/20132237《呂洞賓的足跡,在仙跡岩慢行》)。於是在2015.01.13這天上午,我抽空登仙跡岩去看手作步道的情況。 從海岸巡防署南端興隆路三段304巷走進登山口,看見手作步道大致從133號路燈附近開始作業。這段路徑上有很多裸露的樹根,可以推測是長期的土壤流失所造成;志工們在這裏舖了木階,旁邊還有淺淺的導水路,這應該是減緩水的衝力來保護土壤的措施。 當我走到第135號路燈旁的時候,看見前方有一位老人家緩緩走下來,我們在卵石路面上互相打招呼;老人家姓趙,他說他住在再興中學附近幾十年了。 我忍不住問:「伯伯,您有發現這條步道有甚麼改變嗎?」 他說:「有啊!有啊!路面鋪了小石頭,還有木條把小石頭圍起來不散開,現在啊,下雨天也不怕路會滑滑的,走起來又安全又舒服多了。」 我接著問:「您知道這是一大群志工來作成的嗎?」 他說:「真的呀,真是好心人耶,謝謝你們唷!」 我連忙跟他說這是千里步道和台北文山社區大學的志工們的奉獻,我沒有來參與;老人家卻還是一直跟我道謝,安穩的身影慢慢地走下山。 仙跡岩步道是很多人鍛鍊強身的好所在,還有愛國人士在最高點─海拔144公尺這邊設置旗杆,讓山頂有國旗飄揚;而在設置第142號路燈的分叉路旁,通往東南(再興中學、興隆山莊) 方向的端點,叫作釣魚臺;早年我比較常來走仙跡岩步道,每當走到“釣魚臺”附近的時候,都會聽到拉胡琴、唱平劇的聲音。 臺北市政府大地工程處在仙跡岩自然步道稜線上有設置打印臺,打印臺旁邊有座涼亭,從涼亭可以遠眺101大樓和木柵垃圾焚化廠的長頸鹿煙囪;涼亭旁有一面主題【健~鐵拐李─自然步道】的解說牌,這面解說牌往東,直到編號第133號路燈處的小徑都是泥土鋪面,長度只有0.65公里。其餘從四面八方登仙跡岩的步道大都舖了花崗岩,從而顯示,泥土小徑是多麼地珍貴難得;然而我們也從看見解說內容「路面崎嶇難行」的描述,感受到整理成為「好行走山徑」的渴求甚殷。可喜的是,大地工程處頗為認同手作步道的理念,該處步道科陳彥成正工程司曾在手作步道工作坊上表示感謝民間力量的付出。 目前手作步道最高點大約進行到135~136號路燈之間,對倡議「水泥步道零成長、天然步道零損失」願景目標的千里步道協會來說,非常期待公部門有更實質的奧援,一起進行周延的規劃,讓這項理念深化、落實在經營管理制度中,並在仙跡岩早日完成(至少) 0.65公里天然步道的手作工法整修任務。 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老師,長期致力於尋找充斥國內各地步道石階工程的替代方法,她這份願景曾獲得2006年行政院客委會【築夢計畫】的補助,遠赴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學習,歷經打石、步道清理、架設邊坡木樁、木梯、翻修石階、屋頂等工作,從中體會一條山徑的深度內涵,累積了步道志工的豐富經驗。目前正應邀在台北文山社區大學和華梵大學開「步道學」課程,她曾表示,在國內很多角落都看見因地制宜的步道工法,每條通道各有動人的歷史故事和生命內涵,都值得我們加以呵護與傳頌。或許可以這麼說,打破「用水泥才堅固」的迷思,是目前最嚴峻的挑戰,工法技巧反而不是很困難。 走在仙跡岩短短的手作步道上,好像讓我更能體會知難行易、慢行真功夫的哲理,真希望有更多人一起來探討這個課題,實踐這項功夫。 *參考資料: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 作者:徐銘謙 野人文化出版 完成於 2015.02.20 播出日2015.02.25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