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2 06:49:04瀏覽5127|回應1|推薦1 | |
〈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三部曲〉
*械子~ 我每個星期一幾乎都會帶小外孫到榮星公園散步,他最喜歡牽著我的手走向公園西北側的入口,因為那裡樹立了一面告示圖,每回都一一解釋圖的意思給我聽,然後跑去溜滑梯。最近我陪他去龍江路小巷弄裏的「下埤公園」時,發現項目比較少的圖示,但共同之處都是具有:「不准車輛、腳踏車進入公園」的管理準則。 ↑小小的社區型「下埤公園」,也有清楚的圖示。 這兩個告示牌讓我對【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規劃中納入腳踏車道的構想,深深感到疑惑?爾後,當身為客家子弟的我,帶著第三代進入公園認識母體文化、他們如果提問「外婆,公園不是禁止腳踏車進入嗎?」的時候,我將如何回答呢?
↑榮星公園內的告示牌,左下方有禁止機車、腳踏車進入的標示。 *首部曲~ 發現公園的規劃問題 2008年冬至當天,接到中正區水源路居民的電話(請閱讀本季刊第41期─2009年1月出刊之〈在步道上 共譜生命的樂章〉系列13) *貳部曲~ 發現合作的力量 創造轉圜的空間 經過台北鳥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荒野保護協會、綠黨、大安社大、中正社大、林興里里民和本會等組成的【客家公園郝好做聯盟】一連串的合作努力,促成平面媒體和電視台如客家電視頻道、公共電視等傳播媒體的專輯探討,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表示將從善如流,尊重民間團體的意見。 2009年6月4日上午,台北市客委會主委冒雨跟民間團體代表研商;當天下午近兩點時分,我接到北市客委會主委劉智雄先生的電話,他跟我說:「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將不會有梯田、不會有風車、樹木也都不會移植它處、同時會將園區內移植的樹木量減至最低、、、」,當時我正要參加【石門水庫生態監測研究專案】的焦點團體會議,接到這通電話簡直讓我興奮莫名,跟與會者分享時有人提議頒獎給客委會,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世界環境日前夕的大禮。 6月6日上午,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召開樹木保護審查委員會議,副市長林建元先生擔任主席;經由(OURs)的促成,【客家公園郝好做聯盟】參與這項會議,並由台北鳥會報告園區環境現況,說明園區目前有二十多種鳥類棲息其中,藉以強調此區保持完整的重要性。聯盟在此次會議上提出「樹群完整保留」的陳情書,審查委員們很認同這份陳述,要求聯盟對公園的自然資源再加詳實的調查,把調查結果提供給委員會作「樹群完整保留」的判斷根據。 我們協會被分派負責作植物資源的調查,新任理事長蔡克忠先生隨即調度人馬,由我寫公文給客委會,公文內容如下: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 函 受文者: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 主 旨:請惠予協助,讓本協會人員進入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進行資源調查。 說 明: 一、感謝貴會接納保育團體的建言,對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做了更周延的規劃,為都會區保留自然資源立下新的篇章,。 二、6/6北市府樹木保護審查會議中決議,請保育團體更仔細調查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內的動植物資源,以作為「全區樹群保留」的判斷依據。本協會因而邀集專業義工,將於6月24日(星期三)10點,進入園區進行調查作業。 三、調查結果除了提供審查作業之外,亦可提供貴會對於未來培訓導覽解說時的素材。我們深信這對貴會經營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專業形象會有所提升,對於我們台北市保有自然生態更有所助益;更有價值的是,在為我們居住的城市編織夢想、建立典範的過程中,我們沒有缺席。 四、希望貴會本著「創立新價值 樹立新典範」的核心理念,協助吾等順利完成調查,讓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有嶄新的面貌呈現給國人。無任感激!
結果,在6/22日那天,客委會一通電話給本會秘書長張尤娟,表示因為已經開工,所以不同意我們進入園區作調查。 *第三部曲~ 變調 曲未終 政客和政治家高下立判 【客家公園郝好做聯盟】本以為漸入佳境,正準備規劃工作坊來推動本案腳踏車路線的更改事宜。但是,當7月2日上午,我們前往北市府都發局參與臺北市客委會提送之變更設計案給都審會議時,發現他們並未依照98年6月6日樹木保護委員會議紀錄結論「減量、輕化、少擾動」的原則,確實進行變更設計和民間參與。甚至把承諾取消之「梯田」改名為「水田」繼續設置、功能不明的「巨大跨堤平台」規模也毫無縮減、為了此巨大跨堤平台仍要移植八十七棵大樹、自行車道從土堤改採高架方式,使得居民對自行車道為何非得穿越公園才能跨堤的疑慮無法消除。 OURs理事長黃瑞茂先生表示,客家公園一案暴露出臺北市政府當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官僚系統在做決策規劃時沒有仔細評估,無法回應民間期待,當決策者的單一想像成為市政閉門造車的推動核心,臺北市長期所建立「進步城市」的價值也不復存在。例如客家文化公園的巨大跨堤平台面積高達3200多平方公尺(約3.3分或968坪),以平均每戶40坪的居住面積來換算的話,高達24戶人家,已經是小型社區或一座小學操場的規模。 這個平台是市長郝龍斌先生去日本六本木考察回來仿效的,他們說建築平台用來讓腳踏車從河濱連結到園區,平台上可以喝咖啡聊天,喜歡唱山歌的客家鄉親可以善用這裏舒展歌喉,晚上還可以看夜景。聯盟擔心巨大的水泥蓄熱效應將讓人無法停留,根本無法達到市政府規劃的「景觀咖啡平台」功能,卻還要為此大舉移樹、虛耗社會成本,我們建議縮小規模節省支出,把高達六億多元的總經費省下一部份,用在同安街底三級古蹟的纪州庵旁也興建一座跨堤平台,讓更多民眾方便到新店溪畔領會明月清風。 7月2日上午擔任都審會議主席的都發局局長丁育群先生強勢主導審查意見,忽視審查委員對此案關懷的建言,他有幾段幾段經典的談話,我舉出兩題以饗諸位讀者,並以問答的方式來表達對他的發言的回應: (一)台北市這幾年在市區各地綠美化的成果,來弭補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少掉幾棵樹,真的會無法諒解嗎? *我們的看法: 就生態工程的觀點來看,局長提的意見帶著些許棲地補償的概念,然而棲地補償需有全盤的規劃設計,如預定補償綠地的面積、位置、效益、功能與目標物種,並且在棲地營造完之後,確認其生態服務的功能與被犧牲的綠地是相符的之後,方能進行工程。絕對不是局長為求自圓其說,臨時提出的各地綠美化成果可以打發的。所以答案是:不可諒解。這是一位主修自然生態領域、居住當地居民的意見,他認為諒解與否應該是很主觀情緒的問題,每個人有不同觀感,都發局局長問這問題,目的不是真的要獲得答案,而是想用哀兵策略。 一位住在住在師大路與水源路的交叉口,離園區只有五分鐘步行路程的居民說,有幸生活圈中有一處遺世獨立的綠地,不同於單調的人工公園,近在咫尺的它原始且多樣,別處的綠地美化與我何干,在地人當然不允許身邊的綠地被無意義的梯田營造犧牲掉。周邊居民的觀感應也是不可原諒,更別說就生存在其中的生物是否原諒了。 此問題可窺見官員的姿態甚高,既無知又不具同理心。請問丁局長,假如我是個醫生(都發局),懸壺濟世,救人無數(很多綠地美化),那在街上殺幾個人(犧牲客家公園巨樹),是否有人會諒解?! 另外,就這問題的邏輯來看,都發局長處理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態度極不正面,原因a.客家文化主題園區的問題並不是因為誰不諒解而產生的! 也不是誰諒解就可以解決的! 問題解決方式應該尊重專業,群策群力共尋對策,絕不是私下詢求某人的『諒解』,除非他發願問遍所有利益關係人,包含園區中的生物是否諒解 (二)讓都市熱島效應如此嚴重的原因中,堤防檔掉了河流風廊 是重要兇手,在減緩熱島效應的作為上,引進風的重要性不亞於樹,你們民間為甚麼不成立「破除堤防」的團體呢?我退休以後,就要積極推動這項理念和做法。 *我們的看法: 沒錯,引進風的重要性不亞於樹,然而在客家文化主題園區一案中,這種言論為模糊焦點,客家文化主題園區又不拆堤防,談這些作什麼。 *結語 最令人擔憂的是,好的願景、好的決策思維無法在享有豐沛資源的政府單位提出,反而對民間團體沒有提出「這項遠見」而感到失望,真令人徒呼奈何! 想到我們祖孫在榮星公園散步時,若遇見有人騎腳踏車莽撞進入園區之際,一定有不少人會同聲發出:「公園理不准騎腳踏車,請離開,以免造成危險!」 身為首都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規劃,卻連這個準則都無法遵守,還談得上對客家文化的尊重嗎?受過高等教育的政府首長,不思為環境守護引領風潮,讓優質的族群文化有深度展現的機會;反而只下表淺功夫,演奏出一再變調的曲目。政治家或政客的高下立判,應該就在這裡。 完稿於2009.07.19 (註)由於法定程序尚未完成,故本會發文的理事長仍舊是林淑英 (註) 本文將發表在《自然步道協會會訊第43期》 同步發佈 ◎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網站 http://www.gcaa.org.tw/ ◎自然步道協會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naturet/ngo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