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諸羅古城道將圳.褒忠有才滯洪池》
2022/06/05 23:33:30瀏覽3017|回應0|推薦11

    

▲2022年03月23日,承蒙嘉義市道將圳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楊清樑老師款待暨合影,周鍾瑄雕像後方就是楊清樑老師。

▼嘉義市道將圳文化學會珍藏的周鍾瑄知縣雕像

                           《諸羅古城道將圳.褒忠有才滯洪池》

壹、楔子~有一股引力叫「諸羅方舟」

    在規劃【走讀中南台灣-東螺溪澄清.烏魚子再現.有才村滯洪】活動路線的時候,想到一天來回台北與濁水溪口的行程,將會違法讓司機先生超時工作。同時,想起雲林麥寮距嘉義不遠,嘉義市有一條歷史超過三百年的古水圳以及致力研究守護這條古水圳的嘉義市道將圳文化學會,而道將圳水源來自八掌溪。

    此外,這幾年非常努力在「竹林輕掩的溪畔.造一艘諸羅方舟」護育諸羅樹蛙的第五河川局,辦公室就在八掌溪左岸;有一回我前往該局開會時,從會議室外陽臺往東邊遠眺,發現有座像隻大鳥的橋,從它的右側翅膀透視過去則有棟金色琉璃瓦建築物,經詢問得知:那是彌陀映月橋和彌陀寺。道將古圳的渠首就在彌陀映月橋邊。

    近年,為了因應氣候的劇烈變遷而採取的調適措施之一「在地滯洪」–首座設在雲林褒忠有才村,經管單位也是第五河川局。於是,323日【走道將圳巡渠首.訪有才寮滯洪池】的路線於焉成形。 

貳、道將圳旁,聆聽護水心聲;雨中慢行,望見落地鳥巢~

    回顧2009年春,我在水利署臺中辦公室舉辦的會議上認識了嘉義市道將圳文化學會楊清樑理事長,當他得知我是客家子弟的時候,馬上表示說,他們踏查道將圳後,研判道將圳旁有客家先民的足跡。我在中央廣播電台的【99個社區故事】節目導播和共同主持人江光大先生,因而跟我連袂前往嘉義市拜訪楊理事長,他跟幾位住在道將圳尾太保市魚寮社區的鄉親,帶著我們從下午走到傍晚,終於有所獲:請閱 https://blog.udn.com/selin7777/7910215《嘉南平原.古圳遺址相輝映》

    將這條古水圳興修、築埤連結擴大灌溉面積的是1714年上任諸羅知縣的周鍾瑄,楊理事長他們深入研究這條水圳的歷史後,非常感念他的功績,想要塑一尊像來紀念他,但是遍找不著他的相貌。2007年,他們終於和貴州省貴陽縣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聯絡上,並透過該中心的協助,組團前往周鍾瑄的故鄉貴州省貴陽花溪區的騎龍村,拜訪先賢的故居與後裔;再從先賢同期族姪周渝璜的畫像、以及十多位後裔臉像的輪廓,確定了周鍾瑄知縣的畫像,回嘉後完成木頭雕像一尊。

    周鍾瑄先賢上任諸羅知縣三百周年的2014年,我引領一群政大企家班的學長學姐們拜訪楊清樑理事長時,首度看見周鍾瑄雕像;當天還跟著楊理事長循他認養的道將圳旁散步,看見髒亂點被他們營造成美麗角落的情景,大家都由衷地佩服。

    八年後的323日,我們歷經凌晨發生的大地震之後,雨中抵達嘉義市;楊理事長和他的兒子,還有長榮大學曾志民教授及中華防災學會林怡君組長迎接我們。323日可說是眼前這波新冠疫情蠢蠢欲動之際,大家不敢在室內久留,楊理事長在大夥兒拜望周鍾瑄先賢雕像之後,帶著我們到家門口的道將圳旁,走往水圳上游;圳水悠悠,沿途分享嘉義市道將圳文化學會呵護古水圳、參與水環境公共議題的努力足跡。

         恰逢春天,道將圳興嘉國小前圳道旁的「南美假櫻桃」「桂葉黃梅」都結實纍纍,「南美假櫻桃」成熟果紅紅的,很甜,是很好的誘鳥食物;「桂葉黃梅」開的是漂亮的黃花,果實有個階段很像米老鼠的臉譜,所以也很吸引人們的目光。走著走著,來到嘉義大學新民校區圳道,隔著古圳是大樹成蔭的民生公園,其中,有幾棵是大葉桃花心木;就在舖滿桃花心木金黃色落葉的地上,我們發現一個掉落的小小鳥巢,鳥巢裡破蛋殼中,有蛋黃遺跡,讓大家有些感傷。有夥伴說,那是綠繡眼的鳥巢;另一位夥伴說,如果不是慢慢走,就很難看見這一幕,而這一幕,會讓人深思野生動植物生命延續遭遇的風險。 

參、古圳渠首八掌溪.堤防苦楝戀風鈴

    跟楊清樑理事長父子道別之後,我們驅車來到八掌溪畔新近完成的綠映水漾公園,一下車,就看見第五河川局莊曜成局長、林宏仁簡任工程司、徐立昌課長和翁宜萱副工程司等撐著傘等候我們;莊局長說他剛剛來五河局上任,很高興有機會跟關心水環境課題的民間團體一起前往道將古圳取水口;徐立昌課長為我們介紹這座供水數百年的水利設施。

    道將圳渠首工是在八掌溪右岸,我們站在這條歷經三百多年的古圳渠道口上方,看見八掌溪水被攔起引進水圳渠道後,從林蔭中現身流向嘉義市區,圳尾流到嘉義縣太保市魚寮一帶的村落,滋養眾生。

    從彌陀映月橋越八掌溪走往左岸轉往下游,可以看見大大的解說牆,牆面是荷蘭人修創此圳,1687年經清代施琅將軍擴充,卻遭洪水沖毀;經仕紳黃嚴卿等十五人出資重修,並命名為將軍圳;1695年,太保仕紳游立夫、陳日辛等十五人出資興建道爺圳;日治1907,合而為「道將圳」的文字介紹。三百多年歲月中,除了洪患,悠悠圳水也會遭遇蒸發、淤積的命運,需要多少觀照與維護,才能源源不絕地扮演滋養眾生的角色功能?

    彌陀映月橋左岸堤防內側滿地都是落葉,可惜有雨,無法去踩踏出窸窸窣窣的聲音;堤防外側整排的黃花風鈴木,花朵也被幾天來的雨勢打落了,枝頭稀稀疏疏;不過,空氣中仍有淡淡花香,我們發現那是苦楝花盛開的芬芳。寶島客家電臺潤惠臺長分享說,一路走來,八掌溪畔的飄逸路樹,令人心醉著迷。

    出外旅遊的食宿交通安排至為重要,我們原想在彌陀映月橋上或堤防大樹下野餐,每個人享用一條壽司和一個橘子,午餐後再請第五河川局帶領我們走讀雲林褒忠的「在地滯洪池」。沒想到第五河川局得知我們專程南下的學習之旅訊息後,馬上傳來歡迎之意,承辦【公私協力工作坊】專案行政工作的翁宜萱副工程司也協助安排流程,並表示在局裡的會議室用午餐較為妥當。此處所謂【公私協力工作坊】專案,指的是積極推動公共政策中善用公私協力作為的水利部門,由於人力不足,因而以「專案招標」的評選程序選到適合的團體來共同規劃與執行的任務。今年度經由評選後接受第五河川局委託辦理【公私協力工作坊】專案的是中華防災學會,前述在嘉義市道將圳文化學會迎接我們的長榮大學曾志民教授及中華防災學會林怡君組長,是該專案兩位協同主持人。他們跟局方討論研商之後,雙方都認為在終身學習的年代,有民間團體主動想前來學習水環境課題,可說是公私協力的重要面向之一,對該專案執行或許會有一些啟發作用,因此,他們也積極參與接待,體貼地準備「輕食」午餐款待我們。

         就在享用午餐之際,水利署賴建信署長突然出現在我們眼前,可能是公務視察吧。在短暫的意見交流中,夥伴們表達這兩天的所見所思,走在八掌溪畔感受到的古城氣息。賴署長也表達在嚴峻的水資源課題上,水利部門的永續思維與實踐作為,需要各界的理解和攜手合作;而主動地來實地參訪學習,是給水利人很大的鼓舞。 

肆、在地滯洪新措施.氏族文化古密碼~

    用過午餐之後,我們驅車前往雲林褒忠有才村,有才社區發展協會程西河理事長、有才村曾樹頭村長、褒忠鄉民代表林一民先生、鄉長特助蔡文發先生和社區幾位鄉親,熱烈地歡迎我們的到訪;程理事長已經可以說明「在哪裡加高田埂?在哪裡設置閘門控管逕流量?」的微工程措施,透過這個措施將原本由有才寮排水道獨自容納的洪水,引來這塊農田暫置、分擔,以降低主要渠道的負荷,從而降低有才寮村落的淹水風險。此措施在去年731日的豪雨中,曾發揮減災功能。

    有才村的鄉親們還帶我們在社區散步,參觀幾戶老建築,在「魯國衍派」門樓前合影留念。我曾經閱讀黃森松先生的《美濃鎮百家姓》著作中對曾姓的堂號「魯國堂」和「三省堂」的敘事。《美濃鎮百家姓》第371頁備註說明:春秋時代,鄫國被莒國消滅以後,世子鄫巫投奔魯國,並且去掉邑旁而改為曾氏,後世以魯國為郡號,意指曾氏發祥地所在。《美濃鎮百家姓》第370頁引用楊緒賢先生的著作《台灣區姓氏堂號考》中記載,曾氏堂號共有四個:魯國、廬陵、武城(以上為郡望)、三省。書中第237頁指出:曾巫既仕於魯,其後族人遂以「魯國」為郡號。傳至曾參,世居武城(今山東嘉祥縣南四十五里),性至孝,傳孔子之道,後人尊稱「宗聖」,以「每日三省吾身」自勉,其後以「三省」為堂號。

    在嘉南平原一隅,學習「承洪韌性」新思維與新措施,還有刻在門樓的堂號蘊含的氏族文化密碼,是很耐人尋味的。如果有機會加以探索堂屋的門聯、堂屋內的棟對,則對氏族的來處及遷移的地理空間,當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許可這麼說,水利部們在關心的「水文化」課題上,有非常豐富的蘊涵待探索! 

伍、結語~公私協力的崇高目標:興水利.利眾生

    大家依依不捨地離開有才村,林怡君組長拿了二十多顆饅頭放在遊覽車上,我原本很擔心這麼多饅頭要如何是好?沒想到,就在我們回臺北途中,夥伴們一個一個拿來當晚餐,連司機先生Stone 也選了一個,不但吃光光,而且都說:饅頭好吃。

            此行其實有個令人難忘的景致。我們第一站拜訪的東螺溪生態教育園區對岸木棉花盛開,謝文猷老師帶我們散步途中,突然叫我們停下腳步,仰望天際翱翔的鳥群,他說那是北返的國慶鳥–灰面鵟鷹正飛過彰化上空。

             木棉道旁跨越東螺溪的代馬橋上,可以聽見橋上游有湍瀨聲;當地夥伴們說,長年以來,東螺溪水幾乎全都被取去作農田水利灌溉之用,到了這裡,水量很少,味道很臭;近年,農水署彰化管理處受到東螺溪生態教育園區捲動力量的感召,配合木棉花季跟一些活動時,加大放水量,於是臭味就會降低,橋上游會有水花,也會有水聲。

    322~23日的這趟旅遊活動紀事,在0422日世界地球日那天鋪上第一篇,之後,五月初受疫情侵襲,覺得很難走筆;今天已經是65日–世界地球日。

    我很高興帶領我的夥伴們,探索家園故事,認識在嚴重汙染的河畔,致力改善水質,十多年如一日的恆毅足跡;努力定砂,維護古圳,老少攜手的嘉德懿行;更重要還要深思:寂寥農村,如何注入生命力的課題。有夥伴提起,我們還沒有去走大湖口溪的諸羅方舟生態步道。

         自然步道協會2022春季號(第94期) 會訊的封面故事,是幾位參與者書寫這回水環境走讀研習的心得;他們對每一個停留點,每一個接待我們的單位和人士,都充滿欽佩與感激。

         欽佩與感激之源,應是親身體會水利人努力以臻「興水利.利眾生」的崇高目標,引進各領域人士的智慧,由之展現出協力合作新長的苗芽所帶來的希望吧。我想。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發現道將圳生命力》 作者:楊清樑    出版:嘉義市道將圳文化學會

*《美濃鎮百家姓》      著作:黃森松    出版:今日美濃雜誌社

*https://sites.google.com/site/daojiangcanal/%E9%81%93%E5%B0%87%E5%9C%B3%E4%BA%BA%E6%96%87%E3%80%81%E6%AD%B7%E5%8F%B2%E7%AF%87〈道將圳人文歷史篇〉

*https://blog.udn.com/selin7777/18685104《他年郁林石 歸路不羞貧》

*http://blog.udn.com/selin7777/105955566《東螺溪畔,葡萄園中吃午餐!》

*http://blog.udn.com/selin7777/106359771

               《從〝1.5〞公里長開始做起,讓家鄉的風水有面子!》

*http://blog.udn.com/selin7777/106810167

       《東螺溪畔兩窩蛋~紅尾伯勞.調虎離山;紅冠水雞.親鳥遠離》

*https://www.naturetrail.org.tw/journal.php?topage=1 自然步道協會會訊(季刊)

                                                  完成於2022/06/05

▲2014年12月,楊清樑理事長接待政大企家班17期幾位學長姐暨眷屬。

▲▼嘉義市道將圳文化學會認養的道將圳旁,原本髒亂的角落,營造成可以談天說地的地方。

▲▼2022年03月23日上午,楊清樑理事長(穿紅色夾克者)帶領我們走道將圳。

▲▼陳小燕老師介紹道將圳興嘉國小前的桂葉黃梅

▲道將圳旁民生公園內大榕樹根

▲▼慢行於道將圳旁民生公園的時候,發現地面有掉落的鳥巢。

▲▼第五河川局莊曜成局長在八掌溪畔水漾公園迎接我們。

▲道將圳座落於八掌溪右岸的渠首工,後方彌陀映月橋索像隻大鳥。

▼八掌溪水進入道將圳渠道,流往北邊的嘉義市區,遠至太保魚寮。

▼八掌溪彌陀映月橋左岸高灘,有四面解說牆。

▲堤防兩側有大樹,既壯碩又迷人,還可以節能減碳。

▼經數日大雨侵襲,只剩幾朵黃色風鈴花在樹梢。

▲▼堤防外側的風鈴木花落,堤防內側苦楝花盛開!

▲劉潤惠臺長跟賴建信署長分享走在八掌溪畔看見的迷人景緻。

▲▼賴建信署長與自然步道協會黃世仁理事長交換禮物,欣喜與來訪者合影。

▲我們一行在褒忠有才村曾氏古厝門樓前合影留念,最旁邊拿著黑傘的是有才村村長曾樹頭先生。

▼程西河理事長站在滯洪池裡,為大家解說「在地滯洪」設施與成效。

▲2022年03月22日在東螺溪左岸木棉道

▲▼管理單位多放一些水到東螺溪,代馬橋上游有了水花和水流聲!

▲第四河川局李友平局長和寶島客家電台劉潤惠臺長、

  葉淑蓮、 鍾屘妹、左春香、林淑英合影。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17488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