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4青年節 訪北區水資源局護樹故事》
2014/08/06 15:19:32瀏覽816|回應0|推薦0

2014年的329青年節這天,我們央廣客家語節目前往北部水資源局採訪;水資局座落在桃園龍潭佳安村,局內有非常寬闊的草坪,還有一棵大榕樹。

這棵大榕樹因為生病而奄奄一息,居住在大溪鎮的民間環保人士林長茂先生,和大溪鎮內柵國小簡士寬老師,跟北區水資局建議採取救治措施,設法讓樹根活化;這項努力的成果,遂被安排在【石門50 水漾年華】系列活動當中。

根系活化的作法有幾個重要程序:

一、 榕樹下停車場區塊先是鑽心,把瀝青柏油底下的石頭打碎;

二、 將碎石清理,利用高壓水刀清洗出孔隙;

三、 撈除淤泥漿,讓根系通氣和排水;

四、 封住落水口,以保持路面的平整。

五、 樹冠層遮覆的草坪區,則減少踐踏並收集落葉作堆肥。

在進行的過程中,內柵國小有小朋友跟著師長一起學習;而作了這些措施之後,他們發現榕樹葉比起之前,有了更多的盎然綠意。

走筆至此,想到最近閱讀的《森林秘境:生物學家的觀察年誌》(註)書中所敘,普魯士國王請生物學家以人工栽種松露,但是沒有成功,然而卻發現製造出松露的地下真菌網絡和樹根是相連的;這些真菌並不是寄生在樹根,它們是樹木的奶媽,會把營養送給樹木。後來,一群植物學家和真菌學家開始進行廣泛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植物的根系內部或外圍都有這種「菌根菌」(mycorrhizal fungi)的存在。對於大部分的植物來說,真菌乃是它們在土壤裡的主要吸收表面,根部只不過是它們用來和真菌網絡連結的表面。近年來,更有植物生理學家讓植物吸收具放射性的原子,然後藉此追蹤物質在森林生態體系中的流向,結果發現真菌也是植物間彼此連結的管道呢。

從前,我們以為根部是陸地植物最早出現的部位之一,也是它們最重要的部位之一;但從一些化石的顯現,植物的根部是後來才演化出來的,植物最初是靠真菌來吸收地下的營養,它們之所以發展出根部,很可能是為了要在地下尋找真菌,而不是直接吸收土裡的養分。

閱讀生物學家對於地下土壤世界的描述,覺得這方神秘世界遭受柏油或水泥塵封與重壓,它們在短期間內大概還沒有抵禦機制,呈現出來的是奄奄一息。如今,管理當局與愛樹人士致力於根系之活化,值得肯定,也值得持續觀察。

我們看見劉駿明局長和佳安村村長李桂春女士、林長茂先生等貴賓,以及參與慶祝活動的民眾,人人手持一炷香,一起向土地公祈福的莊嚴儀式,這是台灣民間十分普及的土地公信仰。而就在土地公這把遮陽傘的大榕樹枝枒間,我們發現有捲葉象鼻蟲媽媽為寶寶做的搖籃。

我們在寧靜的園區宿舍散步時,遇見從龍潭高原村來北區水資源局採擷山櫻桃、準備培育幼苗的長者,園區的枇杷也結實纍纍,都無比地珍貴。而最讓我們驚喜的是,在這裡遇見約10年前,在台北市的木柵浸信會擔任義工、參與「廚餘做堆肥」推動工作的彭竹妹女士;當年他們跟我們幾個社區一起學習把廚餘做的堆肥,用在浸信會屋頂種菜,讓很多銀髮族動了起來。這項推動明顯讓垃圾減量,讓環保署從興建垃圾焚化廠的政策翻轉為停止興建,有直接的影響,可以說是貢獻良多。(垃圾政策翻轉相關資訊請閱:http://blog.udn.com/selin7777/7427492《參與【環境教育是甚麼?】策進研討會~以【指南宮步道上,探討垃圾焚化爐政策翻轉課題】加以詮釋》)

這兩個星期來的石門水庫周邊人事物,都顯示出了人民關心環境的行動內涵,大家所追求的理念都在「永續」。而從自然史的角度來說,人類相較於地底的「菌根菌」網絡,可能不行只在努力活化樹木的根,更重要的是向它們學習合作的智慧,以創造多贏的結局。

*註:參考《森林秘境:生物學家的觀察年誌》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 譯者:蕭寶森 商周出版

*謝謝許淑慧工程師提供照片

完成於 2014.06.20 播出日 2014.07.02

( 在地生活桃竹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1583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