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習左岸】《閱讀陶淵明_第四章:文學接受》
2016/10/23 00:01:39瀏覽1469|回應0|推薦13

沒時間寫文章,居然拿課堂的重點整理來充當新發文。

但說真的,自從念了碩士班以後,我發現以前大學所奠基礎於我而言有所受用。

碩一上「中國文學專題:經典的接受與詮釋」口頭報告

 《閱讀陶淵明_第四章:文學接受》重點整理    摘錄整理自《閱讀陶澗明》田菱著,張月譯

 第四章導讀概要:陶淵明詩歌之文學接受史

六朝:劉勰、蕭統、顏延之

晉代:鍾嶸、鮑照(擬陶詩)、江淹(擬陶詩)

初唐:王籍(擬陶詩)、杜甫(將陶謝並論)、李白(將陶謝兩類聯繫)

盛唐:儲光羲、孟浩然、王維(描寫田園圖景;改寫)

中唐:白居易(擬陶詩)、王昌齡、皎然

宋朝:梅堯臣、蘇軾、黃庭堅、朱熹

 

壹‧名詞解釋

1.詩  眼: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表現力最強的關鍵字句。指的是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以一字為工。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由於有了這個字詞或句子,而使形象鮮活,神情飛動,意味深長,引人深思,富於藝術魅力,稱為一篇詩詞的眼目。

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此詞通過描寫晚春時節海棠花的凋謝,抒發詞人的感傷情緒。最後一句「應是綠肥紅瘦」是這首詞的詞眼。

2.文取指達:此出於顏延之〈陶徵士誄〉,顏延之對陶淵明的評價,主要在其人品。
      至於陶淵明的詩歌,顏延之認為僅為「文取指達」,意思就是文章主旨
      通達,而沒有其他好的地方。

 3.無  絃: 無弦琴乃是沒有上弦的琴,無法彈奏的琴。梁蕭統《陶靖

節傳》:「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則撫弄以寄其意。」可見陶淵明為彈無弦琴的始祖,又可見彈無弦琴非為品賞樂曲,乃為寄意,寄託自己的情感。陶淵明將他的意向寄託於語言之外。無絃琴在六朝和唐代僅被看作是超凡脫俗、與眾不同的標誌,但是現在代表一種美學意義:引誘讀者進入文本的正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宋代及其以後被廣泛接受為受獎賞的文學品,而其指向文本永恆意義的可能性。

4.平淡美學:中唐白居易在定義陶淵明風格品質,是首位清晰地將平淡品

質與陶淵明相聯繫的詩人。到了宋代,梅堯臣定義了宋代詩歌的新特點,平淡成為宋代主要的美學觀念,而陶淵明詩歌的典範性表現了梅所謂的「平淡美學特徵」。從對梅詩歌內容的推斷裡,平淡似乎指的是一種節制的方式來表達詩人的本性和真實情感,包括詩歌語調和造詞,並且認為平淡等同於對事情清晰、正確的觀念和見解。蘇軾進一步發展和豐富平淡的審美感,解讀陶詩表面平淡,裡面膏美,突顯陶詩的詩歌美學。

pan>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閱讀陶淵明

 

 

貳‧論文導讀

(一)六朝時期對陶淵明的幾種早期觀點

六朝對陶淵明的接受史是帶有負面傾向的。

劉勰《文心雕龍》中沒有提及陶淵明,其中卻囊括了到劉勰自己時代為止的個別作家和作品的評價。鍾嶸的〈詩品.序〉受其當代文學經典的影響在最優秀作家的清單中忽略陶淵明,在鍾嶸評價系統中僅占中游位置。另僅有九首作品被選入蕭統的《文選》。

現代學者已指出陶淵明的詩歌不符合六朝時期的審美需求和實踐。六朝時期主流的風格被描述為綺麗和華靡的語彙。陶淵明的作品總體上來說都難以滿足這些基本審美標準。很大程度上被解讀和呈現為一位隱士生活與隱逸理想的紀錄。

顏延之的〈陶徵士誄〉提及陶淵明詩歌特點是「文取指達」,展示陶淵明原則性強的道德性格。在陶淵明的作品中看到了沒有被形式技巧所修正和潤飾的詩歌內容。

蕭統顯然欣賞陶淵明詩歌風格的獨特性。從蕭統高度印象式的批評中,可以體察出他給陶淵明作品賦予的兩種主要特點:「直率」和「豪放」,陶淵明詩歌風格的獨特性在於其持續多變。

鍾嶸評價陶淵明的詩歌,特別是「怨」,總體上缺乏「文學藻飾」。此二者正是鍾嶸高度評價上品詩人作品中所擁有的特質。鍾嶸將陶淵明的詩歌定義為「隱逸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後代作家解讀和運用陶淵明作品的方式。他將陶淵明的詩歌放在中品詩人中,並將其詩歌特點歸為「隱逸」。

江淹承認陶淵明的詩歌代表了一種獨特的文體,勾勒出它的可重複性特點並且給他的詩歌特點冠以「田居」。

 

(二)唐代詩歌對陶淵明的運用

陶淵明的詩歌在唐代得到相對較好的接受。

──初唐──

    陶淵明詩歌的接受並不理想,乃因詩學實踐還是六朝宮體詩的延續。王籍是對陶淵明詩歌和人格都有獨到鑑賞的文人,他通過陶淵明的口吻表達了自己的人格和隱居。王籍寫作了許多詩歌談論他對酒的喜愛,其中一些引用陶淵明的豪飲。他與陶淵明相似處在於他的詩歌中描繪了一天之中的農活安排以及晚上回家的情景。在陶淵明的詩歌中,王籍發現一種詩歌角色,可以藉此來與宮廷詩歌和文化對抗。

    最早將陶淵明和謝靈運並論的來源之一是杜甫的一聯詩。李白更加直接地將陶、謝兩種類型聯繫起來。

──盛唐──

    對陶淵明詩歌的興趣因此在更廣闊具有吸引力的背景下來考量:追求自然,追求退隱生活,追求閒適和超脫的狀態,以及追求在田園山水的圖景中出現的美麗和自由感。盛唐的陶淵明時尚代表了陶淵明接受史上的重要階段。

    王國瓔指出唐代帝王給隱士提供優越的社會地位,這鼓勵了朝臣關注山林、田園以及這些自然景物所帶來的生活風格。在盛唐詩人找尋宮體詩的替代風格時,發現了陶淵明。迄於八世紀二零年代,陶淵明時尚全面發展。在陶淵明時尚中最主要的作家是王維、儲光羲和孟浩然。可能是因為像王維和儲光羲這樣有影響力的文人對陶淵明的詩歌感興趣,他們文學圈的其他成員也隨之關注起陶淵明來。

    王維借用基本的情節和田園背景來表達自己的烏托邦,超脫世俗以及在田園中享受寧靜氛圍。農活的具體細節很少在盛唐的詩歌中展現,他們真正喜愛的只是田園生活的平和寧靜、優雅高尚的情趣。較例外的是儲光羲的作品,他展示了對「農夫─隱士」這一角色的最大熱忱。

──中唐──

    對陶淵明最廣泛的借用是在中唐時期,白居易的〈效陶潛體十六首〉是模仿陶淵明最長的詩組。白氏的〈效陶潛體〉是對陶淵明一種公開的致敬。白氏與陶淵明作品中出現同樣的沉思默想:生命的短暫、受挫的雄心、貧富的困境、歸隱的自適滿足,以及飲酒的美德。且白氏以一種清晰的方式把陶淵明與平炎品質相聯繫的詩人,這些是「平淡」美學在宋代發展初期的重要形式。

    皎然的評價匯總中,新穎和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出了陶淵明詩歌達到了中庸境界:他的自然描述既不凋萎枯槁也不綺麗矯飾。

 

(三)宋代對陶淵明的重新定義和經典化

宋代在文學性評價陶淵明詩歌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詩話」的出現和「跋語」寫作的流行對比起了重要作用。

梅堯臣定義了宋代詩歌的新特點,它的主要美學觀念是平淡。梅堯臣主張的平淡代表了他成熟的詩歌觀念,而陶淵明的詩歌典範性地表現了梅所謂的「平淡美學特徵」。在梅的定義裡,平淡似乎指的是一種節制的方式來表達詩人的本性和真實情感,並且認為平淡等同於對事情清晰、正確的觀念和見解。梅堯臣認為平淡的概念是詩歌成就的必要條件,他對陶淵明的詩歌平淡的解讀被蘇軾進一步發展和豐富,後者是陶淵明歷史接受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蘇軾的詩歌發展目的論與梅堯臣晚年平淡美學特點的發展相呼應:在年少時人們尋求寫出大氣輝煌的作品;成熟時人們努力追求平淡。對於蘇軾而言,平淡的特點不僅是平平淡淡;而是輝煌燦爛的最高境界。蘇軾離開梅堯臣的平淡理論進而突顯了詩美成分,他通過解讀陶淵明的詩歌進一步展示他的平淡審美感:「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蘇軾勤奮地解讀陶淵明的詩歌與他對陶淵明作品具體解讀,對後來評論家所產生的影響是同等重要的,後來的批評家解讀,經常重覆或挑戰蘇軾的文學觀點。

黃庭堅認為,與覺得這些詩歌很單調沉悶的年輕人和血氣方剛的讀者相比,更加成熟的讀者能夠更好地欣賞陶淵明詩歌的妙處。年齡和智力所形成的差別與蘇軾所承認的平淡價值在晚年才會得到體認遙相呼應。詩人創作中講求技巧而將陶淵明的自然天才看作是笨拙。對於黃庭堅而言,隱藏於陶淵明詩歌創作背後的原則是缺少意圖,呈現為缺少巧妙辦法,陶淵明的詩歌很少有人工造作的痕跡。

朱熹同意並認為陶淵明詩歌的一個主要品質在於平淡的觀點:「淵明詩平淡,出於自然。」朱熹並沒有把平淡視為對全部陶淵明詩歌的適當解讀:「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基於豪放來解讀陶淵明的詩歌表明一種高亢的精神,這與朱熹把陶淵明看作道德英雄一致。

宋代作家引介了對陶淵明詩歌的不同種解讀,從最終確定的品質到他創作詩歌的方法。在宋代,發現在陶淵明接受史上另外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批評家試圖削弱以前對陶淵明的批評,特別是來自六朝批評家的評論。

宋代的作家們像他們的唐代前輩一樣在很大程度上借鑑或者模擬陶淵明的詩歌。蘇軾將這一實踐推向更遠,超越了他的前輩。他的一百零九首和韻詩因在總體上模擬陶淵明的詩歌而被其他作家排在一起。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enashyu&aid=78702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