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懸解》V
2007/05/10 09:55:25瀏覽238|回應0|推薦0

2053年, Timger Schwartz實驗室發明生物晶體螢幕. 螢幕具彩色顯示, 可直接接受神經衝動電位的指令來顯示圖像. 並將圖像的電位, 透過感覺神經元, 送回腦的初級感覺區. 經過次級感覺區後, 在概念聯合區內建立電位空間結構(註一), 完成意義認知. 由此逐步建立環境資訊空間(三維電位)與內在感知(Qualia空間)的對應關係. 這個生物晶體螢幕, 就是獨立大腦所能認知的全部世界. 它是唯一的環境輸入(是那麼的有限)與輸出, 不再能看到其他物事, 聽到聲音, 或聞到味道. 螢幕對他來講, 就是全世界.

 

這裡需加以說明的是, 普通人能夠透過眼睛(視覺), 看到晶體螢幕上的各種圖像變化與色彩變化, 從而建立視知覺. 但獨立腦所建立的內在感知, 應該是迥異於平常人的, 因為它沒有眼睛視覺. 就好像接錯線路一樣, 將視覺神經接到了感覺中樞. 請想像一下這種情況: 我聽到了紅色, 我看到了香味, 那是多麼的混亂迷惑. 對獨立腦而言, 他完全用感覺來體驗世界. 剛開始, 連接上晶體螢幕的腦, 應該與初生嬰兒, 摸索如何控制四肢運動一般. 喔, 我送出這樣的神經衝動, 會有這樣的感知輸入(觸覺, 方位與時間) (註二). 在不斷探索, 不斷學習, 不斷記憶中, 持續建立神經連結, 簡單迴路與複雜迴路, 持續建立起感知空間. 這就是個體生物, 建立生物資訊結構程序的重現(註三). 連接上生物晶體螢幕的獨立腦, 也不斷學習, 持續建立神經連結, 建構內在感知空間, 形成神經氣候. 他有了外在世界.

 

另外一個Morgan實驗室, 也在同年發表可接受神經衝動電位的雷射全像術(註四). 回授訊號, 不必由所謂的三維視覺送回大腦, 而是感知其前端的二維全像資訊, 由此建立資訊空間的意義(註五). 至於雷射呈像的部份, 就交給人類技師處理. 不過全像資訊空間的回授處理, 就技術上似乎尚不完備, 容易造成獨立腦認知上的迷惑與矛盾.

 

經過將近20年的努力, Kent Squire實驗室於2054年, 成功地將大腦維生系統小型化. 成本下降500倍, 並將操作簡單化, 只需要三位初級的博士後研究員便可以進行例行操作. 許多神經研究中心, 紛紛建立獨立腦實驗室, 獨立腦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展開. 當然, 初始建構(setup)工作(也就是將大腦放入維生系統中), 仍相當專業, 需在特殊的研究醫院中, 才能完成. Kent Squire實驗室培訓幾個工程團, 巡迴世界, 幫忙進行建構工作.

 

註一, 基本上是螢幕矩陣構成有限的二維電位與時間, 形成數學上的三維空間. 但因為是彩色的, 所以維度更高.

註二, 觸覺感知, 是一種直接的感知(也有統合的部分); 方位感知與時間感知, 是比較複雜, 屬於統合的感知能力.

註三, 這裡各別腦建立生物資訊結構, 由於每個腦獨自建立的神經連結迴路, 不會完全相同. 因此內在感知的資訊結構, 也各自不同. 也就是說每個人的Qualia空間, 結構不相同. 不過, 細部的神經連結不同, 細部的資訊結構不同,組織起來的整體結構, 卻有相似處與共同型態. 就是這種整體相似的Qualia空間型態, 讓溝通成為可能.

 

註四, 全像術是一種全像投影的技術. 所謂全像投影, 就是用一個二維平面所包含的資訊, 投射成三維空間的視覺影像. 並且, 這個二維資訊, 如果有破損或缺角, 投射出來的視覺影像, 仍然完整, 只是解析度稍微模糊些. 這裡包含有兩種意義: 一是, 三維的視覺影像, 只需要二維資訊, 就可以完全表達. 二是, 資訊的表達是整體性的. 當原始資訊有破損, 並不影響表達的整體性, 而只是降低解析度. 任何一部份的資訊都是表達整體影像, 不管如何切割.

註五, 三維視覺所包含的空間資訊, 其實只有二維.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ientifics&aid=95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