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23 23:24:15瀏覽1825|回應0|推薦1 | |
我們這個宇宙, 是由物質, 能量, 和訊息三者所組成. 地球上人類的科學發展, 由研究物質而後研究能量, 再進而研究訊息. 意念與意識, 屬於訊息領域, 是科學最後才觸碰的範圍. 20世紀的量子力學, 在物質和能量領域, 獲得相當的成功. 此處, 吾人嘗試將這個成功模型, 以及推導的結論, 延伸到訊息領域. 希望能夠將粒子(質能)在時空中的量子波動性, 延伸至意念與意識的描述. 探討意識在時空中的量子波動分佈, 所引發的效應. 由此嘗試了解[透視], [遙視], [預視]等超常現象. 以及嘗試了解[禪定] [天眼通] [明心見性] [天人合一]等, 東方生命哲學的神聖現象, 這種在現代社會稱為超常現象或靈異現象或神聖現象的訊息領域活動. 更明確的說, 是企圖借用量子力學描述三度空間的物質波動性模型, 來說明意念波動的現象與性質, 以及說明意識存在的現象與性質. 期待由此所引發的推論想像, 成果豐盛多彩.
所謂超常現象, 是現代人類以人類的立場, 角度, 尺度, 能力, 而下的論斷. 以現代人的認知為本位的經驗法則. 許多對人類而言是超常現象, 但對於其他生物/生命, 卻是自然現象/正常現象. 這種把人的本位經驗, 定為正常, 其他的視為異常或超常, 經常限制了現代人的想像能力, 意識能力, 和潛藏能力. 舉幾個動物界正常現象的例子.
(部分的)蛙, 兩棲動物, 魚和昆蟲, 能依照環境而決定或改變性別. 這讓人們大感驚訝, 認為是超常與神奇的生命現象. 但對這些動物, 再自然不過了.
生物的再生力. 當蚯蚓被中間橫斷時, 各別都會長出失去的部分, 甚至多段切割, 各段都有再生能力(太多段或縱切, 則無再生力). 切斷海星的腕足, 海星也具有再生能力. 兩棲動物也有再生力, 種子植物也有器官再生力. 似乎, 生物界普遍具有再生能力. 唯獨哺乳動物綱, 不具有如此強的器官與肢體再生能力. 人類也有再生能力. 不過, 限於皮膚, 血管, 汗腺, 神經, 肌肉, 骨骼, 尚無法再生整個器官與肢體. 因而, 人類對於局部再生, 一點也不好奇. 但對於器官與肢體再生, 卻驚異不已.
動物中, 有些聽覺系統特別發達, 如蝙蝠, 鯨豚. 他們以聲音與聽覺, 建立世界相. 正如人類與大多數的有眼陸生動物, 用視覺建立世界相. 人類的聽覺, 成為輔助系統. 我們在了解鯨豚以聽覺建立世界相時, 覺得很神奇. 不過, 人類也有以聽覺建立世界相的潛能. 失去視覺能力的人, 主要就得借助聽覺(加上觸覺)來建立世界相, 只要從小開始鍛鍊, 便具備這種能力. 螞蟻, 主要以嗅覺建立世界相. (我們尚無法得知, 植物如何建立他們的世界相. 他們需要知道太陽光在哪兒? 葉片如何生長? 重力方向, 安排枝葉生長的對稱和平衡. 養分水分在哪兒? 根如何生長? 他們的世界相是分散式處理, 然後以網路式聯繫? 還是像人類, 集中式處理, 形成單一世界相? 或是像人群, 各自一世界相後, 再連結成群體世界相? 世界的理解, 世界相的建立, 確實是件複雜的事情.)
好, 表過超常現象, 我們回來看量子力學對物質世界的描述, 再映射到意念與意識的性質描述.
[波粒二象性]
物質其實是陰陽人, 具波粒二象性, 同時具有波動和粒子性. 這對於20世紀初的人們和物理學家, 真是驚訝呀. 真是不可思議. 古典物理的概念, 如此深刻, 波動就是波動, 粒子就是粒子, 涇渭分明, 粒子怎麼又會是波動呢?
這是量子力學最早的重要成績 顛覆古典物理的概念. 但是, 說到底, 物質是粒子還是波動? 光是波動還是粒子? 或者兩者都不是? 或者兩者都是? 這真讓人困惑, 難以理解. (注意, 這是早期物質屬性歸納/分類上的錯誤, 所造成的困惑. 為什麼一定要二選一? 為什麼一定要涇渭分明?)
光有波動性, 這點在19世紀馬克思威方程式中已經明確確認. 光的干涉繞射圖案, 也實證了這點, 光是一種波動. 但是在20世紀初, 光以能量包的形式出現(1900), 以及光電效應(1905)的表現, 都指向光具有粒子性. 那麼到底光是波動還是粒子?
電子是一種粒子, 是非常明確的「事實」. JJ湯普生發現電子, 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不過, 在電子干涉實驗, 電子繞射實驗中, 卻又發現電子明顯具有波動性.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這個混亂的時刻, 物理學家提出: 物質, 同時具備粒子和波動兩種性質. 當你去觀察它的粒子性, 它就顯示粒子給你看. 當你去觀察它的波動性, 它就顯示波動給你看. 物質的波動, 物理學家指稱是一種抽象的機率波動. 光, 是一種能量, 也同時具備粒子和波動兩種性質. 這裡已經明白暗示, 物質就是能量, 能量就是物質. 在相對論中, E=mC2的質能轉換, 也支持這個論點. 因此, 現代物理理論認定, 物質和能量是同一種東西, 它同時具備粒子和波動兩種性質. 物質和能量是一種東西, 而有兩種呈相, 現今合稱為質能. 早先, 會去區分粒子是物質的性質, 波動是能量的性質, 兩者互斥, 沒有交集, 全然是前人粗糙的觀察歸納. 一種局限在大尺度的觀點, 才會認為粒子與波動, 是不同東西的特性. 今日, 我們已經能夠微觀這個世界, 不必再套用古典物理的概念來看電子, 它不適合粒子或波動二分法的分類. 在後來的量子力學發展, 物質被區分成費米粒子(接近古典物質)和玻色粒子(接近古典能量). 它們不以粒子和波動區分, 也不以物質和能量區分, 而是以所帶量子資訊來區分.
意念/意識(或可概括整個訊息域)也有二象性, 既可以是一種過程, 也可以是一種狀態. 意念/意識的存在, 同時擁有這兩種屬性. (當然, 所謂過程和狀態, 也只是時間區間大小的結果, 依據人類的感覺尺度而給予訂定.) 因為它有狀態的屬性, 所以可以稱為體; 因為它有過程的屬性, 所以它可以隨時間變化, 可以稱為一種流, 一種場, 一種流場. 所以我們稱意識流/意識體/意識場, 意念流/意念體/意念場.
[不確定原理]
這是量子力學最核心的奧秘. 連大自然本身, 都不知道電子要往哪裡跑. 電子, 是一種無法以過去的任何一種概念, 來描述的東西. 它進行著一種常識上, 或古典知識不知道來龍去脈的活動. 不只是電子, 幾乎整個微小物質都是如此. 我們已經不能以古典知識的概念, 或常識, 來認知物質的行為. 就像單一光子有干涉行為, 自我干涉, 電子也是同樣怪異, 本身具有干涉/繞射現象.
測不準(不確定)原理有許多種陳述方式, 其中一種操作性陳述如下:「我們無法同時精準測量一個物質的兩種相關(共軛)物理屬性」, 以數學式表示: ΔX*ΔP≧ħ 這個不確定性, 並不是因為測量或操作上的限制所造成(曾經有物理學家強力堅持如此), 而是物質或宇宙的本質如此. 他就是沒有完全確定的實況, 一定存在不確定性. 並且, 只要進行觀察或測量, 物理系統就改變了原初的行為, 不再是原本的樣態.
意念/意識也是如此(或可概括整個訊息域), 具有不確定性. 雖然, 意念經過操作(如記錄, 傳遞), 便會扭曲失真, 解讀出來的訊息, 不是確切唯一性. 不過這個不確定性, 是其本質如此, 不只是操作造成的. 在操作上的不確定性, 我們可以如下理解: 首先, 在意念成形初始, 就表述不完備, 不精確. 儲存時, 會發生變異. 理解時, 有誤差. 闡述, 有不完全性. 傳播, 會失真. 如此的過程, 造就每一階段的意念, 都不完全等同, 逐次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 每一階段的意念的狀態, 都不全等. 因而在一個意念的發展過程中, 意念本身就有不確定性. 這是本質.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