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度空間之---抽象維》 續
2007/01/08 16:31:21瀏覽202|回應0|推薦3

關於宇宙模型的動態與靜態觀點, 這裡提出另一層思維. 對於動態結構而言, 一般說來, 都是早先的靜態結構, 隨某一個自變數而變化, 特別是時間變數, 由此得到動態. 通常在思考模型上, 以增加一維度來描述. 結果, 變成高一維度的靜態結構. 比方說宇宙從靜態模型變成膨脹說的動態模型, 當加入時間軸後, 不論是從球心開始膨脹, 愈變愈大的二維球面; 或者以球面上一維表示空間, 一維表示時間, 如此增加了時間軸, 模型就又變成靜態. 也就是說, 對於動態結構, 通常只要增加一維來描述, 就可以把動態結構轉為靜態結構. 在思考上, 提高維度, 常能圓滿解決理論的擴充. 也就是說, 動態與靜態觀點是一種相對的, 只是在思考上, 提高一個抽象維度而已. 這種將動態轉為靜態的方法, 可以藉無限增加維度而達成, 只要維度沒有上限.

 

那麼現代人類為什麼偏好高維的靜態結構呢? 總是想將動態結構以靜態模型來描述. 這或許是因為人類描述的能力與工具的限制. 以前, 人類只擁有建立靜態模型的普遍工具, 語言, 文字, 圖畫, 雕塑, 模型, 都以靜態表現, 除音樂, 戲曲之外. 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後, 動態的描述工具才開始普遍. 人們在建立模型的時候, 才開始思考使用動態模型. 不過, 受到以往經驗的制約與使用習慣, 人類要熟習動態描述模型, 還需要時間.

 

有一種情形, 就不是那麼容易行事. 在基本結構上, 當兩個軸或兩個以上的軸互動, 互為應變數時, 也就是A延著B而變化, 以及B延著A而變化. 這一種相依性, 就不能以簡單的增加一個抽象維便宜了事. 這稱為關聯式動態結構, dA/dB=f(A,B), dB/dA=g(A,B) (連續或離散). 這是具備動態描述工具後, 普遍興起的模型: 動態關聯模型. 雖然數學上dX/dY=f(X,Y), dY/dX=g(X,Y)早就非常普遍. 但是, 以往這種動態系統, 常引用於現象分析, 而並非結構()分析. 在這裡, 我們企圖建立的是, 非平直結構的動態關聯, 結構的關聯, 而非現象或事物的關聯. 這種結構的動態關聯模型, 也只有在人類具備動態描述工具後, 才可能出現.

 

因此, 說穿了, 高維空間的思想並不奇特, 也不神秘. 在數學領域中, 在抽象事物思維中, 早就存在. 只是受科學教育的現代人類, 自我限制. 拘鎖在三維空間的具象感知上, 放棄抽象的知覺與思維能力, 才會認為高維空間不可思議.

 

好, 前面檢視了維度的意義, 納入抽象維. 在此我們重新描述大霹靂假說:

在宇宙爆炸初期, 其中的六維度並沒有捲縮, 而是共同展開了三群的維度: 時空維, 物質維和資訊維, 構成完全開展的十維空間. 這三群維度有極大的相異性, 也存在共通性與動態關聯. 其中, 除了空間維的三度外, 其他的七維(包括時間維), 對人類感知經驗來說, 都是抽象維. 由此解決捲縮假說的窘困, 以及解釋其他非物質相態的存在, 其他(高維)觀察者的存在. 擴大物質宇宙的解說面, 企圖建立一個包含意識, 資訊, 訊息與心智的汎宇宙模型.

 

十維空間, 是一個數學上的抽象架構. 當發生測量或觀察時, 才會具體呈現實際意義, 稱為具現化過程.

 

就像波與粒子, 物質與能量, 乍看來是相異的東西, 完全不一樣的事物, 不過近代物理學在20世紀, 已經証明它們是具有共同特徵與性質的相同事物. 那麼, 意識與物質(心與物), 對於目前的人類看來, 或許是相異. 在廣意來說, 或許可能視為相同的事物, 遵循更高階層的相同法則. 只是它們存在不同維度(與粒子, 物質與能量, 存在相同維度.), 其間的交互作用(或轉換), 以突現的方式聯繫與存在, 遵循非線性數學規範. 符碼存在於時空維度, 訊息存在於資訊維度.

 

註一, 透過我們的五感或科學檢驗儀器, 當然察覺不到. 因為它們不是具象的空間維.

註二, 單就弦理論而言, 它想要統一幾何觀點就有困難. 典型的弦有長度, 等於普朗克長度; 弦振動必須在時間維上. 也就是說, 空間時間, 弦振動而存在. 空間時間, 不可能由弦振動而展開. 大霹靂事件, 不是由弦振動造成的.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ientifics&aid=63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