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懸解》XI
2007/06/18 11:43:40瀏覽239|回應0|推薦0

2066年, 率性實驗室利用胼胝體技術, 使用泛型橋神經細胞, 成功建立Local Brain Net. 4個獨立大腦, 完成連接. 這個連接, 不是63年的周邊神經連接, 而是類似左右腦半球一般的胼胝體連接. 大大提昇獨立大腦間, 連接的速度與規模. 大腦間神經連接, 超過1千萬條的神經鞘磷脂. 4個大腦間的對話, 能同時進行. 個都能同時說與同時聽, 因為他們是多處理器多通道(multi-processor multi-channel)的系統.

 

但是4個腦之間的對話, 卻很無俚頭, 至少對人類的理解是如此. 似乎他們是各說各話. 難道這是超乎我們理解的溝通? 難道意念和思想就在這種雜亂, 蓬勃, 並茂, 衝突, 矛盾中自然會統, 自求合諧嗎? 

眾倌看看:

 

 

逍遙津: 宇宙物理, 主要研究的內容是質能和資訊. 但是直到30年代, 它的範疇, 仍舊以平衡區線性近似的化約系統為主. 也因為如此, 科學上對生命和意識的了解, 一直停留在初淺的認識, 無法有進一步的開展. 傳統科學依據機械觀來探討心物問題, 自然將意識與意志認為是幻覺. 這實在反應了近代人類, 執著科學理性的傲慢. 在這方面, 哲學和宗教, 卻因不自我限制, 而超越科學許多.

 

 

宏道雞: 在莊子的齊物論中領悟到: 雖然外物繽紛,豐富,多樣, 各得其生. 各種知識論至紛,至擾,至亂,至雜, 相互間充滿衝突與矛盾, 卻也相互闡釋, 支持與發明. 紛亂得難於齊一, 豐富得無須齊一. 只需要透過[我]這個寓所, 靈活運轉, 去除執著與分別心, 進行「包容」「協調」「執中」「創造」「歸根復命」. 透過實在的生命, 來完成外在不可能的和合工作, 這就是生命的奧義. 透過生命本身, 因時因勢, 進行執兩用中的審度, 包容正反兩面的矛盾, 在內心融合衝突, 彌合分裂, 這就是生命.

 

翻天鼠: 至於在原子結構中, 原子核外的電子, 繞行原子的速率有多快? 話說20世紀的量子力學, 分成前後兩期. 前期量子論, 採用波爾的殼層原子模型, 電子繞行原子的速率, 與電子能量, 也就是原子能階有關. 方程式e^2/r^2=m*v^2/r 其中e是電子的電量; r是原子半徑, 即電子繞行軌道半徑; m是電子的質量; v是電子的速率. 再加上一個角動量量子化假設: mvr=nh/2π, 其中n是量子數, 其值=1,2,3,4---- ; h是普朗克常數. 從這兩個式子, 可以算出當n=1的氫原子基態能階的電子軌道, r=5.3*10^-9cm, 和繞行速率, v=2.2*10^8cm/sec. 當然n=23的能階軌道, 也可以得到. 後期量子力學採用電子機率雲模型, 電子並不繞行, 而成一種雲霧狀結構, 所以沒有繞行半徑. 但仍有速度(動量). 它的速度和波爾殼層模型是相同的. 而原子大小, 就採用包含95%在內的電子雲半徑為參考數.

 

歡樂豬: 為什麼你要分前期模型與後期模型兩種來說明呢?

翻天鼠: 喔, 這是因為要回答電子速率與軌道半徑這類古典問題, 必須使用前期的原子模型來解釋才恰當. 但是前期模型, 有一個大缺陷不能圓滿回答, 這問題正是開創了後期的原子模型, 它更完美更接近真相. 所以我一併將它介紹出來.

歡樂豬: 原來量子力學的發展, 還有這麼層曲折好玩的故事.

 

翻天鼠: 這裡頭好玩的故事可多著呢. 在相對論量子力學中, 認為電子很可能是以光速運動, 而不是2.2*10^8cm/sec, 他們有另一番說詞.

 

 

逍遙津: 所謂更接近真相這種說法,我認為是有問題的陳述. 人類的感官, 對世界的認識是相當粗糙的. 原子, 並不是被直接看到或摸到, 它們的交互作用, 是透過複雜的機器幫助而得以觀測. 它們的性質, 是從指針的讀數, 判讀照片的軌跡, 電腦計算的數字中, 推論而得. 今日我們稱為原子的東西, 事實上是一個關於實體的理論模型. 在這個模型中, 原子核, 電子雲, 光子, 共同構成這個自洽故事的一部份. 這麼一個自洽模型, 能夠解釋過去的觀測, 而且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可是, 我們對原子究竟是什麼, 仍然只能以我們熟悉的類似模型來說明. 在不同的情境中, 不同的模型各有用處. 所有的模型, 就其能提供我們了解實體概念而言, 都是有用的, 都有其真實性. 如果一定要說哪個模型比另一個更真實, 這是不正確的.

 

宏道雞:《莊子「齊物論」, 初看似乎正是對物論紛雜而欲齊一的想望, 可是內容卻正是莊子直言: 物論至紛至雜, 無須多辨, 各自為政. 早在二千多年前, 聰明的莊子就已經明白告訴我們, 大一統理論是多費手腳的事. 在天地篇中, 更直指不同同之之謂大, 有萬不同之謂富. 這是何等氣魄. 到了宋朝, 邵康節也明白表示, 面前之路需令寬, 路窄自無著身處, 況能使人行? 做人, 處世, 研究, 學問, 都該有寬廣的道路.

宇宙萬物富, 世界知識論至紛至雜, 並茂併行, 正反相成, 之不齊明也, 無待齊一, 也無須齊一. 百花盛開, 各自紅紫. 因此, 整齊百家言, 在客觀上便顯得無益. 不過在主觀上, 如何用我的智慧去領會, 用我的生命去完成, 親身以生命去體悟物論的豐富繽紛. 實實在在的, 透過生活來完成. 然後觀照它, 完成自我生命的統會, 卻是必要的. 這是一種自我的圓融通達. 生命的統整, 是主觀的完成, 是生命的實踐, 也正是吾道一以貫之, 非關乎客觀上整齊百家, 齊一萬物的事功.

 

 

逍遙津: 幾乎每一個人都想知道宇宙真實的真相, 那唯一的正確答案. 不過, 整個物理學, 就是基於一種做出類比, 建造模型, 來解釋我們無法以自己的感官, 進行探測的領域內究竟發生什麼事情. 那個所謂的實體, 只是我們要它變成那樣子的事物. 對理論學家來說, 只要模型能解釋觀察到的現象, 它就是好的模型. 比方說光, 馬克士威的波動方程式和愛因斯坦的光子說, 都是很好的模型.它們從不同的性質描述光的現象, 各自解釋得很完美. 雖然它們的模型相互矛盾, 卻對我們了解光的性質, 都有重要貢獻. 但是, 人總是忍不住要追問, 光到底是什麼? 總不可能兩種說法都正確.

 

 

翻天鼠: 就像夸克模型, 實驗和理論之間, 常有不相符合之處, 這可能是來自實驗本身就是錯誤. 科學家詮釋一個實驗結果的方式, 很大部份是建立在他們對實驗運作的了解. 任何理論上的不完美, 都可能反映到實驗本身的不完美. 而物理學家必須決定他正在測量什麼. 在實驗中, 背景雜訊總是伴隨出現, 甚至比主體更實在. 有時他們忘記夸克理論只是一個模型而已. 質子可能只是表現得好像真的包含三個夸克, 而夸克可能是位於質子深處的假想粒子. 從來沒有一個孤立的夸克被觀察到. 我們要了解, 夸克可能只是藉由理論模型從我們的頭腦中投射到真實世界的假想實體, 而夸克本身並非是真實存在的.

 

逍遙津: 真實存在這句話, 在知識論中, 是不需要的陳述.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ientifics&aid=103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