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景氣:正宜回頭~簡樸度日
2007/08/02 00:40:19瀏覽541|回應0|推薦1

不景氣:正宜回頭~簡樸度日

【星雲法師2002/08/28聯合報】

台灣失業人口大增人心浮動,自殺事件頻傳,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法師說,此時台灣人需要的是:回頭、轉身、改性、換心;凡事給自己留個餘地,心念一轉,又是天寬地闊。

據估計,有七成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星雲法師給這群社會新鮮人「十二字箴言」:苦苦苦、做做做、忍忍忍、等等等;苦撐待變,等待機緣。「當你準備好,機會自然會來找你」。

他解釋,年輕人要把吃苦當成常事,別心生怨懟;不懈怠地做,忍耐一時的困難,訓練自己的擔當,接受批評與誹謗,「但不是強忍,而是看成本來如此,不費力氣地忍,這就是不生不滅的真義」;等待,時機成熟,自然會破殼而出,好比煮飯時總也得等待才能掀開鍋蓋呀,要耐得住性子。

星雲法師說,現在許多人失業了,家庭重擔壓在肩上、事業也化做泡沫,但是天無絕人之路,他相信:「明年會更好。」更重要的是,當人以清貧為樂時,景不景氣,又與你何干?生活照樣很快活。

少年出家、在台灣草創佛光山教團的星雲法師說,別人覺得他早年生活很苦,但他一生「從未覺得苦」,別人覺得苦,他不以為苦,是因為他選擇不同的想法;現在的台灣面臨挑戰,大家也要換個想法。

星雲法師指,社會要改性,「大家的習性要改一改」,換個心念,重拾清貧思想,再回頭過起簡樸生活。經濟富裕的日子過去就過去了,不必執著留戀,要死要活。現在要換過清貧簡樸的生活,如同東西用久了要換一換,大魚大肉吃久了,青菜蘿蔔也很好;心念一轉,就開闊了。

他說,物質是有限的,不能滿足人所有的願望;人情是缺陷的,不能長久和平相處;根身器界是無常的,春秋歲月會帶來四大離散。但是,生命的寶貴,就在於能適應因緣,迎接美好的未來。

星雲法師說,生命的意義,不在奔走鑽營;人活著,也不只是為了一宿三餐。只有鍛鍊自己能耐苦難,擁有打不倒的尊嚴,才是無價的財富。

【。我對卡債的看法,勵志箴言十四帖。】

01.禍莫大於不知足。

──先秦〔「老子」四十六章〕

解:災禍沒有比不知道滿足更大的。

 

0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先秦〔「老子」四十四章〕

解:心裡上知道滿足的人,就不會受到屈辱;行為上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有危險的事發生。

 

03.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

──先秦〔「莊子」讓王〕

解:知足的人不因為利祿勞苦自己;心意自得的人,遇到損失也不恐懼;修養內心的人,沒有得到爵位也不羞愧。

 

04.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

──五代〔譚峭「化書」儉化.天牧〕

解:奢侈的人心裡常覺得錢不夠用,節儉的人心裡卻常覺得自己相當富有。

 

05.人情慎所習,酖毒比安宴。

──北宋〔歐陽修「讀書」詩〕

解:人對於自己的習慣要謹慎,有些習慣一旦養成就像安樂的宴飲中,只會讓人像上了毒癮一般,愈陷愈深,絲毫不想再回頭。

 

06.多欲則傷生。

解:欲望多了,會傷害生命的。

07.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解:知足的人,處在貧賤也很快樂,不知足的人,就算再有錢,也會成天担憂。

08.知足而不貪,知節而不淫。

──北宋〔林逋「省心錄」〕

解:知道滿足就不會貪心,知道節制便不會放肆。

 

09.為人但知足,何處不安生。

──元〔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十詠」〕

解:做人只求知足常樂,那麼無論到那裏都可以安樂地生活。

 

10.耳目見聞為外賊,情欲意識為內賊。

──明〔「菜根譚」前集七十九〕

解:眼喜歡看好的顏色,耳喜歡聽美的聲音,由於耳目執着於聲色的關係,於是就生出欲念來了。這耳聞眼見的聲色,是外來的賊人;每個人都有容易衝動的感情,每個人都有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所以這些心理上的邪念都是內在的敵人。

 

11.知足者常樂。

──〔俗諺〕

解:知足之人常能保持心胸的開朗愉快。

 

12.貪多嚼不爛。

──〔俗諺〕

解:喻過於貪心則拿得太多也消化不了。

 

13.希望是附屬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現代〔魯迅「記談話」〕

 

14.四種貧富人生

富中之富、富中之貧、貧中之富、貧中之貧是上人經常提起的四種貧富人生。

早會時上人申言,貧者,沉浮於種種穢惡苦境之中,然心若知足,即可轉苦為樂,若是徒具豐足的財物,卻不懂得善用,反會受其誘引,心靈永不滿足。

「富中之富者,如富有物質,更富有愛心。如企業家開展事業,安定了許多人的家庭生活,也將有餘的財富為社會、為人群付出。知道如何運用有形物質助人,心靈富足才是真富有。」

「富中之貧者,『有一缺九』──擁有十就想要一百,有了一萬更想要十萬……因為永遠覺得不夠;不夠,就是缺乏,這是心靈的貧窮。」上人解釋,富中之貧的人除了捨不得付出,也缺乏情與愛,害怕他人向自己尋求協助,故與人疏離;所以不唯自覺有形的財物不足,更是缺情、缺愛,富中之貧者實堪憐!

「貧中之富者,就是我天天都可看見的人間菩薩──他們生活並不富有,卻富在肯做、肯投入,雖然天天辛勤工作才能維持生活,但他們仍盡一己之力幫助社會、幫助更窮困的人。」

至於貧中之貧者,不僅生活貧困,心靈也困頓,永遠想要依靠別人的幫助。

「菩薩度人,先以利濟。」上人教示,對於貧者,可先撫平其民生之苦、濟助其生活來源,但更重要的是要以清淨善法化導、循循善誘,慢慢度化其心靈步上善的方向,產生尊嚴和自信心,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夠幫助別人。

 

【靜思小語】開啟心靈寶藏,做自己心靈的貴人,進而將身中之寶奉獻給需要的人。

本文節錄自─慈濟月刊465 2005 08 25 出刊─

夏之七月廿七日『身中之寶』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udade3998&aid=113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