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13 14:23:43瀏覽37|回應0|推薦0 | |
廣論消文323 323頁第3行-324頁第2行 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分五: ① 慧之自性; ② 生慧方便; ③ 慧之差別; ④ 正修慧時應如何行; ⑤ 此等攝義。 寅六 學習般若: 「學習般若」分四:① 般若的本質。② 如何著手修習般若。③ 般若的分別。④ 修習般若的方法。⑤ 總結。 未一、慧之自性 智慧的自性,即智慧自身不同於其他法的體性。 今初。 慧謂於所觀事能揀擇法,此處是說通達五明處等慧。 智慧總的來說,是對於所觀的事能簡擇諸法,即能夠辨別一切所知法,同時能夠斷除疑惑,此處則特別講述通達五種明處等的智慧。 《成唯識論》說:“云何為慧?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慧的體性,是簡擇所觀察的對境,其作用是斷除疑惑,即在觀功德、過失和非功德非過失的境中,通過慧的推求而獲得決定的緣故。)所以,慧有分別事理、決斷疑念的作用,也就是通達事理的作用。 如《菩薩地》云:“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二、因明,三、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 《菩薩地》說:應知,菩薩的智慧就是能透徹觀察「能趣入」或「已趣入」的一切所知法,並集中對向五種明處而運作。五種明處便是:內明、因明、醫方明、聲明、工巧明。文中所說「能趣入」的智慧是指未登菩薩地之前的智慧。「已趣入」的智慧是指登地後的智慧。 五明 印順長老開示 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五明是: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得語言、訓詁、文法、音韻(也通於音樂)等。 二、因明:因是原因,理由,這是依已知而求未知,察事辯理的學問。在語言方面,是辯論術;在思想方面,是理則學--邏輯。 三、醫方明:這是醫、藥、生理、優生等學問。 四、工巧明:這是基於數學,所有的物理科學,以及實用的工作技巧。 五、內明:即是宗教心性之學。上四種為共(外)世間的;佛的教育,是在這共世間學的四明上,進修不共的佛學,所以叫內明。這是佛所宣說的法毘奈耶,也可說純粹佛學。 聲明與因明,為自覺覺他的必備學問。聲明是語文學,而因明是思辨的方法。沒有這二種學問,總不免思想混亂,是非不明。不但缺乏教人的能力,就是自以為然的,也未必就是正確的。 在西藏,初學佛法,都從聲明、因明入手,因為這是理解聖教的必備工具。我覺得,中國佛教的衰落,至少與聲明、因明的忽略有關。醫方明,是能除身心苦痛而得安樂的;工巧明是利用厚生,增進人類物質幸福的。佛教的救濟世間,那裡局限於口頭宣傳!醫方與工巧,正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實際學問。善財童子參訪的大善知識中,就有數學家,建築師,醫生,製香師。如大論師龍樹菩薩,就是優越的製香師與煉金師(化學)。在他指導下所建的寺院與洞窟,真是鬼斧神工,被稱為印度佛教的第一建築。 未二、生慧方便分二: ① 真實義 ② 旁述 申一、真實義分三: ① 總說 ② 廣說 ③ 攝義 酉一、總說 第二,生慧方便,謂當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過失。 讓心趣入智慧的方法,就是思惟智慧生起的功德和未生的過失。 其有無通達如實無我性慧之功德過失,毗缽捨那時茲當廣說。 “通達如實無我性慧”:通達空性的智慧。 其中,具有證悟空性智慧的功德和缺少證空慧的過失,將在毗缽捨那章中詳細講述。 今當略說所餘德失。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酉二、廣說分二: ① 具有智慧的功德 ② 不具智慧的過失 先說功德。 戍一、具有智慧的功德分八: ① 慧是見後一切功德根本 ② 慧如施等五度之目 ③ 其餘功德皆需智慧 ④ 信等根以慧為主 ⑤ 以慧為依能令施等五法清淨 ⑥ 似有相違的功德由慧能令無違 ⑦ 二諦的建立及諸經論開遮的差別,由慧能令無違 ⑧ 總說一切功德從慧生 亥一、慧是現後一切功德根本 此中慧是見後一切功德根本者。 智慧是今生和來世一切功德的根本。 如龍猛菩薩云:“慧為見不見,一切功德本,為辦此二故,應當攝受慧。” 如龍猛菩薩所說:智慧是能現見的現世功德和不能現見的後世功德,這一切功德的根本,為了成辦這兩類功德,應當攝取智慧。 “明是求法義,及大解脫本,故應先敬持,大般若佛母57。” “明”是智慧。“法”、“義”、“解脫”,分別是指今生安樂之法、來世增上生之義利、出世間之解脫。“本”是根本,意為能生或依處,如枝葉花果從根產生,根即能生。 能令今生安樂之法、來世增上生之義利乃至出世間之解脫生起的根本,即是智慧,因此求解脫者首先應當恭敬受持此大般若佛母。 57 大般若佛母:般若能生三世諸佛,故稱為佛母。 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 智慧就像佈施等其餘五度的眼目。 何以將智慧比喻為眼目呢? 如《攝頌》云:“若時為慧所攝持,爾時獲眼得此名,如畫事畢若無眼,未畫眼來不得值。” 如《般若攝頌》所說:何時若被智慧攝持,爾時就獲得了眼目,而得到波羅蜜多的名稱。就像唐卡畫完,如果沒有畫上眼睛,就得不到繪畫的工錢。 畫家畫完唐卡的總體之後,會選擇一個吉祥日畫上眼睛,若不開眼就得不到工資。這是比喻:若無般若攝持而修佈施等前五度,則得不到波羅蜜多的名稱和功德。 亥三、其餘功德皆需智慧 於餘功德皆須慧者。 其餘功德都需要智慧。 譬如妙金所作莊嚴,雖已殊妙,若更嵌飾帝青等寶,尤為可意。如是從施乃至靜慮五種金莊嚴具,若以揀擇理非理慧鈿寶嵌飾,更為稀有。 比如,金子所打造的首飾雖然已經很美觀,但如果再鑲嵌上藍寶石等珍寶,就更加賞心悅目了。同樣,佈施乃至靜慮等五種金莊嚴具,若以簡擇是理、非理的慧寶鑲嵌,則更加珍貴稀有。 為何說智慧能令佈施等更加稀有呢? 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淨故,猶如意識能於眼等五根之境分別德失,而為進止。 因為通過智慧抉擇的作用,能讓佈施等五法成為清淨的緣故,猶如第六意識能對眼等五根的所緣境分別功德和過失,從而如理取捨。 六識中的前五識只能取境而不能分別,全靠第六意識辨別所對境的好壞等,而進行取捨。比如:耳識取聲音,由意識辨別聲音有害,才知捨離;辨明聲音有益,才知繼續緣取。所以,意識能對五根的對境辨別功德、過失,從而指揮三門合理地取捨。 同樣,若無智慧的抉擇、引導,前五度則就不知如何取捨,即便做了也是盲目而行。只有依靠智慧,才能辨別哪些清淨、哪些低劣、哪些殊勝等,由此捨離雜染、積聚清淨之法,捨離低劣、取證高勝,從而使前五度逐漸清淨、圓滿。因此說,前五度的金莊嚴具若以慧寶嵌飾,則更為稀有。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