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02 15:14:55瀏覽31|回應0|推薦0 | |
廣論消文304 304頁6行-11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未五、此等攝義 第五,此等攝義者,謂應隨念發菩提心為行依止而修行者,是欲安立一切有情於漏盡忍所有根本,故須令此漸次增廣。 “行依止”:如同一切花草樹木都要依止大地,菩薩的六度萬行都要依止菩提心,因此發菩提心是六度萬行的依止處。 安忍度的攝義: 應當隨念發菩提心是菩薩萬行的依止處而修習,是欲將一切有情安立於漏盡忍的根本,因此必須讓菩提心逐漸增廣。 大地諸忍作所願境而勤修習。 以初地以上菩薩的安忍作為發願目標而精勤修習。 譬如,三地菩薩增勝安忍度的境界,《入中論》說:“設有非處起瞋恚,將此身肉並骨節,分分割截經久時,於彼割者忍更增。已見無我諸菩薩,能所何時何相割,彼見諸法如影像,由此亦能善安忍。” 三地菩薩絕無損害他人的意念,所以本非他人生瞋的對境。但是,如果有惡人瞋恚菩薩,割截菩薩的身體,不僅割肉而且割下他的骨節,不僅大塊割截而且一分分地割截,不僅一次割截而且數數割截,不僅短時割截而且長時割截,即便如此,三地菩薩對此割身者,不但心無瞋恚,而且了知對方將由此罪業而墮入地獄等惡趣,感受極重大苦,所以對割者更加生起極大的安忍。 而且,三地菩薩觀照能割之眾生、所割之身肉、在何時割、以何相割時,現見三輪諸法都如影像一般,以此智慧力也能善修安忍。 以上是三地菩薩由大悲以及由三輪體空的智慧攝持而安忍的境界。我們應當發願:何時我也能成就和三地菩薩一樣的安忍功德,我一定要成就這種境界。諸如此類,常常以大地菩薩的諸忍作為發願目標,精勤地串習安忍,發願成就無量無邊的安忍。如《普賢行願品》所說:“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菩薩地》說:“於其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樂,為圓滿忍波羅蜜多,由是因緣勤修行忍。”(對無上菩提具有猛利的求證欲樂,為了圓滿安忍波羅蜜多,以此因緣而勤修安忍。) 諸初發業所應學忍善了知已,如理修學。如於所說有所違越,應當精勤而令還出。若修此時捨而不修,恒為非一大罪所染,於餘生中亦極難修最為殊勝諸菩薩行。 對於初學者所應學習的安忍內容,善加了知之後,應當如理修學。若對所說學處有所違越,則應精勤讓罪業還出。如果修習這些學處時捨棄不修,則恒時都會被很多大罪業染汙,未來世中也很難修習最殊勝的菩薩行。 《大智度論》說:“復次,菩薩大心誓願,若阿鼻泥犁苦,我當忍之,何況小苦而不能忍?若小不忍,何能忍大。”(菩薩發大心立下誓願,即使無間地獄的大苦我都應當忍受,何況小苦而不能安忍?若連小苦都不能忍,怎麼能忍大苦呢?所以,對目前能修的安忍現在就應當開始修習。) 若能視為勝道扼要,諸能行者現前修行,未能行者亦能於上淨修意樂,則如《妙手問經》所說,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而能圓滿波羅蜜多。 如果能將安忍視為聖道的扼要或關鍵,能修的安忍,現在就開始修行,暫時還不能修習的,也能在這上面淨修意樂,則如同《妙臂請問經》所說,以少許功力和輕微小苦便能圓滿波羅蜜多。 以上所說的要點,是讓我們注意因地修忍的造作等流。如果現在放棄修忍,能修的不去修,不能修的又不發願,而任由這種習氣增上,未來就很難趣入菩薩行。相反,現在能修的及時去修,不能修的心中也不放棄,提起心力再三祈禱發願、積資淨障,則有正面增長的作用,以此等流的作用力,將來自然就會歡喜修忍,而且 能迅速圓滿安忍度的修行。
廣論消文304 304頁6行-11行 五、此等攝義--安忍的總結 第五,此等攝義者,謂應隨念發菩提心為行依止而修行者,是欲安立一切有情於漏盡忍所有根本,故須令此漸次增廣。大地諸忍作所願境而勤修習。 安忍度的攝義:我們做任何事情,任何情況之下,不要忘記這個根本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我們行持所依止的,要使得一切眾生都得到這個忍,這個忍是什麼?漏盡忍,叫無生法忍。因此必須讓菩提心逐漸增廣。以初地以上菩薩的安忍作為發願目標而精勤修習。 諸初發業所應學忍善了知已,如理修學。如於所說有所違越,應當精勤而令還出。若修此時捨而不修,恒為非一大罪所染,於餘生中亦極難修最為殊勝諸菩薩行。 對於初學者所應學習的安忍內容,善加了知之後,應當如理修學。若對所說學處有所違越,則應精勤讓罪業還出。如果修習這些學處時捨棄不修,則恒時都會被很多大罪業染汙,未來世中也很難修習最殊勝的菩薩行。 若能視為勝道扼要,諸能行者現前修行,未能行者亦能於上淨修意樂,則如《妙手問經》所說,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而能圓滿波羅蜜多。 你了解這個是我們現在走的這一條殊勝大路的精要的話,那麼眼前你就努力了。不能做的話,那麼也這個把心理上面先要把它應該建立起來。你能夠用這個心理去做的話,那麼自然而然你眼前一步一步向上,你能夠這樣做的話,不要用太大的功力,以及稍微花一點氣力的話,很快地就圓滿你所要的--無上菩提。 新譯廣論 卯五 總結: 菩薩行的基本,亦即憶念菩提心及修習菩提心,就是要把一切有情安置於「漏盡忍」(即是佛果。「漏」是煩惱的別名。行者以聖智斷盡煩惱,稱為漏盡,亦即「無漏」)的根本。所以,當菩提心堅固增長後,便要發願修持住大地者(登地菩薩)的安忍而精勤修心。初學的菩薩在明瞭安忍的學處後,便要正確如理地學習。假如違越所說的界限,就必須盡力還淨,假如在修持這些學處時忽略這些墮罪,便會不斷被許多大罪所污染,即使在來生亦極難修持各種菩薩妙行。若我們能以勝道扼要視之,對自己能修行者即應立即起修,暫時未能修行者亦能長養修習的意樂,這樣便會像《妙臂請問經》所說,只須要經歷微小的艱苦便能夠圓滿「安忍波羅密多」。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