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廣論消文 38
2019/03/13 17:57:31瀏覽3088|回應0|推薦0
消文38 34頁10行35頁6行
第三隨念恩者:《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覺醒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中,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第三、經常憶念善知識的恩德。《十法經》說:當我迷失在無明長夜中,一直輪迴於生死,是我的善知識來尋覓我;當我在無明長夜中(長時間),一直被愚癡覆蓋而昏睡,是我的善知識來覺醒我;當我沉溺在三有(註1)苦海中,是我的善知識來救拔我;當我墮入惡趣時,是善知識來導引我,為我指示善道;當我囚禁在三有牢獄中,是我的善知識為將我釋放(解脫);當我在漫漫長夜,被種種病苦所逼惱時,是善知識化作醫王來救治我;當我身受貪瞋癡等猛火燃燒時, 是善知識化作清涼雲雨為我息滅煩惱火。因此我們應作如此思惟,要對善知識發起強烈的感恩之心。
註1:三有 :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
這三種煩惱讓你永遠在六道輪迴。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註3),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每每想到善知識的敎誡,感念善知識的恩德而悲欣交集、痛哭流涕。因為善知識,把我從一切惡道中救護出來;使我能善巧通達一切法的平等性(註2);為我開示增上生及解脫的安樂道,避開不安樂的輪迴道;還以普賢菩薩的行願內涵來教導我,為我指示能通往佛地的道路,並護送我前往佛地;使我正確趣入如大海般深廣的佛法內涵;為我開示三世諸佛所知的一切妙法;展現聖眾不可思議的壇城。善知識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增長我一切清淨善法。」應該像前面《華嚴經》經文中所說的,來隨念善知識的深恩。在每一句的句首都加上「諸善知識是我(的明燈…)」這句話。憶念善知識恩德時,應該觀想善知識的形像就在面前,口中讀誦上列諸語句,並專心一意地依照上述文義來隨念善知識的深恩。同樣的,前面《十法經》那段經文也可如此讀誦,並加上「諸善知識是我…」這句話。

註2
【平等法】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也。法華經方便品曰:「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光阿含藏]
謂一切眾生皆平等,皆可成佛,巴利本(D. vol. 1, p. 60)無此一名目,而作「調御身口意,衣食適度而樂居閑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眾生平等成佛之法。

註3
【…一切智城,…一切智處】:四加合註無註解。
【三智】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智度論所說:
一、 一切智,聲聞緣覺之智也。
知一切法之總相者。總相即空相也。
二、道種智,菩薩之智也。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者。
三、一切種智,佛智也。
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
於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義。

平等的真義
惟覺和尚開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境,不論畜生道、修羅道、天道,乃至聲聞、緣覺、菩薩、如來,各個心境都不相同。然而,到達最高的境界──如來,就是一樣了。
所以《金剛經》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指心法,如如不動、了了常知的這《念心》是平等沒有差別的,契悟了這一念心,無論男、女、僧、俗,一切賢聖都是平等無差。在佛法中,這個心境稱為「一真法界」、「實相」、「無上菩提」;
淨土宗稱之為「常寂光淨土」。

  《圓覺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成就如來、成就佛道,不是從果上求來的,而是在《因》當中努力所成就。大眾聽法的這念心就是因,人人都有佛性,這個就是「平等法界」。真正悟到這念心,才能入平等法界;沒有悟到這念心,所見、所感受的就是眾生的法界。
佛性本具 平等不二

  不論男女老幼、士農工商、出家、在家,一切蜎飛蠕動都有這一念心,佛性平等不二,這是理上的平等。如來覺性圓滿,時時刻刻都在大圓鏡中,具足一切功德、智慧、神通、妙用,這一念心無始無終、不去不來、不生不滅,法身常住,這是如來佛之體。眾生本具的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圓證法身,自心本性並不增加一絲一毫;即使現在才開始從因地上契悟、返照、用功,我們本具的真如法性也未曾減少一絲一毫,真正是「平等不二」。人人都可以契悟本性,這是平等;每一位都能夠達到中道實相的境界,這也是平等。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2513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