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消文32 華嚴九心
2019/03/01 08:17:53瀏覽6018|回應0|推薦0
消文32 P29 L11 – P30 L6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 初中分三,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今初

己一、總示親近意樂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華嚴經》中說,要以九種心 (孝子心、金剛心、大地心、輪圍山心、世間僕役心、除穢人心、乘心、犬心、船心) 來親近承事善知識,而這九種心是能完全含攝親近與承事善知識,所應該具備的意樂的綱要。這九種心又可歸納為四大項。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第一是孝子心。捨棄自己主觀的想法,完全順從善知識的教導而行,就好像世間的孝子一樣,並非隨著自己意願--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觀察父親的容顏,順從父親的心意而行,不做任何違逆的事。我們親近善知識時的心態也應當如此,隨時善巧的對善知識要察言觀色,依照他的教導而行。《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也說,「在任何情況下,弟子都應該捨棄自己的自在,隨順善知識的心意而行。」這裡也說明,只有具備德相的善知識才能這樣做,在其他人的跟前,就不能隨便以孝子心任由他人牽著鼻子走。
合註:祖師曾說:不能對任何人都輕易交付鼻繩。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第二是金剛心。在任何情況下,親近善知識的心是任誰也無法從中破壞的,就像金剛石般的堅固,即使是邪魔惡友等從中挑撥,也無法摧破離間上師和弟子間親密的師徒關係。《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說,「對上師的信心要非常堅固,不可反覆無常,今天親密,明天疏遠。」
四家合註語譯
第二科、正說依少合格師長的軌理:總體而言,對於曾領受過法恩,特別是以圓滿教授完善地引導內心的善知識,應該如何依止的軌理,分為二科:一、以意樂依止的軌理;二、以加行依止的軌理。

第一科分為三科:一、總括說明依止的意樂;二、特別說明修習根本—信心;三、應當憶念深恩而生起敬重心。第一科分為二科:約略說明;一、詳細說明。
第一科:《華嚴經》提到以九種心侍奉善知識,能含攝一切依止意樂的關鍵。
第二科:這九種心又可以歸納為捨棄自主、斷除親睦無常的態度、荷擔起上師所有的責任,以及如何承擔責任等四項。

其中第一科、棄捨自主,順從上師:如孝子之心,如同孝子行事不會自作主張,而是看父親的臉色、順從父親的心意、遵循吩咐行事。同樣地,應該視善知識的容顏而行事。

《現在佛陀現證法流三摩地經》也提到:「他應該完全拋棄自己的想法或自主,一如善知識的心意而行。由於符順善知識的舉止,因此不會違逆善知識的心意,完全遵循善知識所作而行,所以能成為與善知識一再相逢的因緣」而這也是在合格師長的座前才能這樣做,祖師曾說:不能對任何人都輕易交付鼻繩。

第二科、斷除親睦無常的態度:親睦的情誼堅固到誰都無法破離,宛如金剛之心,是指不被魔羅與惡友等拆散。在上述的經典中提到:「斷除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2503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