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9/15 12:03:54瀏覽1461|回應2|推薦0 | |
邁向曠野(Into the Wild)--關於《阿拉斯加之死》與美國的進步傳統
一個唯美旅人的殞落--克里斯之死 1992年4月,一名出身美國東岸富裕家庭的年輕男子,一路搭便車到阿拉斯加,單獨步入麥金萊山北邊的曠野。四個月之後,一群麋鹿獵人發現他腐爛的屍體。 一個也曾經年少輕狂的中年作家--克拉庫爾 1977年23歲的本書作者坐在科羅拉多一家酒吧的高腳椅上沈思,不快樂地挑剔著自己本質上的缺陷時,突然想去爬一座從沒有人攀爬過的名叫「魔鬼拇指」的山。 一本引人注目的暢銷書--《阿拉斯加之死》 不同於一般大眾想當然爾的情緒反應,或是譴責克里斯是個驕傲、愚蠢的自戀狂,或是讚賞克里斯是個有勇氣、有理想的悲劇英雄,作者克拉庫爾試圖抽絲剝繭地深入這個謎一般的悲劇所蘊含之不安的靈魂,也曾經是他自己的,然後他找到了三把解謎的鑰匙:曠野對美國人的吸引力、高危險活動對年輕人的誘惑、父子之間的沈重關係。 然後,它成了一本暢銷書。 或許好奇於有著光明美好前途的青年之怪異舉動,或許是有感於青年追求理想的熱忱,或許鑑於自己黃金年代的失落,或許因為觸及到人類更內在的神秘呼喚和生命的躍動,或許....。 然而,不管有多少或許,它們都指向同一個參考點--曠野,或是當作試煉的場所,或是作為理想的表徵,或是作為美與道德的體現,或是當作解放與救贖出路。 但是,為什麼是曠野? 一個悠遠的母題(motif)--尋求美國新文明的烏托邦 美國的歷史開啟於對印地安原住民的掠奪與殖民,茁壯於不斷地馴服曠野與野蠻,而具體的成果便是邊境(frontier)的擴張,邊境是文明與野蠻的交會處。因此所謂的「美國民族性」基本上就是由邊境拓荒來定義,拓荒英雄是美國人的理想典型。 曠野等待文明的穿透與馴服,誘惑著每個懷抱理想的美國男人。 到了20世紀,伴隨著反都市文明成為美國文化的主流思想,曠野的想像逐漸從自然轉向城市,特別是美國文明的源頭「東岸」,意指滿佈罪惡、失序與混亂的都市叢林,於是這個進步傳統所構想的改革方案,便是回歸自然本質、反璞歸真的浪漫之旅。 自然的曠野孕育著美與道德,裡面沒有污穢的政治、嗜血的文明,是美國新文明的烏托邦,誘惑著每個懷抱理想的美國男人。 我想正是因為曠野這個母題和美國歷史、社會、文化的進展血肉相連,豐富了這個悲劇的內涵,也使得人們得以從中挖掘出不同的生命意義,找回遺失了的熱情。 邁向曠野 到底曠野是善?還是惡?是待征服的對象?還是心靈的歸宿?問題的答案應該從與之對立的「社會」或「文明」裡面去找,畢竟這永遠的曠野不言也不語。 於是,回到我們這個既缺乏美國進步傳統,又沒有波瀾壯闊的西部曠野的台灣,這個發展掛帥、恣意破壞生態環境的台灣社會,「自然」從來都只是侵犯與掠奪的對象,就毫不為怪了。這本書除了提供一些對成長、對家庭、對生命的人文關懷之外,也許可以開啟我們對自然生態的一點點感動與另一種想像。 邁向曠野。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