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4/15 01:52:08瀏覽529|回應0|推薦1 | |
以下為 各位,我們若每天,把這幾句話放在心裡,我們的人生就不會偏差,方向就不會有錯誤了。 千里之路始於初步--我們要走千里的路,要開始起於第一步。我們若只是知道千里之外有什麼樣的境界,但是人沒有去,無法去體會其中的境界;儘管你怎麼聽,就是沒有那種貼切的體會。 就好像我們聽法不用心、不肯用功,其實我們都不知道真正佛法奧妙真秘。所以真正的學佛者,必定要起步走,所以說「千里之路始於初步」。 修行叫做「修道」--道者路也,所以這條路我們必定要起步走;甚至還要把握時間,趕快走。 要起步走,我們應該方向要對得很準。若是角度有點偏了,就像三角的習題一般,偏差一點點,但等到走的遠了,偏離的拒絕同樣也遠了。所以,一開始時就要對準,我們若是有一點偏差,東西南北就偏向了。方向是對還是不對,只差在毫釐,一點點的偏差,愈走就愈遠了,千里路就差千里遠了。所以在初步很重要,方向也是很重要。 發心立願這就是起動,我們若沒有開始起步,不肯去走,永遠都是站在原點。所以我們只要初步對準,方向不要偏差。 我們開始要發大心、立弘願,所以發心立願我們要認真。人生短短才幾十年而已,一直對大家警惕,四天王天的一天,在我們人間是五十年;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的一百年。人生幾十年很短,所以我們要做什麼事情,只要我們方向對準,我們就要認真。 不要說:「今天做不到,明天吧!」或是「今年沒有這個計畫,明年再來。」「我現在還年輕,正是賺錢的機會時,要我去做志工,浪費時間,等我退休…」等等,這就是不認真,沒有認清楚人生的無常,沒有認清楚。我們應該要把握當下,因緣錯過,再也不可得了! 人生只有一次;所謂的「一次」,每一個人的過程只有一次。什麼是一次呢? 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一位哲學家蘇格拉底,這一位哲學家,他教育他的學生。有一回有一群學生,來請教老師,希望老師能夠開導他們。 然而,真實的道理要如何讓學生體會呢?有一天就對他的學生說:「來,我帶你去實驗中體會。」他就把他們帶到一片果園裡去,對這些學生說:「你們從果園的入口開始,一直走到最盡頭的地方,那裡頭的水果,你們用心去選擇最美的、最好的,你最喜歡的,你就把它摘下來。只能一粒,一次而已,不能再回頭。」這些學生就開始進入果園去了。 滿園子的水果,到底那一粒是最美的?最好的?從入口一直走,走到盡頭,已經看到他的老師站在那裡。老師就問:「來,你們每個人可採到最美、最好的水果了嗎?」 其中一個學生就這麼說了:「老師,再給我一次機會。」,老師就說:「沒了,沒有機會了,你怎麼沒有摘任何一粒水果?」,他說:「我開始進去時,就已經看到一粒很美、很大粒;不過,我想可能裡頭,還有更大、更美、更好的!我怕摘到的這粒,不如後面再看到那粒,我只能摘一粒而已,所以那粒我就沒摘到了。」 一些學生就說:「對!對!對!是不是再給我們一次機會?」老師就說:「沒有了,人生只有一次機會而已!年輕時代也只有一次年輕;二十歲的人生,也只有一次二十歲而已,再也不會回頭了!」 道理與此相同,我們早知道,早知有今日,何必當初呢?所以人生,我們要認真,我們若是不會把握當下,剎那就無法變成永恆。 看看我們慈濟,現在雖然是四十多年,若不是當初的那一念,把握那一念,方向沒有偏差;四十多年來,不知道今天是不是有慈濟? 釋迦牟尼佛在 所以「千里之路始於初步」,我們就是要走,無論多遠、時間多長,但是方向要對準,我們要發心立願,而且是要認真的。不是說:「我今天若做不到,明天再來。」這就是不認真的人生。 我們認真還要戒慎,要真的很戒慎。你信佛、學佛,守戒很重要。「戒、定、慧」--你們想,若無戒哪有定,無戒無定,要成長智慧,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人生要守好規矩,這樣我們的定心才能建立。 所以我們能認真、戒慎,還要虔誠。虔誠就是一念心,我們可以守志--「守志奉道,其道甚大!」過去不是和大家分享過嗎?所以我們若能夠好好的守志立弘願,沒有毫釐之差,能夠起步,開始要精進走。我們若能夠這樣,有精進,沒有偏差,有弘願,能夠守志節,你想,這不就是我們最虔誠的時刻?所以我們的心靈世界,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一直在說:「在法華會上。」法華會就是在靈山。靈山在哪裡?其實我們平時就說過了--「人人各有個靈山塔,人人能夠好像在靈山塔下修一般。」這就是對我們說-- 我們人人都有自性三寶,我們人人這念清淨的本性,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增長也沒有消失;只是被無明遮蓋了。我們人人都有一面心鏡,這面心鏡,本來就是那麼清淨明朗,只是我們在不知多久之前,受塵埃灰塵遮蓋住,而我們又是懈怠,沒有每天好好去擦;看看玻璃鏡,若一段時間沒擦拭,就會沾上灰塵,迷迷濛濛,你不能看透外面的境界。同樣的意思,所以我們的心境要勤拂拭,要常常擦。 所以我們這念虔誠的心,就是要讓我們的心境明朗,要讓我們自性三寶現前。所以自性三寶要現前,我們必定要戒慎虔誠! 所以過去,在講「法譬如水」的那個時候,一直對大家說:「懺悔、懺悔…」懺悔之後,所以的過失、錯誤的觀念,我們都應該要改過來。我們的習氣,方向要正確。這是過去和大家分享的。 我們現在就是要從這個正確的方向開始起步,不離開虔誠;所以這念虔誠,就開始要發願了。發願就是要回向!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回向發願」,發願就是回向,所以我們要「志心懺悔」。 志心就包括了前面說的--「要認真、要戒慎、要虔誠、要守志」,這就是「志心」。我們要發心立願,我們必定要很認真,心無二念,一心一志,守住我們的弘願。所以我們要懺悔! 我們不要以為:「《法譬如水》每天都在說懺悔,我們既然懺悔說完了,現在應該就是發願了,怎麼還有懺悔呢?」要知道,法、道理不只是用來說、不只是聽而已,是我們要真心去做! 所以一直對大家說:「經就是道,道就是路。」既然已經把「經」對大家說完了,路的方向是這樣,要走不走就是看自己了。所以「發願」就是不要再偏差;我們要不偏差,我們要時時警惕。我們若能夠時時警惕,假使有一點起心動念,雖然我們沒有去做,不過,有起心動念,我們也要趕緊懺悔--「我不應該有這個念頭」。 雖然就算還沒有去做,已經有這個念頭就不對了。所以我們還是有了念頭,就要趕快即時懺悔--「不應該有這個念頭。我們既然發心立願,就是要這麼做,我們不應該有偏差的念頭。」 志心懺悔 弟子眾等與一切眾生 從無始以來 所以我們要「志心懺悔」,這個懺悔的心,要時時掛在我們心頭,我們才能在日日生活中不會犯錯。 所以它說:「志心懺悔,弟子眾等與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這一段大家都已經很清楚了。 一直跟大家說--「我們要懺悔,不只是我們自己,我們也要引導大家同時來懺悔。」 所以「眾等」--看我們每天早上在禮佛,不是一個人而已,是幾百人,聚集在我們的大殿,在我們的觀音殿,這就叫做「眾等」。 這樣夠嗎?還不夠,在我們的平時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不斷人間菩薩招生。所以把我們的心得隨時分享,引導人人能「志心懺悔」。 所以「與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包括了「我們」在內。 「從無始以來」,不是今天而已,過去生不知多久多久之前,一直到現在,還有未來、未來世。 所以我們常常會說:「從無始以來。」從過去一直一直累積到現在來, 迷失真心 流轉生死 六根罪障 無量無邊 圓妙佛乘 無以開解 一切所願 不得現前 所以我們常常會說:「從無始以來。」從過去一直一直累積到現在來,都是「迷失真心,流轉生死;六根罪障,無量無邊。圓妙佛乘,無以開解;一切所願,不得現前。」這就是我們每天,都是這樣在念誦,但是我們有沒有每天入我們的心?有沒有每天體會到--「我們迷失真心、流轉生死」嗎? 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佛心,為什麼我們會有凡夫心、得失心? 就是有得失的心,才會進入那座園子裡,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很美、很大的水果,他偏偏還想著:「還有沒有其他比這粒更美、更大的?」這就是我們凡夫比較、得失的心態。 所以我們原來那念真心,就是這樣迷失掉,所以我們就像這樣,走了一遍橘子園,還是沒有得到什麼東西。 我們這念真心到哪裡去了?就是「流轉生死」中。這生死的流轉是因為「六根罪障」--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緣外面的六塵境,引起了心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等等…這個六根被外面的塵境吸引,把我們內心的意識迷走,造就了很多錯誤的事情,所以叫做「六根罪障、無量無邊」,實在是很多。 所以「圓妙佛乘、無以開解」。看看,那麼好的佛乘,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方向,我們都讓它偏差掉了,我們無法真正去體會。 我們常常說:「立體琉璃同心圓。」其實這麼圓的東西,如此圓融的道理,我們常常都錯失了,所以我們無法去了解。儘管我每天在這裡面對著你們說話,是不是大家都記得住呢?是不是大家都能理解呢?這也是不知道的事情。 修行,也如同「隨人飲水冷暖自知」一般,所以要人人多用心。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