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22 17:26:13瀏覽583|回應0|推薦0 | |
遵生八箋 清修妙論箋下卷 明 高濂撰 日抄玄經秘典聖賢教戒省心律己格言計一百五十八條 《大藏經》曰:“救災解難,不如防之為易;療疾治病,不如避之為吉。今人見左,不務防之而務救之,不務避之而務藥之。譬之有君者不思勵治以求安,有身者不能保養以全壽。是以聖人求福于未兆,絕禍於未萌。蓋災生於稍稍,病起於微微。人以小善為無益而不為,以小惡為無損而不改。孰知小善不積,大德不成;小惡不止,大禍立至。故太上特指心病要目百行,以為病者之鑒。人能靜坐持照,察病有無,心病心醫,治以心藥,奚俟盧扁,以瘳厥疾?無使病積於中,傾潰莫遏,蕭牆禍起,恐非金石草木可攻。所為長年,因無病故。智者勉焉。 喜怒偏執是一病,亡義取利是一病, 好色壞德是一病,專心系愛是一病, 憎欲無理是一病,縱貪蔽過是一病, 毀人自譽是一病,擅變自可是一病, 輕口喜言是一病,快意遂非是一病, 以智輕人是一病,乘權縱橫是一病, 非人自是是一病,侮易孤寡是一病, 以力勝人是一病,威勢自協是一病, 語欲勝人是一病,貸不念償是一病, 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傷人是一病, 與惡人交是一病,喜怒自伐是一病, 愚人自賢是一病,以功自矜是一病, 誹議名賢是一病,以勞自怨是一病, 以虛為實是一病,喜說人過是一病, 以富驕人是一病,以賤訕貴是一病, 讒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顯是一病, 以貴輕人是一病,以貧妒富是一病, 敗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亂公是一病, 好自掩飾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 陰陽嫉妒是一病,激厲旁悖是一病, 多憎少愛是一病,堅執爭鬥是一病, 推負著人是一病,文拒鉤錫是一病, 持人長短是一病,假人自信是一病, 施人望報是一病,無施責人是一病, 與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憎是一病, 好殺蟲畜是一病,蠱道厭人是一病, 毀訾高才是一病,憎人勝己是一病, 毒藥鴆飲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 以賢嗊嗃是一病,追念舊惡是一病, 不受諫諭是一病,內疏外親是一病, 投書敗人是一病,笑愚癡人是一病, 煩苛輕躁是一病,擿捶無理是一病, 好自作正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 笑顛狂人是一病,蹲踞無禮是一病, 醜言惡語是一病,輕慢老少是一病, 惡態醜對是一病,了戾自用是一病, 好喜嗜笑是一病,當權任性是一病, 詭譎諛諂是一病,嗜得懷詐是一病, 兩舌無信是一病,乘酒兇橫是一病, 罵詈風雨是一病,惡言好殺是一病, 教人墮胎是一病,干預人事是一病, 鑽穴窺人是一病,不借懷怨是一病, 負債逃走是一病,背向異詞是一病, 喜抵捍戾是一病,調戲必固是一病, 故迷誤人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 驚胎損形是一病,水火敗傷是一病, 笑盲聾啞是一病,亂人嫁娶是一病, 教人捶擿是一病,教人作惡是一病, 含禍離愛是一病,唱禍道非是一病, 見貨欲得是一病,強奪人物是一病, 此為百病也。人能一念,除此百病,逐日點檢,使一病不作,決無災害、痛苦、煩惱、凶危,不惟自己保命延年,子孫百世亦永受其福矣。” 《大藏經》曰:“古之聖人,其為善也,無小而不崇;其於惡也,無微而不改。改惡崇善,是藥餌也,祿所謂百藥以治之。 思無邪僻是一藥,行寬心和是一藥, 動靜有禮是一藥,起居有度是一藥, 近德遠色是一藥,清心寡欲是一藥, 推分引義是一藥,不取非分是一藥, 雖憎猶愛是一藥,心無嫉妒是一藥, 教化愚頑是一藥,諫正邪亂是一藥, 戒敕惡僕是一藥,開導迷誤是一藥, 扶接老幼是一藥,心無狡詐是一藥, 拔禍濟難是一藥,常行方便是一藥, 憐孤恤寡是一藥,矜貧救厄是一藥, 位元高下士是一藥,語言謙遜是一藥, 不負宿債是一藥,湣慰篤信是一藥, 敬愛卑微是一藥,語言端是一藥, 推直引曲是一藥,不爭是非是一藥, 逢侵不鄙是一藥,受辱能忍是一藥, 揚善隱惡是一藥,推好取醜是一藥, 與多取少是一藥,稱歎賢良是一藥, 見賢內省是一藥,不自誇彰是一藥, 推功引善是一藥,不自伐善是一藥, 不掩人功是一藥,勞苦不恨是一藥, 懷誠抱信是一藥,覆蔽陰惡是一藥, 崇尚勝己是一藥,安貧自樂是一藥, 不自尊大是一藥,好成人功是一藥, 不好陰謀是一藥,得失不形是一藥, 積德樹恩是一藥,生不罵詈是一藥, 不評論人是一藥,甜言美語是一藥, 災病自咎是一藥,惡不歸人是一藥, 施不望報是一藥,不殺生命是一藥, 心平氣和是一藥,不忌人美是一藥, 心靜意定是一藥,不念舊惡是一藥, 匡邪弼惡是一藥,聽教伏善是一藥, 忿怒能制是一藥,不幹求人是一藥, 無思無慮是一藥,尊奉高年是一藥, 對人恭肅是一藥,內修孝悌是一藥, 恬靜守分是一藥,和悅妻孥是一藥, 以食飲人是一藥,助修善事是一藥, 樂天知命是一藥,遠嫌避疑是一藥, 寬舒大度是一藥,敬信經典是一藥, 息心抱道是一藥,為善不倦是一藥, 濟度貧窮是一藥,舍藥救疾是一藥, 信禮神佛是一藥,知機知足是一藥, 清閒無欲是一藥,仁慈謙讓是一藥, 好生惡殺是一藥,不寶厚藏是一藥, 不犯禁忌是一藥,節儉守中是一藥, 謙己下人是一藥,隨事不慢是一藥, 喜談人德是一藥,不造妄語是一藥, 貴能援人是一藥,富能救人是一藥, 不尚爭鬥是一藥,不淫妓(上生下月)是一藥, 不生奸盜是一藥,不懷咒厭是一藥, 不樂詞訟是一藥,扶老挈幼是一藥, 此為百藥也。人有疾病,皆因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疾病,因緣飲食、風寒、惡氣而起。由人犯違聖教,以致魂迷魄喪,不在形中,肌體空虛,神氣不守,故風寒惡氣得以中之。是以有德者,雖處幽暗,不敢為非;雖居榮祿,不敢為惡。量體而衣,隨分而食,雖富且貴,不敢恣欲;雖貧且賤,不敢為非。是以外無殘暴,內無疾病也。吾人可不以百病自究,以百藥自治,養吾天和,一吾心志,作耆年頤壽之地也哉!” 【百病一段與《道藏》少異一二,余以家藏宋刻小本考詳,似近人情語,故以刻之。初】 【謂《道藏》國刊,似無訛誤,余閱一藏以遍,魚豕之錯,不可枚舉。】 黃帝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兩者不和,若四時中有春無夏,有秋無冬矣。因而和之,是謂聖度。聖人不絕和合之道,但貴於閉密以守天真也。” 《太上》曰:“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者,生也;情欲出於胸臆;精散神惑者,死也。” 《書》雲:“聲色動盪於中,情愛牽纏,心有念,動有著,晝想夜夢,馳逐於無涯之欲,百靈疲役而消散,宅舍無主而傾頹矣。” 《書》雲:“欲多則損精。人可寶者命,可惜者身,最重者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發浮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 《神仙可惜歌》曰:“可惜許,可惜許,可惜元陽宮無主。一點既隨穠色枯,百神泣送精光去。三屍喜,七魄怒,血敗氣衰將何補?尺宅寸田屬別人,玉爐丹灶阿誰處?勸世人,休戀色,戀色貪淫有何益?一神去後百神隨,百神去盡人不知。幾待說時說不得,臨時出口泄天機。” 《孫真人銘》曰:“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縈。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寢鳴雲鼓, 【注曰:扣齒三十六下。】 晨興漱玉津。 【注曰:早時開眼即以舌攪上下齶,待津生滿口,汩汩咽下,直至丹田。】 妖神難犯己,精氣自全身。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 【注曰:不使鹹酸苦辣甜五味偏傷一髒,致使生疾。】 安神宜悅樂,【注曰:常令心上生歡喜。】 惜氣保和純。 【注曰:常使心氣和平,絕躁妄焦爍生怒。】 壽夭休論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象山要語》曰:“精神不運則愚,血脈不運則病。” 又曰:“志固為之帥,然至於氣之專一,則亦能動志,故不但持其志,又戒之以無暴其氣也。居處飲食,適節宣之宜;視聽言動,嚴邪正之辯,皆無暴其氣之功。” “內無所累,外無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他意,便沉重了。徹骨徹髓,見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輕清,自然靈大。” 陸文達公有二歌,曰:“聽、聽、聽,勞我以生天理定。若還懶惰受饑寒,莫到窮來方怨命,虛空自有神明聽。”又曰:“聽、聽、聽,衣食生身天付定,酒食貪多折人壽,經營太甚違天命。定、定、定。” “腎,水也,水生氣,氣即火矣。心,火也,火生液,液即水矣。水可以滋流百脈,火可以薰蒸四大。” 《經》曰:“心牽於事,火動於中,有動於中,必搖其精。” “天之助人為善也,至快至周,而略無毫髮之或慳;天之報人之惡也,亦至信至密,而略無毫髮之或漏。細考遠計,自當見爾。” 虛齋雲:“食服常溫,四體皆春;心氣常順,百病自遁。”至哉斯言! 又曰:“樂莫樂於日休,憂莫憂於多求。古之人雖疾雷破山而不震,雖貨以萬乘而不酬,惟胸中一點堂堂者以為張主。” 張氏曰:“一念之善,則天地神祗,祥風和氣,皆在乎此;一念之惡,則妖星厲鬼,凶荒禍害,皆在乎此。可不慎歟?” “勸君莫存半點私,若存半點私,終無人不知。勸君莫用半點術,若用半點術,終無人不識。” “禍莫大於縱己之欲,惡莫大於言人之非。人非賢莫交,物非義莫取,念非善莫行,事非善莫說。” “君子對青天而懼,聞雷霆而不驚;履平地而恐,涉風波而不懼。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凡人傷巧則可悔之事多,全拙則可悔之事少。” “知止自能除妄想,安貧須要禁奢心。故雲:良田千頃,日食 “治生莫若節用,養生莫若寡欲。” “戒酒後語,忌食時嗔,忍難忍事,順不明人。口腹不節,致病之由;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又曰:“世人之壽,悉可百歲。而以喜怒哀樂,汩沒心源,愛惡嗜欲,戕伐性根,而又揚人之短,掩人之長,顛倒方寸,頃刻萬變,神倦思勞,難全天和。如彼淡泉,汩以五味,欲其不害,其可得乎?” “造物勞我以生,逸我以老。少年不勤,是不知勞;老年賓士,是不知逸。天命我逸而我自勞,可乎?” “舊緣漸斷,新緣莫結,醴交勢合,自致日疏,無事安閒,方可修道。” 又曰:“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心牽於事,火動於中,心火既動,真精必搖。故當死心以養氣,息機以死心。” 又曰:“戒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冬食不得太暖,夏食不得太涼。” “氣清則神暢,氣濁則神昏,氣亂則神勞,氣衰則神去。故油盡燈滅,髓竭人亡;添油燈焰,補髓人強。” “溺愛冶容,而作色荒,禪家謂之外感之欲。夜深枕上,思得豔麗,或成宵寐之感,禪家謂之內感之欲。二者之欲,綢繆染著,皆消耗元精。若能離之,則腎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於心。又若思索文字,忘其寐食,禪家謂之理障。經綸職業,不告劬勩,禪家謂之事障。二者之障,雖非人欲,亦損性靈。若能遣之,則心火不至上炎,可以下交於腎。故曰:塵不相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洞神真經》曰:“養生以不損為延年之術,不損以有補為衛生之經。居安慮危,防未萌也。雖少年致損,氣弱體枯,若晚年得悟,防患補益,血氣有增,而神亦自足,可以延生。” 嵇叔夜雲:“服藥求汗,或有勿獲,愧情一焦,渙然流離,是皆情發於中,而形於外也。因知喜怒哀樂,寧不傷人?故心不撓者神不疲,神不疲則氣不亂,氣不亂則身泰壽延矣。” “寵辱不驚,肝木自寧;動靜以敬,心火自定;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恬然無欲,腎水自足。此皆吾生藥石,人當請事斯語。” “人若知得覺字,便知我大物小,物有盡,我無盡也。四大形骸,皆外物也。榮辱生死,物固有之,安能使我戚戚哉?” “有蔽則昏,無蔽則明。耳之蔽聲,目之蔽色,口鼻蔽於嗅味,四肢蔽于淫樂。一掬之力不勝,則群蔽交雜,去禽獸不遠。人要優遊自足,心無外想,嗒然坐忘。在身忘身,在事忘事,在家忘家,其受用無量。”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守形,形乃長存。” “慎內閉外,多知為敗。靖節之乞食而詠,康節之微醺而歌,非有所得若是乎哉?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可不慎歟?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人不自強,斯召辱矣。自重自強,侮辱斯遠。人能改過,則善日長而惡日消矣。人能安貧,則用長足而體長舒矣。禍福無不自求之者,後世有星數之說行,而反求諸天;有堪輿之說行,而尤之地矣,於人事獨委焉。萬起萬滅之私,亂吾之心久矣,今當掃去,以全吾湛然之心。” “人能愈收斂則愈充拓,愈細密則愈廣大,愈深厚則愈光明。萬事不責於人,則無寒冰烈火之擾吾心。” “多言多敗,多事多累,虛中無我,惟善是從。守約者心自空,知止者心自足。” 《七部要語》曰:“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以安於內,清虛棲心不誘於外也。” “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志氣者,五臟之使役也。耳目誘於聲色,鼻口悅於芳味,肌體之于安適,其情一也。則精神馳騖而不守,志氣縻於趣舍,五臟滔蕩而不安。嗜欲連綿於外,心氣壅塞於內,蔓衍於荒淫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鮮有不敗德傷生者矣。” “人之稟受,性情具焉。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情出於性而情違性,欲由於情而欲害情。情之傷性,性之妨情,猶煙冰之於水火也。煙生於火而鬱火,冰生於水而遏水。故煙沒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貞則情銷,情熾則性滅。夫明者刳情以遺累,約欲以守貞。食足以充饑養氣,衣足以蓋形禦寒。美麗之華,不為滑性;哀樂之感,不以亂神。處於止足之泉,立於無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海蚌未剖,則明珠不顯;昆竹未斷,則鳳音不揚;情性未煉,則神明不發。譬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煉金則水出,鑽木則火生。人能務學以鑽煉其性,則才慧發矣。” “身嘗居善,則內無憂慮,外無畏懼,獨立不慚影,獨寢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對蠻夷,德迥幽明,禎祥畢集。” “靈氣謂之神,休氣謂之鬼,煩氣謂之蟲魚,雜氣謂之禽獸,奸氣謂之妖邪。氣之濁者,愚癡凶虐;氣之剛者,高嚴壯健;氣之柔者,仁慈敦篤。所以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 “形者,氣之聚也,氣虛則形羸;神者,精之成也,精虛則神悴。形者,人也,為萬物之最靈;神者,生也,是天地之大德。最靈者,為萬物之首;大德者,為天地之宗。萬物以停育為先,天地以清凈是務。故當養其形以愛其神,敬其身以重其生。” “理好憎之情,則愛勿近也;和喜怒之情,則怨不犯也。故喜怒亂氣,嗜欲傷性。性相近也,習之以遠,如水性欲清,泥沙汙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起一廢,不可俱興。” “夫生死之道,弘之在人。生死,常也,確乎在天。但稟以自然,則生死之道,無可而無不可也。或未生而已死,或已死而重生,或不可以生而生,或不可以死而死,或可以死而不死,或可以生而不生,或有生而不如無生,或惜死而所以致死。是以致死之地則生,致生之地則死,或為知而不可以死,或為時而不可以生。或雲:勞我以生,生者好事也,不可惡其生。又雲:休我以死,死者惡事也,不可好其死。凡人心非不好其生,不能全其生,非不惡其死,不能遠其死,哀哉!” “口舌者,禍福之宮,危亡之府;語言者,大命之屬,刑禍之部也。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聖人當言發而憂懼,常如臨淵履冰。以大居小,以富若貧,處甚卑之谷,遊大賤之淵。微為之本,寡為之根,懼為之宅,憂為之門。可不戒歟!” “福者禍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亂之本,存者亡之根。故上德質而不文,不視不聽,而抱其玄;無心無意,若未生焉;執守虛無,而生自然。原道德之意,揆天地之情,禍莫大於死,福莫大於生。是以有名之名,喪我之橐;無名之名,養我之宅;有貨之貨,喪我之賊,無貨之貨,養我之福。” 施觀吾曰:“存我之道,切在去機。機去身存,機住身死。無機胸中,純白自處。” 《景行錄》曰:“以忠孝遺子孫者昌,以智術遺子孫者亡。以謙接物者強,以善自衛者良。” 又曰:“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當止,終身不恥。”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凶。”又曰:“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也。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 古人雲:“會做快活人,凡事莫生事;會做快活人,省事莫惹事;會做快活人,大事化小事;會做快活人,小事化無事。” 又雲:“忍是心之寶,不忍身之殃。舌柔常在口,齒折只因剛。思量一忍字,真是快活方。片時不能忍,煩惱日月長。” 又曰:“木有所養,則根本固而枝葉茂,梁棟之材成。水有所養,則泉源壯而流派長,灌溉之利溥。人有所養,則心神安而識見達,修道之事成。” 《真誥》曰:“鏡以照面,智以照心。鏡明則塵垢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 《虛皇經》曰:“財為患之本,聚財為聚業。財為愛欲根,能招一切罪,若以財非財,始可入道境。” 又曰:“汝知見世因緣,則知宿世因緣;汝修見世因緣,則知來世因緣。一氣無偏倚,所種還自生。植此荊棘根,如何望喬林?” 又雲:“慈悲之力,最為廣大,能化一切,能服一切。惡者無與爭,暴者無與抗,所向無與敵,是為廣大無邊。” 又曰:“口無是非言,心無人我相,身不受染著,方契無為道。眾生俱幻化,墮彼色相因。須知樂是苦,一念了無為。” 《仙經》雲:“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複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則近真矣。” 《延命祿》曰:“五穀充肌體而不能益壽,百藥療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肌甘口者,俗人之所珍;若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寶。” 《禁忌篇》曰:“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閑邪有吞吐之術。流行營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予奪之要。忍怒以養陰氣,抑喜以養陽氣,然後先將草木以救虧缺,服金丹以定不窮。養性之道,盡於此矣。” 《列子》曰:“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欲,閒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太平御覽》曰:“道者,氣也,寶氣則道長存;秘者,精也,寶精則神長生。精者,血脈之川流,守骨之靈神,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矣。是以為道者務寶其精。” 《莊子》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思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又曰:“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 《真誥》曰:“衰年體羸,多為風寒所乘,當深頤養,晏此無事,上味玄元,棲守絳津,體寂至道,心存內觀,屏彼萬累,蕩濯他念,乃始近其門戶耳。若憂累多端,人事未省,雖複憩靈空洞,存心淡泊,纏綿亦弗能達也。” 《玄關秘論》曰:“無心於事,則無事於心。故心靜生慧,心動生昏。” 《仙經》曰:“子欲長生,當由所生之門,遊處得中,進退得所,動靜以法,去留以度,可以延命而愈疾矣。” 《本草總篇》曰:“攝生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害。《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蓋不適其性而強,雲為逐強,處即病生。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用之過耗,是以病生。善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卒病生,而歸咎於神天。噫,是亦未嘗思也,可不謹歟!” 又曰:“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于生樂,以精神徇知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命徇利財。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饑,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辯爭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生之士,須謹此五者,可致終身無苦。《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為此矣。”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