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利用上班前的空暇時間,至書店將《質數的孤獨》看完,一開始是被封面吸引,進而故事內容不得不讓我停佇於擺放的書本前。
昨日溫暖陽光露臉了,不清楚是身上穿的外套促使走在街上的自己,臉不自覺地發燙,還是看完了《質數的孤獨》後,若有所思地漫步於擁擠道路上,像極了接受陽光沐浴,臉頰漸漸紅潤了起來。
質數只能被一和本身整除。
他們就像一對中間只隔一個數字的「孿生質數」,既孤獨又迷惘,彼此非常接近,卻又不夠近到能夠真正地碰觸到對方。例如十一和十三、十七和十九、四十一和四十三這些數字。
喜歡保羅.裘唐諾筆下的艾莉契、馬提亞,帶著不同孤獨特質相遇,他們攜帶著屬於自己的孤獨,在面對現實環境下,被孤獨(內、外在)阻礙下,拉扯了幾次最原始的心?
習慣於流動文字中,尋找現實中自己影子,直到翻閱到最後一頁:
佇立山谷或縱身激流──文╱彭樹君
「也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艾莉契或是一個馬提亞,表面上是沉默的,心裡卻大聲呼喊著愛,我們期待有人可以聽見,卻不肯或不知如何打開這種封閉狀態,於是再激烈的呼喊都只是個人內心的回聲,沒有人聽見。」
「就像馬提亞和艾莉契一樣,也許我們內心呼喊著愛,但是當遠方幽幽傳來回應的時候,過去的創傷同時也隱隱作痛,提醒我們交出自己是多麼危險,於是我們就又退縮了。」
猜想是這麼一篇文評,促使我即使走在人群、車潮中,依舊遵循著不安分竄動的思維走動。
它激動,但無聲;它興奮,但走動的卻是外表平靜的自己…。
質數的結局皆是孤獨嗎?故事內容沒有真正地劃上句點,後續發展讓讀者去發想。像是文中有一段話:「選擇只需要短短幾秒鐘,其餘時間就是要為此決定付出代價。」,但沒有人會說那代價將會是已定案的結果,也許往後幾日…也許多年後…轉折。
《質數的孤獨》是個愛情故事,只是它或多或少就像人生,有時候可愛、有時候殘酷、有時候就是沒有答案。
嗯.............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