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眷村,除非很小,大多都有廣場,廣場在台灣其實並不少見,由其在鄉下農村多的是,農忙時曬曬谷,農閑時聚聚會,用途很廣。
婦聯三村當然也有廣場,而且有三點五個,這在其它的眷村都少見。
一進村子首先就是一個廣場,地板用洋灰鋪底,很適合溜冰,所以大夥給它起名叫溜冰場,溜冰場對面是圖書館,館內藏書並不豐,但安靜倒也適合閱讀,它也是文化一.二. 三.四.五路的起始點,溜冰場區塊,因有個圖書館,似乎成了村子的”文教區”,加上文化三路前段的”高幹家庭”,那的孩子似乎都多了點”文”氣。
中與三、四街走到底,有個五鄰廣場,大概是文化三路或中興幾街,五鄰的所在地,故起名五鄰廣場,幹校來村子放露天電影,或村子開里民大會,都用這地方,但印象中台灣傳統的歌仔戲及史艷文,似乎都沒在這登過台。
中興八、九街尾,也有廣場,這地方靠九街底,原來有間公廁,大概誰都不想跟它毗鄰而居,後改成了福利社,也就箅是軍公教福利中心的前身,店內兩位售貨員同志,鄀是我同學的媽媽(武媽媽及戴媽媽)。這廣場因支了個藍球架,故起名叫藍球場,這地方可打籃球,打羽毛球,打棒球,是村子的體育中心,但也有住戶因它的存在而遭罪的,就是徐伯伯家,因為球會三不五時碰到徐宅外牆,的確讓徐府"苦不堪言",我等後輩常"聆聽教悔"事後又"打死不改"。好在長輩宅心仁厚,不與晚輩計較,事過多年我亦過半百之齡,在此向徐伯伯及徐媽媽致上遲來的歉意,耀華兄與舍弟同窗,請代為致歉。
另外那點五的廣場是二街口,老紀(吉)菜攤的對面,半大不小的廣場,華燈初上,張伯伯的麵攤就起灶了,也算是村中夜市吧!除了賣麵也起了民防功能,當賊的很少在村內"營業"。張伯伯那有一定供獻,想想也對,攤旁有衛兵崗,有配手槍,張大爺攤上有切鹵味的刀,逼急了也能當兵器使,那一帶似乎真沒宵小光臨過,這小廣場白天老紀(吉)賣生食,夜晚張伯賣熟食,兩家一左一右,另外有間理髮店,人氣很旺,有現在東區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