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讓我們回到高山大河的家
2009/03/16 12:47:52瀏覽1230|回應0|推薦10

回家的路如此漫長 

「回家」,對於平地人輕而易舉。

但對於魯凱族人而言,要返回舊好茶這個雲豹的故鄉,卻是如此遙遠漫長。他們想要「回家」,就在群山之間,用自己的血汗,踩踏出一條通往舊好茶的路。

 2009年3月9、10日,我們有幸在魯凱族知名作家邱金士老師(奧威尼.卡露斯)的帶領下,走上通往舊好茶的11公里山路,穿走過這幾年被土石流、洪水沖斷過的危崖斷石,這裡不但有「大峽谷」、還有幾段急速上升的轉彎,我們雙手都得緊抓山壁上的繩子,才能驚險過關,每走一步,彷彿都會掉入懸崖峭壁,被巨岩所吞吃。

老師跟在我身後,小心翼翼看著他這隻眼中的這隻都市烏龜,在漫長的山路辛苦攀爬。同行的攝影余念梓,經常運動,還習慣於山路的漫行。

我們這支小隊伍的領隊徐秉正,他以不徐不緩的步伐,帶著我們走過開採石板的地方、紅櫸木的綠蔭,經過最後一段斜坡的衝刺,老師古樸的石板屋,出現在我們眼前。  

雲海和高山守護的舊好茶部落 

石板屋面向的正昰壯麗無比的北大武山,下午涼風徐來,已有一絲絲山嵐飄近大山的前方。

天上有一隻大冠鹫在山谷盤旋,整個山林靜極了。

領隊秉正對於這裡的一切熟悉不過。他燒起一大鍋的熱水,並且在石板屋的壁爐,開始煮起今天的晚餐。他彷彿變魔術般,從他的登山揹包拿出一隻魚、香腸、以及雞肉,沒人知道秉正是如何開始施展魔法,但很快的,我們在石板屋的前面,看見屋頂上一陣陣炊煙往上飄起,愈來愈濃的菜香、肉香,誘引著我們的腸胃。

老師坐在石板屋前的祖靈座,悠閒地抽煙、啜飲咖啡。

他說,祖靈座是以往貴族的石板屋才能擁有,它是一塊外形像百步蛇的石板岩,通常豎立在石板屋前。不過,他不是貴族,但他認為在山上這塊淨土,人人都是國王。

夜色籠罩舊好茶時,這裡是沒有電燈的。只有老師點燃的去脂油燈,微微泛著昏黃的光亮,將屋內幾個人的影子,在地上及邊牆有意識無意識地拖曳著。

屋外的雲海開始湧動,晚間的月亮皎潔無比,圓月偶而被天空的烏雲遮掩。泰半時候,圓月映照祖靈所守護的山脈,映照這個古老的百年部落,從古迄今的傳說與故事,祖先的足跡,彷彿在月光下逐一浮現….

半夜我睡不著,走出石板屋外,山林的輪廓被夜色與飄浮的雲海,勾勒得很清楚,彷彿一幅大自然自己動筆所繪的潑墨國畫,那掩映在夜色及月光下的雲海山林,撼動我整顆心。

我想,我們真的是回到高山大河源頭的家了。  

石板屋的故鄉 

早上五點多,天光從石板屋頂玻璃窗直直漏下,輕輕暖暖地喚醒我們。

屋外雲煙與山嵐,紛紛向北大武山集結而來。

一早,邱金士老師開始和我們閒聊舊好茶的種種,他說舊好茶這個魯凱族古老部落,已有78百年的歷史,附近山區包括上霧台、下霧台、達嘟咕嚕(TaTukulu)、阿禮等4個部落,全都從這裡繁衍出去。  

邱金士回憶,民國67年期間,族人想有更好的發展,並配合政府政策,舊好茶部落遷移至離平地距離更近的新好茶。民國70年,他終於回到舊好茶,花了7年時間,將父親傳承下來的石板屋,重建成兩大廳,足夠讓他回家時,好好休生養息。

老師說,原住民興建石板屋,有其歷史進程。一開始以茅草蓋屋,後來才開始使用一半芧草、一半石板,隨著現代文明鐵槌、敲擊器具的傳入,原住民才有開採石板的工具,不過,石板屋的興建耗時費工,從選地、選橫樑用的木材、還有採擷石板,都要花費很長的一段時間。認真來說,要好好興建一棟石板屋,花個一百年的時間,都還不夠用。

邱金士帶領我們,以他的石板屋為軸心,逆時針方線,走訪目前舊好茶部落還存有的近十棟石板屋。部落裡有小獵人杜益雄的家、杜冬振的家,也有石板屋乏人整理,淹沒在荒煙蔓草中。不過,仍有熱心的平地人,上山接手管理石板屋,十多年來如一日,其熱誠讓老師相當感動。

「有些事,你不去做就會被時間淹沒了」,老師指著前方那座被野草纏繞的水泥柱,那裡曾經是他讀書、運動的舊好茶國小,如今卻早已荒廢不堪,被時間狠狠摧毀了。

在國小舊址後方,則有著一座碧綠清澈的瀑布河谷,它是山下河流的母親,我們靜靜坐著,傾聽母親最原始的呼吸。      

期待下次回家 

「在山上沒有時間的,如果人的一生能活60年,在山上就能活120」,邱金士老師總是如此訴說山上悠長美好的時光。

但是所有的相聚,總有分別的時候。

當我們要啟程回山下的時候,老師誠摰地握著我們的手說,「從此以後,我們就是好朋友好家人了,有空的時候,要回家喔

重新揹起登山揹包,我們走上漫長的山路,記憶的行囊又沈重起來。

下山的速度愈來愈快,我們轉過頭去,看到老師站在紅櫸木的高處,和我們揮手告別,彷彿整座山的蒼綠,也都揮起手來。

我想,有一天我還是會回到這高山大河的家,我相信,會有那麼一天的

照片為余念梓攝影。右為郭漢辰,左為邱金士老師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1143&aid=2749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