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存的意義
2011/09/27 16:40:50瀏覽36|回應0|推薦0

為什麼現代人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機率那麼高?物質生活進步了,享有許多自由,為什麼人還是不快樂?我猜測,主要原因是人們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一百多年前的社會,人們的生活遠比現在困苦,但是人們反而不會憂慮。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相信有一個死後的世界,也許是天堂,也許是西方極樂。因此,即使生活過得苦,依然有勇氣去承受,因為他們相信,一切的努力都會累積起來,在日後得到回報。

當科技漸漸發展,人們開始質疑宗教的真實性,「無神論」普遍的蔓延開來。人們對痛苦失去了忍受力,因為「如果人生只是短暫的存在,我何必去忍受這些痛苦?」於是不少人選擇結束生命。

「無神論」跟「虛無主義」可以說是緊鄰在一起的。「如果宗教是假的,那麼世界上的一切都會消失,努力做什麼呢?」深信這一點的人,覺得人生像一場幻夢。人死了,一切瞬間歸零。如果是這樣子,為什麼要辛苦的累積?人生根本不需要努力,因為努力也沒用。

「我有可能瞭解生命是短暫的,但同時又活得快樂嗎?」這一個問題似乎是現代人內心深處潛藏的議題。關於這一點,佛教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筆者認為可能是這個難題的最佳解答。佛教說,「這個問題本身是錯誤的,因為根本就沒有”我”存在。」佛教認為,人的一生活在顛倒夢想當中,執著於小我,所以對死亡有所恐懼。當一個人放寬心界,跟世界產生「一體」的感覺,死亡就不再重要了。

講到這裡似乎已經脫離心理學領域,讓人覺得玄奧難解。我們不如以真實生活中的一兩個人物為例,感受佛教「無我」的境界。許多大企業家並不是佛教徒,但是他們心胸寬廣,竭盡心力為社會奉獻。平時生活儉樸,不捨得浪費一點資源。但是當人群有需要,他們卻願意捐獻大筆的財富助人。筆者相信,這樣的人對死亡的恐懼是比較淡薄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他的生活目標就是為人群服務,他的心境不集中在自我,因此不會過度擔心自我的死亡。

當然,佛教的境界是更高的體驗。它講的是一種「與世界融為一體」的感覺。這種感覺更玄奧,但是並不難理解。當一個母親看著心愛的孩子,她會覺得彼此有距離嗎?應該是不會的。佛教講的就是這種感覺。當一個人深入的觀察世界,瞭解到所有的生命都有共通性,因此體驗到「世界一體」的感覺。這會導致自我的消失,也會結束所有的煩惱。

筆者認為,因為佛教提出這個革命性的觀點,人生變得有趣多了。如果有人問我,「你生存的意義是什麼?」我猜,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想要去驗證,佛教這個觀點到底是不是真的。

資料來源:OHAYO元氣早安健康生活網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000772000&aid=5679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