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棒球vs.美國大聯盟」系列二
始終被宮廷貴族派歐洲佬牢牢握在手中的IOC,之所以排斥棒球運動最主要的緣由絕非MLB的「消極抵制」,說穿了其包裝華麗的藉口不外乎,他們根本看不懂棒球在玩個什麼勁,也就對棒球興趣缺缺了,「道理」真是再簡單也不過了。
棒球是很花腦筋的運動,這也就算了,它還是非常花錢的運動,而不獨如此,它還存在著十足巨大的時空消耗性,非但選手的養成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一場比賽都至少得「浪費」個二至三個鐘頭以上。
球場的空間需求也不小,又需要非常龐雜的配備與球具,同時規則、戰術又繁複無比艱澀難懂,如何成就「全球運動」的封號?也因此,IOC才據以認定「棒球不該列入應該全民參與的奧運項目」,因為有太多國家玩不起,也有太多國家看不懂棒球是啥米碗糕。
正是因為棒球具備上述種種特殊性,在許多推展棒球成功的國家,追根究底上溯其歷史,有識之士皆會發現,棒球運動興盛的國家之棒球文化形成過程,都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性背景因素摻雜其間:棒球的發明來自於美國本土,當時英國人來到這塊夢想的大地,當然也帶來了板球運動,後來美國人從板球運動創意發想而創造出自己「專屬」的棒球遊戲,此舉對曾歷經獨立戰爭的美國人而言,似多了幾分「從文化上與殖民母國澈底切割」的政治意味。
而日本則是在美國黑船艦隊「強訪」後,走出幕府鎖國的陰影,明治維新時期更像一塊海綿般,不斷地吸收外國養份,沒過多久,美國傳教士也上岸了,他們帶來棒球運動,對這個時期的日本人來說,只要是外來的異文化都是好的,從此棒球也在日本蔓延開來。
南韓和台灣都因為日本的殖民統治而認識棒球,不論殖民地人民對殖民者的認同態度多麼曖昧或複雜,棒球運動都因此在台韓兩地扎了根,則是不爭的事實。被殖民者的棒球文化其後也與自己國家的歷史發展一同翻滾,成為殖民與被殖民的相關文化論述之一部份。
以我們台灣自己為例,咱的棒球自有一套成長的故事與拓廣的秘辛,但這些珍貴的「史料」,對「就算有錢可發展棒球的歐洲佬」來說,還是形同一堆「破銅爛鐵」般地雞同鴨講,因為他們就是缺乏這塊「歷史布幕」,也就是所謂的棒球「傳統」甚至「道統」,而難以對棒球運動萌生興趣甚至激起共鳴,也因此被歐洲佬掌控的IOC,對「聊備一格」的棒球運動最終仍遭掃地出門之悲情命運,當然沒有絲毫的憐憫之心了。
然而,即使在棒球被迫屈居如此不利的劣勢下,咱依然要往好處看,因為IOC在批評MLB的同時,其實也是間接地且大大方方地承認「MLB就是棒球最高殿堂」,其在棒球世界的皇權地位也就因此更無庸置疑了。或許,我們已不用再忍受「要等每隔四年才搬演一次,纔能透過電視直播收看」IOC聲色俱厲疾呼的「全球最頂尖選手齊聚一堂」之奧運棒球盛事了,因為在MLB年年開打的球季中,我們早就天天都有最頂級的棒球饗宴可讓感官功能大快朵頤了。
備註:本文部份內容與每週一至週六晚上11點至12點在FM98.5「寶島新聲廣播電台」播出的帶狀棒球談話節目「寶島紅不讓」同步播出。
(本文作者為邊邊角角棒球論壇美國職棒名家)